四、考核要求
(一)气质理论(领会)
(二)性格理论(领会)
(三)气质与性格的联系和区别(领会)
(四)自陈量表
1、自陈量表的定义和基本假设(领会)
2、自陈量表的特征(领会)
3、自陈量表的评价(领会)
4、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综合应用)
5、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综合应用)
(五)投射测验
1、投射测验的定义和基本假设(领会)
2、投射测验的特征(领会)
3、投射测验的评价(领会)
4、罗夏克墨迹测验(简单应用)
5、主题统觉测验(简单应用)
6、逆境对话测验(简单应用)
(六)人格评定
1、人格评定的定义(识记)
2、人格评定量表的定义和组成(识记)
3、人格评定量表的形式(领会)
4、人格评定量表的评价(领会)
5、罗夏克墨迹测验(简单应用)
6、主题统觉测验(综合应用)
第四章 中小学兴趣、态度和价值观测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理解兴趣、态度、价值观测验的概念、形成和影响因素
2、了解中小学生兴趣、态度、价值观的特点以及测量的方法
3、理解兴趣、态度、价值观测验的常用测量量表的理论背景、实施注意事项以及计分解释等
本章重点:兴趣、态度、价值观测验的概念、形成和影响因素、中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测量的方法
本章重点:兴趣、态度、价值观测验的概念、形成和影响因素、中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测量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兴趣测验
(一)兴趣的概念
1、兴趣的概念
2、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
(二)兴趣的形成
1、基础是需要
2、兴趣的影响因素
(三)中小学生兴趣的特点
(四)兴趣的测量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调查法
(五)常用兴趣测量量表
1、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问卷(SVIB-SCⅡ)
2、库德的兴趣问卷
第二节 态度测验
(一)态度的概念
1、态度的概念
2、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习态度的培养
(三)态度的测量和评价
1、行为观察法
2、投射技术
3、评定法
(四)常用态度量表介绍
1、明尼苏达学校态度调查表
第三节 价值观测验
(一)价值观的概念
1、价值观的概念
2、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中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三)价值观的类型
1、六型价值观分类
2、日本职业价值观分类
(四)价值观的测量
1、作品分析法
2、个案分析法
3、量表法
(五)常用价值观测验介绍
1、价值观研究量表
三、考核知识点
(一)兴趣测验
1、兴趣的概念
2、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
3、兴趣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4、中小学生兴趣的特点
5、兴趣的测量
6、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问卷(SVIB-SCⅡ)
(二)态度测验
1、态度的概念
2、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区别和联系
3、学习态度的培养
4、态度的测量和评价
5、明尼苏达学校态度调查表
(三)价值观测验
1、价值观的概念
2、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3、中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4、价值观的类型
5、价值观的测量
6、价值观研究量表
四、考核要求
(一)兴趣测验
1、兴趣的概念(识记)
2、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领会)
3、兴趣的形成和影响因素(领会)
4、中小学生兴趣的特点(领会)
5、兴趣的测量(综合应用)
6、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问卷(SVIB-SCⅡ)(简单应用)
(二)态度测验
1、态度的概念(识记)
2、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区别和联系(领会)
3、学习态度的培养(领会)
4、态度的测量和评价(领会)
5、明尼苏达学校态度调查表(简单应用)
(三)价值观测验
1、价值观的概念(识记)
2、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领会)
3、中学生价值观的特点(领会)
4、价值观的类型(简单应用)
5、价值观的测量(综合应用)
6、价值观研究量表(简单应用)
第五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及其重要性
2、掌握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的相关理论
3、理解几个心理健康测验的理论背景、实施注意事项以及计分解释等
本章重点:心理健康测验的理论背景、实施注意事项以及计分解释等
本章难点:心理健康测验的理论背景、实施注意事项以及计分解释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
(三)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冲突理论
2、弗洛伊德的的焦虑分类
3、阿德勒的缺陷补偿理论
4、霍妮的焦虑理论
5、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发展理论
6、罗杰斯的自我不协调理论
(四)心理健康的保护机制
1、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卫机制
2、保护机制的意义
第二节 心理健康测验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
(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三、考核知识点
(一)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的标准
2、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
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冲突理论
4、弗洛伊德的的焦虑分类
5、阿德勒的缺陷补偿理论
6、霍妮的焦虑理论
7、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发展理论
8、罗杰斯的自我不协调理论
9、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卫机制
10、保护机制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测验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
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四、考核要求
(一)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的标准(识记)
2、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识记)
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冲突理论(领会)
4、弗洛伊德的的焦虑分类(领会)
5、阿德勒的缺陷补偿理论(领会)
6、霍妮的焦虑理论(领会)
7、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发展理论(领会)
8、罗杰斯的自我不协调理论(领会)
9、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卫机制(领会)
10、保护机制的意义(领会)
(二)心理健康测验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简单应用)
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综合应用)
第六章 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建立学生档案的定义、意义、建立的基本原则
2、理解心理档案建立的一般程序
3、理解小学生、中学生学生档案的建立和使用
本章重点:建立学生档案的意义、原则、一般程序,中小学生学生档案的建立和使用
本章难点:建立学生档案的意义、原则、一般程序,中小学生学生档案的建立和使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
(一)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的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三)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第二节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保密性原则
(五)教育性原则
(六)最佳经济原则
第三节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一般程序
(一)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
1、学生的基本情况
2、智力状况以及教育建议
3、个性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策略
4、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对策
5、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
(二)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施测
(三)结果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
1、计分
2、结果解释
3、提出培养教育建议
4、建立心理档案
第四节 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使用
(一)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1、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2、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二)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
(三)小学生心理档案的使用
第五节 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使用
(一)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1、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2、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二)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
(三)中学生心理档案的使用
三、考核知识点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原则
(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一般程序
1、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
2、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施测
3、结果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
(四)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使用
1、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2、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
3、小学生心理档案的使用
(五)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使用
1、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2、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
3、中学生心理档案的使用
四、考核要求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识记)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原则(领会)
(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一般程序
1、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识记)
2、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施测(综合应用)
3、结果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简单应用)
(四)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使用
1、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识记)
2、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综合应用)
3、小学生心理档案的使用(综合应用)
(五)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使用
1、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识记)
2、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综合应用)
3、中学生心理档案的使用(综合应用)
III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考试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者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
一、《心理测评技术与档案建立》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心理测评技术与档案建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心理教育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制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心理测评技术与档案建立》考试大纲明确了心理测评和档案建立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度和广度,规定了心理测评和档案建立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心理测评和档案建立课程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心理测评和档案建立课程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心理测评和档案建立课程的教材、掌握心理测评和档案建立课程内容、知识范围的依据,也是进行心理测评和档案建立课程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心理测评技术和档案建立》自学考试大纲和教材的关系
《心理测评技术和档案建立》自学考试大纲是学员进行心理测评和档案建立的自学和参加考核的依据。《心理测评技术和档案建立》教材是学习掌握心理测评和档案建立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范围。教材的内容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应在保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可以是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其难度与深度与考试大纲的规定并不需要保持一致,而是可以适当加深和扩展。也就是说,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和深度,教材中一定要具备,而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难度,在考试大纲中可以不做要求,而作为学员自学时的自选内容。对于考试大纲中推荐使用的教材,其中与考试大纲不一致的内容或难度,学员在学习时应以考试大纲中的规定为准。
三、《心理测评技术和档案建立》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心理测评技术和档案建立》自学考试推荐使用的自学教材为《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陈雪枫、刘科荣、宇斌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指导
考生应根据本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地学习本课程推荐使用的《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陈雪枫、刘科荣、宇斌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它既是自学应考学员的主要学习材料,也是命题的依据。在同时使用其他教材的时候,应以推荐教材为主,以其他教材为辅,加深对推荐教材重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心理测评技术和档案建立》的应用性很强,学员应密切联系实际认真理解、真 正领会各个概念、理论等的含义,切忌观点含糊不清、掌握概念不准、也不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心理测评中有不少要求能够应用的知识点,学员应注意在学习的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己对心理测评的理论和知识的实际分析、贯通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社会助学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制定的教材,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领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引导考生防止自学中的偏向,切忌误导考生死记硬背、押题、猜题的不良学风。
六、关于考核内容和目标的说明
(一)、关于考核知识点。考核知识点是由有关知识构成的子系统。心理测评和档案建立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心理测评的概念与基本方法,了解基本心理测验理论,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以及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心理测验。要求学生熟悉这些测验的理论背景,也掌握使用这些测验的技能。由这些众多不同层次的知识子系统构成了心理测评和档案建立课程的知识结构,这也是本课程的考核重点。
(二)、关于考核知识点的层次。本大纲考试知识点是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得到的能力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指导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或识别。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应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要求
(一)、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试题的命题范围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也不能自行降低或提高要求。试题命题覆盖率到各章,适当突出重点章,体现本课程的重点。
(二)、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数比例为:识记15%,领会35%,简单应用35%,综合应用15%。
(三)、合理安排试题的难度。试题难度分容易、中等、较难和难四个等级,其比例一般应为20%、30%、30%、20%。
应当注意试题的难度和能力层次是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存在不同的难度,切勿混淆。
(四)、本课程考试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各题型的具体形式可参照本大纲的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