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专升本

3773考试网专升本考试甘肃专升本正文

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2009年历史学专业专升本考试大纲

来源:兰州城市学院 2008-12-16 10:17:05

一、考试科目:
1、考试科目:
中国通史  满分100分
世界通史  满分100分
2、参考教材:
《中国古代史》(新版)朱绍候、张海朋、齐涛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下册)王绘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古代史》童自觉、路振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金卫星、刘大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王斯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当代史》曹卫平、王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命题要求
1、本课程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3、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列举题、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每门课程出题题型以5—7种为宜。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
1、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我国原始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了解我国远古居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了解我国远古神话和传说所反映的原始社会情况;了解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掌握氏族的形成,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各自历史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教育的起源等基础知识。
2、课程内容与考核要点
一 、中国历史的开端
 1.我国境内的直立人遗址;2.丁村人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3.山顶洞人时期氏族制度的形成。
二、从母系氏族的繁荣到原始社会的解体
 1.母系氏族的繁荣;2.父系氏族的遗址及其特点;3.原始社会的解体。
三、  远古神话和传说
 1.神话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集团;2.传说中所反映的原始社会生活;3.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我国奴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二里头文化,盘庚迁殷,西周的衰亡原因及其表现;运用国家起源的有关理论,说明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商朝的阶级关系、西周的主要制度;了解夏、商、西周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掌握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西周的学校制度等基础知识。
2、课程内容与考核要点
一 、夏、商、西周的兴衰
 1.夏朝的建立及其国家特征;2.商朝的建立及其阶级关系;3.西周的建立及其主要制度。
二、 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 1.天文历法和医学;2.甲骨文和金文;3.灿烂夺目的青铜器;4.《周易》和周公的思想;5.夏、商、西周的学校;6.夏、商、西周文化的世界地位。
第三章 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1、学习目的与要求:
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春秋五霸、弭兵会议、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秦的统一;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因素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甘德和石申的天文学成就、《内经》、扁鹊、《诗经》和《楚辞》、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世界地位。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
2、课程内容与考核要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 (一) 春秋争霸
 1.王室衰微;2.齐桓公首霸中原;3.晋与楚、秦争霸及弭兵会议;4.吴、越争霸。
  (二) 战国七雄
 1.战国七雄的形成;2.李悝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3.齐秦的兴起及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4.合纵与连横;5.秦的统一及其意义。
  (三)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 1.铁器、牛耕的推广与生产力的发展;2.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和表现;3.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4.阶级关系的变化。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 学术思想
 1.孔子和儒家学派;2.老子和道家学派;3.墨子和墨家学派;4.法家学派和韩非;5.孙武和孙膑。
  (二) 科学、文学和社会生活
 1.科学技术;2.《诗经》和《楚辞》;3.教育、艺术和社会生活;4.春秋战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第四章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首次出现的大一统
1、学习目的与要求
 ①、了解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七国之乱、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张骞通西域、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西汉前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作用、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②、了解秦汉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掌握以下基础知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史记》和《汉书》、两汉的学校教育。
③、了解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概况。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秦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
2、课程内容与考核要点
一、 秦朝的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
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2.秦朝疆域的扩大;3.秦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和意义;4.楚汉战争。
二、两汉的盛衰
  (一) 西汉前期统治的巩固
1.西汉前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作用;2.汉初的政局和平定七国之乱
3.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西汉中、后期的统治
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2.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
  (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1.西汉与匈奴的关系;2.张骞通西域;3.西汉与南方各族的关系。
  (四) 东汉的统治
 1.东汉前期的中兴气象; 2.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及其势力的发展;3.外戚宦官专权和党锢之祸;4.羌人的反抗和黄巾起义。
三、 秦汉时期的文化和对外交往
  (一) 科学技术
 1.纸的发明;2.天文历法的成就和张衡的创造发明;3.数学和化学的发展;4.医学的发展。
  (二) 学术思想和宗教
 1.董仲舒的思想和经学的谶纬化;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3.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三)史学、文学艺术、教育和社会生活
 1.司马迁和班固的成就;2.文学和艺术;3.教育和社会生活。
  (四)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 1.秦汉与亚洲国家的往来; 2.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3.秦汉文化的世界地位。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1、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这一时期朝代的更迭);掌握以下基础知识:赤壁之战、孙吴开发江南、九品中正制、八王之乱;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经过,淝水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了解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刘徽与祖冲之的科学成就,《水经注》与《齐民要术》,魏晋玄学和佛教的盛行,范缜与《神灭论》。
2、课程内容与考核要点
 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2.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经过;3.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 三国和西晋
 1.蜀国政治家诸葛亮;2.孙吴开发江南;3.曹魏的政治与经济;4.西晋的短期统一。                            
  (三)东晋和十六国
 1.东晋的统治;2.十六国前期的形势;3.淝水之战的经过和双方胜负原因;4.淝水之战后的南北形势。
  (四)南朝和北朝
 1.南朝政权的更迭;2.士族的衰落与江南经济的发展;3.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4.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统一北方。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 1.刘徽与祖冲之的科学成就;2.马钧的发明创造;3.医学的发展;4.《水经注》与《齐民要术》;5.文学;6.书法、绘画与石窟艺术。
  (二)哲学、宗教、教育和社会生活
 1.哲学与宗教;2.范缜与《神灭论》;3.教育与社会生活;4.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六章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
1、学习目的与要求
 (1)、了解隋唐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隋朝的统一、隋朝大运河、瓦岗军、开元盛世、《唐律疏议》;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隋朝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唐朝前期政治经济的举措和贞观之治、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唐朝两税法颁行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特点和作用。
(2)、了解隋唐时期的文化主要成就;掌握以下基础知识:这一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隋唐宗教、《史通》和《通典》、唐诗和“古文运动”、隋唐的学校教育;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2、课程内容与考核要点
一、隋朝的统治
  (一)隋朝的统一和政治经济改革
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2、隋朝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3、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运河的开凿。
  (二)隋末农民起义和唐朝的建立
 1.隋炀帝的残暴统治;2.隋末农民大起义;3.唐朝的建立。
二、唐朝前期的昌盛
  (一)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 1.唐朝均田制、租庸调制与府兵制;2.贞观之治及其出现的原因;3.武则天的统治;4.开元盛世。
  (二)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
 1.农业生产的发展;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危机的潜伏。
三、唐朝时期的边疆各族和对外交往
  (一)边疆各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 1.唐朝时期的北方各族;2.吐蕃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3.南诏政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4.革末革曷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5.唐代的疆域。
  (二)唐时期的世界形势和唐朝的对外交往
 1.唐朝时期的世界形势;2.唐朝的对外交通;3.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往来;4.唐朝和天竺、中亚、西亚等地的往来。
四、唐朝后期的统治和唐末农民战争
  1.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2.两税法颁行背景、内容和意义以及南方经济的发展;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4.唐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经过、特点和作用。
五、隋唐时期的文化
  (一)科学技术
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2.天文历法;3.医学的发展;4.建筑和城市设计的进步。
  (二)宗教和学术思想
 1.宗教的兴盛;2.韩愈的“道统说”;3.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
  (三)史学、文学艺术、教育和社会生活
 1.史学与文学;2.艺术与体育;3.教育与社会生活;4.隋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第七章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1、学习目的与要求
 ①、了解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这一时期朝代的更迭);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后周世宗改革、澶渊之盟、庆历新政、主户与客户、南宋军民抗金斗争、绍兴和议、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其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宋金对峙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成就;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宋元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程朱理学、宋词和元曲、《资治通鉴》、书院的兴起。
③、了解宋元时期的世界形势和宋元的对外交往概况;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中国“三大发明”西传的意义和宋元文化的世界地位。
2、课程内容与考核要点
一、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
 1.五代的更迭和契丹的兴起;2.十国和南方经济的发展;3.后周世宗的改革;4.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二、辽、北宋、西夏的并立
  (一) 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 1.辽朝社会的发展;2.宋辽战争和澶渊之盟;3.西夏的建立与宋夏关系。
  (二) 北宋的政治与经济
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2.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3.北宋中期政府的困境;4.庆历新政;5.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三、金和南宋的对峙
  (一) 女真的兴起和辽、北宋的灭亡
 1.女真的兴起与金朝的建立;2.宋金联合攻辽与西辽的建立;3.东京保卫战与靖康之变。
  (二) 金和南宋对峙时期的中国
 1.南宋的建立与华北义军的抗金;2.南宋军民抗金与绍兴和议;3.经济重心的南移。
四、元朝的统一
  (一)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
 1.蒙古的兴起;2.蒙古灭西夏和金及其向外扩张;3.元朝的建立和南宋的灭亡;4.民族融合与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
  (二)元朝的政治和经济
 1.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2.朝的手工业、商业和交通;3.元末农民大起义。
五、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的文化和对外交往
  (一) 科学技术
 1.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2.科学家沈括与郭守敬;3.农学与医学;4.建筑。
  (二) 学术思想、史学、文学艺术、教育和社会生活
  1.两宋的理学;2.宋元时期的史学;3.文学;4.艺术与教育;5.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
  (三) 宋元时期的世界形势和宋元的对外交往
 1.宋元时期的世界形势;2.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3.“三大发明”的西传及其意义;4.宋元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八章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1、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靖难之役、土木之变、八旗制度、萨尔浒之战、东林党、摊丁入亩;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和影响、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及其缓慢发展的原因、明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和意义、清朝前期同内部分裂势力及外部侵略势力进行斗争的经过和意义。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成就,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的主要科学成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明清科举制度的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的世界形势和明清王朝的对外交往;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明朝中期以后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课程内容与考核要点
一、明朝的建立和强盛
 1.明朝的建立与靖难之役;2.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3.明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明朝的边疆各族和对外交往
  (一) 边疆各族的发展及其与明朝的关系
 1.西藏、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2.瓦刺与鞑靼及其与明朝的关系;3.后金的兴起;4.清朝的建立。
  (二) 明朝时期的世界形势和明朝的对外交往
  1.明朝时期的世界形势和明朝的对外政策;2.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3.华侨与南洋的开发;4.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5.援朝战争;6.欧洲殖民者的东来。
三、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和明末农民战争
  (一)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 1.宦官专权与内阁纷争;2.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作用;3.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
 1.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2.明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和意义;3.清军入关;4.江南的抗清斗争。
四、清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 1.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发展;2.清朝前期的经济政策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及其原因。
五、清朝前期疆域的巩固
 1.平定三藩之乱;2.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3.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4.西北边疆的巩固;5.加强对西藏、云贵地区的管辖;6.清朝的疆域。
六、清朝前期的世界形势和清朝的衰落
 1.清朝前期的世界形势;2.清朝的衰落;3.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表现及其原因。
七、明、清前期的文化
  (一) 科学技术
 1.著名的科学家及其著作;2.明清建筑;3.传教士的活动和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二) 学术思想、文学艺术、教育和社会生活
 1.学术思想的发展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2.丛书和类书的编纂;3.文学与艺术;4.明清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与太平天国
1、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认识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由独立的国家逐步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掌握鸦片战争以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而结束,并对此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进行分析。掌握1851年发生的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重要的现代意义。掌握1856年至1860年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侵华的继续。
2、课程内容如与考核要点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战争发生的背景:英国的鸦片侵略;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清政府的腐败。
2、林则徐禁烟:林则徐其人;虎门销烟。
3、鸦片战争的过程:1840年6月战争爆发;三元里抗英斗争。
二、战后的社会变化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南京条约》的内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
三、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洪秀全的早期活动:拜上帝会的建立,“三原”(《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的主要内容和社会意义。
2、金田起义 :起义前准备;1851年1月11日宣布起义。
四、建都天京与内外政策
太平军攻克南京与军事全盛,太平军迅速发展;永安建制,1853年1月到达南京,《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
五、天京事变
事变的过程及结局
六、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1、洪仁玕主持政务; 2、《资政新编》及其内容;3、洪仁玕的各项改革及其效果;4、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七、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的过程及其结局:《天津条约》;圆明园被烧;《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八、辛酉政变(一般)
1、政变的发生;2、政变后的清廷政局
九、十九世纪中叶的思想文化
1、今文经学的兴起。龚自珍的学术思想。魏源的学术思想。
2、对世界和边疆史地的研究,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
3、太平天国的文化:儒家特色和农民意识。
第二章 洋务运动和外国侵略的加深
1、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1864年到1895年中国社会兴起的洋务运动,及这一历史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所发动的侵略战争。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对洋务运动的进步性和落后性、《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进行恰当的评价与分析。
2、课程内容与考核要点
一、洋务派和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主要代表人物: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2、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自强”口号的提出,军事工业的特点和性质。
3、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求富”口号的提出。民用企业的特点和性质。
4、近代海军的创建:北洋海军和南洋海军。
5、洋务运动的进步性和落后性评价
二、文化教育的更新
1、创办新式学堂
2、选派留学生
3、中西文化交流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阶级的出现
1、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 一批工厂企业的出现及其特点。
2、新的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特点;工人阶级及其特点。
四、早期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早期改良派的思想特色;爱国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议会和君主立宪。
五、边疆危机
1、东南和东北边疆危机2、西南和西北边疆危机
六、中法战争
1、战争过程 中法海战;中法陆战;冯子材镇南关大捷;《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2、 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七、中日甲午战争
1、战前的形势:战前的世界和日本。日本的进逼和清廷的退让。
2、战争的经过:黄海之战,辽东战役,北洋海军覆灭。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恶果。
第三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1、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掌握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和结局。掌握八国联军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运用所学知识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做出正确的分析,对《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进行历史的分析。
2、课程内容与考核要点
一、瓜分狂潮
1、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2、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
二、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1、维新变法出现的原因
2、 维新派的特点及主要代表人物
3、维新运动的高涨
4、公车上书。
5、百日维新:改良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六君子。
6、变法的意义和失败原因。
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3、义和团的组织和纪律
4、清庭对义和团的政策
四、八国联军战争
1、联军入侵
2、天津北京的陷落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第四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认识中华民国的建立。了解20世纪初年的中国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早期活动及与改良派的论争。掌握同盟会的政纲、保路运动的兴起、武昌起义的胜利、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等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2、课程内容与考核要点
一、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社会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2、清政府实行"新政"的背景和内容
3、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
二、革命派的形成和早期活动
1、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2、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三、同盟会及其政纲: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性质,同盟会政纲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四、思想论战与武装起义:革命与改良的大论战,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及失败原因。  五、立宪派与立宪运动
1、立宪派的形成
2、立宪派的请愿活动
六、武昌起义
1、保路运动的兴起及其

[1] [2] [3]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