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

3773考试网自学考试广东自考正文

广东省自学考试心理与教育统计课程考试大纲(课程代码:5951)

来源:5184 2008-11-20 17:23:21

量而无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完全随机化设计(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简单应用)
(三)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1. 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单因素)的设计原则(领会)
2. 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综合应用)
(四)多个平均数之间的比较
1. 运用N-K法进行多个平均数的多重比较(综合应用)
(五)两因素方差分析
1. 主效应和交互效应的概念(识记)
2. 多因素实验设计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概念(识记)
3. 两因素析因实验的方差分析的原理(领会)
4. 两因素析因实验的方差分析(综合应用)
第七章 回归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掌握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拟合优度(测定系数)的计算
3. 回归方程的检验和应用
4. 掌握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基本原理
本章重点: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拟合优度(测定系数)的计算、回归方程的检验和应用
本章难点:回归方程的建立以及回归方程的检验和应用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
1. 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
2. 回归分析的意义
3. 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
(二)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模型
2.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步骤
3. 回归方程有效性高低的指标-决定系数R2的意义
4. 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估计因变量主值和主值区间
5. 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单个因变量实测值进行预测
6. 应用方差分析方法对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程进行有效性检验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意义
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
3.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过程
4.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解题步骤
5.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有效性检验方法
6. 自变量显著性检验方法
7. 逐步回归法
四、考核要求
(一)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
1. 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识记)
2. 回归分析的意义(领会)
3. 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领会)
(二)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模型(识记)
2.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步骤(领会)
3. 回归方程有效性高低的指标-决定系数R2的意义(领会)
4. 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估计因变量主值和主值区间的方法(简单应用)
5. 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单个因变量实测值进行预测的方法(简单应用)
6. 应用方差分析方法对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程进行有效性检验的方法(简单应用)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意义(领会)
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领会)
3.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过程(领会)
4.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解题步骤(领会)
5.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有效性检验方法(综合应用)
6. 自变量显著性检验方法(综合应用)
7. 逐步回归法(领会)
第八章 χ2检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理解χ2检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能够检验总体的分布是否符合某一理论分布
3. 掌握独立样本和相关样本的情况下的χ2检验
4. 掌握在2×2设计的情况下可以采用χ2缩减公式
5. 了解χ2与总体比例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和中位数检验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本章重点:χ2检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独立样本和相关样本的情况下的χ2检验
本章难点:独立样本和相关样本的情况下的χ2检验

四、考核要求
(一)总体分布的假设检验
1. χ2统计量的一般表达式(识记)
2. χ2检验的应用场合(领会)
3. 连续变量观测次数分布的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领会)
4. 非连续变量观测次数分布的假设检验(简单应用)
(二)独立性检验
1. 2×2列联表下的χ2检验的专用公式及其校正公式(识记)
2. r×K列联表下的χ2检验的公式(识记)
3. 列联系数c与χ2值的关系(领会)
4. 2×2列联表下的χ2检验(简单应用)
5. r×K列联表下的χ2检验(综合应用)

 

 


III. 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核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使自学者进一步明确考核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的考核目标,按识记、领会、分析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所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
  识记:能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原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在逻辑分析应用的基础上,既能区分各种统计方法的严格界定,又熟知他们的相互联系和衔接,综合运用这些统计方法解决教育和心理领域的实际问题。
    二、关于自学教材
  《心理与教育统计》自学考试指定使用的教材是《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张敏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 本课程由各部分内容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每部分各章、每章中的各节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考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更要从总体上把握其框架,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2.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例题和习题进行学习。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它是以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作为自身的研究对象的,考生应多看例题,并认真地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增加感性认识,更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本该课程的特点是公式较多,怎样有效的记住并应用是考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一般地说,初次学习要重在对问题的理解: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出来,它是如何建立其计算公式或进行论述的,在整个大的问题中,它又是处于什么样的知识网络点上,公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4. 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自学者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学时间。
    四、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1. 社会助学者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要求,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把握指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对自学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 要正确处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者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者对统计学的认识水平。
  3. 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助学中主要辅导考核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对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明确不同类型的数据需采用相应当统计分析方法,因此,对每一种统计方法都要强调其适用条件,同时用具体实例加深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与记忆。同时也要注意全面辅导,把重点问题和一般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自学者的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使用工具:钢笔或圆珠笔。
2、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成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本大纲的所有的内容,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
    3、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应结构合理。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30%,领会30%,简单应用20% 、综合应用20%。
  4、要合理安排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的难度分为易、中、难,比例大致为3:4:3。
  5、本课程考试试卷的题型有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分析计算题。
  
附录  题型举例
一、 单项选择题(在多个选择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下列哪个测定,即可进行加减运算,也可进行乘除运算:(       )。
A  称名变量 
B  顺序变量  
C  等距变量 
D  等比变量
2.表示相对差异的特征量为(       )。
A  差异矩阵
B  差异系数
C  平均差
D  众数
二、    多项选择题(在多个选择答案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正态分布 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均值 决定曲线的形状;
B、均值 决定曲线的位置;
C、 标准差 决定曲线的形状;
D、标准差 决定曲线的位置
E、 和 共同决定曲线的形状
2.根据正态分布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其实际应用:( )
A、 计算标准分数;            
B 、确定录取分数线;
C、 确定某一分数界限内的考生人数;
D 、由 或 的中任一值,求得另一值
E、由标准分知道原始分
三、    简答题
1.简述假设检验的原理
2.什么叫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什么叫完全随机化区组设计(单因素),它们的设计原则及优缺点是什么?
四、    分析计算题
1.为研究三种教材的教学效果,随机抽取12名学生,随机地分为3组,每组随机地接受一种教材进行实验,经一段实验后进行统一测试,结果如下表。请完成数据的分析。
         教  材
样  本 A
  B
  C
 
1
2
3
4 68
72
70
76 73
78
75
66 68
70
64
70

2.两组年龄不同的女性对日常化妆品问题发表意见,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意  见

年  龄 好
 不好
 
 

40岁以下 75 27 102
40岁以上 14 16 30
 
89 43 132
   试问:在日常化妆品问题上,年龄与态度之间是否具有连带关系?

上一页  [1] [2] [3]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