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庄子》
1、庄子,名周,生活年代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为漆园小吏,生活穷苦。
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但是二者尽管都崇尚“自然”,庄子却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与老子的思想颇不相同。
《庄子》今存33篇,通行的是郭象的注本。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和《杂篇》为其弟子和后学所著。
2、《史记》本传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基本上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些“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构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他惊世发聩的深刻思想和深沉感情,可以说是这里抒情散文的杰作。
3、《庄子》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如《逍遥游》描写鲲鹏自由变换的体貌,其体积之庞大,其飞行之惊天动地、气势恢弘,想象奇丽而壮观。真是神思迭出,离奇瑰玮,移步换行之间,叫人应接不暇。
4、真实与虚幻相交错是《庄子》散文的又一特征。《庄子》虚构的许多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的社会批判精神。
5、《庄子》的论辩风格不重逻辑推理,而常用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表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阐述。因此《庄子》的哲学充满诗意。
6、《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节奏鲜明,具有诗歌语言的美感。
第三节 《荀子》和《韩非子》
一、《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他的思想以隆礼重法为核心,故其弟子韩非成为法家的代表。
《荀子》今存32篇,多为荀子自著。先秦说理文至此已臻成熟。其特点为:一、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二、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
荀子作过《赋篇》五篇,《佹诗》二章,以及《成相篇》。其赋对后世赋的问答体式有影响和贡献。
二、《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从荀子学习,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55篇基本上是韩非自著,也有后人的作品掺入。
《韩非子》的说理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五蠹》是其中的代表作。
《韩非子》是先秦诸子中寓言使用最多的,其内外《储说》、《说林》上下两篇基本上由寓言组成。它的寓言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浅白通俗,形象可感。
第四章 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与屈原的生平
一、楚辞的产生
1、“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其名称出现于西汉。汉代人又往往把“楚辞”称为“赋”。其实二者无论从体式还是性质上说,都是不同的。
2、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它的产生首先与楚声、楚歌有直接的联系。其次,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的“巫歌”关系密切。屈原所创作的《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再次,楚辞中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道地的楚地方言。
此外,南北文化的相互浸润,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渐为楚文化吸取。战国纵横家铺叙华辞的风气就对楚辞有不小的影响。
3、就体式而言,楚辞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类似《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橘颂》和《天问》,基本是四言体。另一种就是以《离骚》、《九歌》为代表的“骚体”,是楚辞的典型样式。
典型的楚辞体,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屈原的作品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如《离骚》),描摹事物层叠铺张(如《招魂》),而宋玉的作品在铺叙描摹方面似更进一步。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这就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表现的容量。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极其频繁地写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二、屈原的生平和创作
1、屈原,名平,楚国贵族。他生活在战国后期诸侯争斗最激烈的时代,受过良好的文化教养,也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奋斗献身的精神。但是因为君王的昏庸和奸臣的陷害,两次被贬,终于在长期流放江南之后,投汨罗江而死。
2、关于屈原作品的真伪,从汉代以来已经聚讼纷纭,今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可以确定为屈原所作的有23篇:《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亦当属屈原。至于《远游》、《卜居》、《渔父》,多数学者认为是后人拟作,《大招》则是模仿《招魂》之作,都不是屈原的作品。
第二节《离骚》
一、《离骚》的题义。对于《离骚》的题义,历来有多种解释:1、遭遇忧愁;2、别离的忧愁;3、牢骚;4、楚地古乐曲名。
二、《离骚》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楚顷襄王初年。
三、《离骚》的主题。《离骚》是屈原自述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屈原的峻洁人格、美政理想、爱国情感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九死不悔的追求精神在诗中水乳交融,构成了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
四、《离骚》的艺术特点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现实生活,而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进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异。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像“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样的诗句,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把他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强烈的抒情与奇幻的想象结合,更深沉地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诗作写屈原身世高贵而出生奇异,具有非凡的才能,美好的品质,高尚的志趣,雄伟的志向和高远的理想。不仅如此,抒情主人公的光辉人格还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思想行为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塑造这样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象征的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3、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极大的拓展。《离骚》不仅运用了较《诗经》更加丰富的喻象,也不仅把片段的比兴发展为长诗中的连续应用,而且发展出喻象、喻体合一浑融的艺术手法。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句,把培植香草和栽培贤能完全融为一体,具有象征的意义。这种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深远。
4、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极尽开阖抑扬的变化。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实写,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虚写,表现对理想的探索。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半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歌跌宕起伏,意境层进层新,情感得以尽情挥洒。
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一、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他也创构了长篇巨制。《离骚》后半的主客问答形式,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兮”、“些”、“羌”、“只”等词语也增强了楚辞的地方特色。
第五章 汉代史传文学
第一节 《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
1、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对诸子百家学说皆有研究。司马迁少年聪慧,又转益多师,向当时的许多大学者问学,打下深厚的学术基础。
2、20岁时,司马迁开始漫游各地,亲身领略民风,考察故地,访问耆老,搜集了不少历史材料,对历史获得了亲切的感性认识。
3、《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谈已经着手写作了部分章节。前110年司马谈去世,遗命司马迁完成自己的心愿。前104年,司马迁继承父志,开始续写《太史公书》。前98年,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因替他说情而遭受宫刑。此后忍辱负重,继续写作。约于前91年完成一百三十卷的《史记》。
4、司马迁之创作《史记》,开始是因承父命,并且有志于弘扬天汉神威,润色鸿业,鉴往知来。遭宫刑后,心态陡变,个人抑郁不平之气激射于修史行为之中,歌颂之声减弱,而代之以怨愤感慨之情。《史记》遂成为一部心灵史与社会政治史的混合体。
二、《史记》的叙事
1、《史记》创造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以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网络。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记录不同阶层人物的生平,最具文学价值。
2、《史记》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以类相从的原则。在传记的体例上,有单传、合传、类传等类型。各传之间血脉贯通,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史记》叙事不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注意揭示历史发生的根源,重视探寻历史的因果规律。他自称《史记》的创作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不是一般性地描写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性。这样的历史不是历史现象的简单拼合,而始终贯彻着作者的思想和灵魂。
4、《史记》叙事往往详写事情的起因,略写结果;并善于穿插生活琐事以昭示结果之必然性。这是他抉发历史规律的一种技巧。
5、《史记》叙事富有传奇色彩,许多传奇故事被采入传记;又有的故事背离常规,出乎意外,这些都造成一种神秘感。而司马迁写人的笔法变幻莫测,别出心裁,亦以其新奇多变而产生传奇的效果。
三、《史记》的人物塑造
1、《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记载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三教九流、市井小民,涉及人物四千余人。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平民如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的入传。这表现了司马迁开阔的历史视野和独特的历史认识。
2、《史记》刻画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哪怕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各具面貌。写人之时,则善于准确把握对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并注意到影响个性形成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因素。
3、司马迁很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有血有肉、生动丰满的。有时又采用“互见法”,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4、司马迁善于把历史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的偶然性中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5、司马迁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全书充满了浓郁的悲剧气氛。这些苦难的悲剧经历,无疑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
四、《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鼻祖,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继承了先秦《诗》《骚》的抒情传统,又吸收了先秦散文的酣畅风格,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2、《史记》所颂扬的进取精神、淑世情怀、人道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意志,以及一系列光辉的人物形象,为后世所追慕、景仰。
3、《史记》的文章技巧、风格、语言,无不令后世散文家宗奉。
4、《史记》的许多故事情节广为流传,为后世小说、戏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它构思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也不断为小说家们效法。
第二节 《汉书》与《吴越春秋》
一、《汉书》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之后出现的又一部传记文学的典范作品。历代常以马、班并称,《史》《汉》对举。
2、《汉书》的精华在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述,由此全面地展示了西汉盛世的繁荣和时代风貌。
3、《汉书》中李陵、苏武的传记酣畅淋漓,悲壮沉郁,可与《史记》名篇媲美。
4、《汉书》的笔法严谨有法,形成了与《史记》截然不同的风格。
二、《吴越春秋》
1、《吴越春秋》是东汉的一部杂史,作者赵晔。主要讲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故事,是历史演义的雏形。
2、《吴越春秋》故事曲折,对很多历史事实加以发挥渲染,具有浪漫的色彩。它写人物特别注重对外貌的描写,以此突出人物个性,对后世小说的人物刻画影响很大。
3、东汉的另一部杂史《越绝书》也以吴越争霸为线索,同样具有吴越文化的特点。
第六章 汉代诗歌
第一节 乐府诗歌
一、乐府的名称和分类
1、“乐府”是汉代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至晚在汉武帝时设立。哀帝时废除,从此乐府机构消失。东汉的黄门鼓吹署的职能大体相当于乐府。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也成为诗体的名称。
2、乐府的职能包括采集民间诗歌、组织文人创作以及负责演唱等。它所汇集、演唱的作品包括民歌以及贵族、文人的作品。
3、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按照音乐的不同,将乐府诗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这个分类为后人所遵从。
4、汉代乐府诗的精华是民歌,它们大多保存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中。
二、汉乐府民歌的文学成就
1、汉乐府民歌与《诗经》的国风一脉相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反映现实,感情真挚浓郁,风格平实质朴。
2、汉乐府的内容,有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的诗,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悲歌》等;有反映厌战的诗歌,如《古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有讥刺达官贵人的诗,如《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还是那些抒写爱情、婚姻的诗歌,如《江南》《有所思》《上邪》《陌上桑》《上山采蘼芜》等。
3、汉乐府民歌艺术上的特点:第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情节曲折完整,有的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第二,抒情真挚浓郁,也善用比兴手法;第三,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的作用。
4、《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最长的作品,也是杰出的叙事长诗。
第二节 五言诗的兴起
1、《诗经》中已经出现半章或全章的五言诗句,春秋、战国的民歌也偶见这种句式。西汉有五言成分很大的作品;到了东汉最终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
2、现知最早的五言诗是东汉前期应亨和班固的作品,但是平板呆滞,艺术上尚不成功。此后文人创作五言诗逐渐增多,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辛延年的《羽林郎》、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皆为名篇。张、秦的作品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一、《古诗十九首》的内容
1、《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一般认为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它们产生的年代约在东汉末年,是一批无名的下层士人的作品。
2、产生于动荡时世的这些作品,其基本的情感内容是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彷徨以及生命的无常。要之多是游子、思妇之辞。
3、《古诗十九首》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表现士人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人生观。通过极其个人化的感受,折射出深广的社会内涵,富于哲理,具有普遍的价值。
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1、造语浅近明白而涵泳不尽,言有尽而意无穷。
2、质朴自然,脱尽雕饰痕迹。
3、善用比兴和象征的手法,达到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境界。
4、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三、其他古诗
除《古诗十九首》之外,《文选》《玉台新咏》等书还收录了不少无名氏的五言诗,其中《文选》收录的所谓“苏李诗”虽不是苏武、李陵赠答之作,但是感情沉郁,颇有艺术价值。
魏晋文学
第一章 三曹(上)
一、曹操
(一)生平、思想:
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2、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的思想
曹操出身微贱,对两汉以来重视家世、经术的传统,并不一味默守。于政教军事,颇杂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参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举贤勿拘品行令》。
但另一方面,曹操亦不愿以汉相之尊,承担篡逆的罪名。为制约诸侯,协调本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曹操更无法全然否定儒家的伦理纲常与道德规范。因此,他对儒学、礼志又有一定的认同。
在进取天下的同时,曹操目睹汉室的倾颓、生民的不幸、命运的无常、人生的短促,又常怀感慨与惆怅。因此,王霸并用、思接庄玄,也构成曹操思想矛盾的一个方面。
3、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其据有二:光和年间因家人被诛杀,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其今存著述,引用《诗经》《论语》《尚书》《楚辞》等典籍的情况并不稀见,仅《诗经》即不下数十处。
另一方面,对书法、音乐、围棋等都相当精通,可谓多才多艺。王沈《魏书》云其“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还曾收罗人才,对几乎失传的汉代音乐、歌舞进行了整理。
或许正因如此,他才能延揽天下文士于其幕下。
(二)曹操的诗
1、曹操乐府诗概述。
曹操诗今存22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