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

3773考试网专升本考试考试大纲正文

2013年湛江师范学院专插本专业课考试大纲

来源:2exam.com 2012-12-16 12:19:26

 

第6章  循环控制
一、考核知识点
1. while语句;
2. do-while语句;
3. for语句;
4. 循环的嵌套;
5. 几种循环的比较;
6. break语句和continue语句;
二、考核要求
1.熟练掌握三种循环语句的运用
2.掌握break和continue语句的运用

第七章 数组
一、考核知识点
1. 一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2. 二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3. 字符数组。
二、考核要求
1.掌握数组的概念和使用
2.掌握数组初始化的方法
3.掌握字符数组和字符串的应用
第八章 函数
一、考核知识点
1. 掌握函数定义的一般形式;
2. 函数参数和函数的值;
3. 函数几种调用方式;
4. 函数的嵌套调用;
5. 数组作为函数参数;
6. 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掌揥凤种变量类型的匾刯和存催类别;
二、考核要求
1.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
2.理解变量的存储属性,作用范围
第九章 预处理命令
一、考核知识点
1. 掌握宏定义;
2. 掌握文件包含;
3. 了解条件编译;
二、考核要求
1.掌握使用宏替换编写程序

第十章 指针
一、考核知识点
1. 掌握指针的概念;
2. 数组的指针和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
3. 字符串的指针和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
二、考核要求
1.掌握指针变量的定义与引用
2.掌握指针与变量,指针与数组,指针与字符串的关系
3.掌握用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的方法,有关指针的算法
第十一章 结构体与共用体
一、考核知识点
1. 定义结构体类型变量的方法;
2. 结构体变量的引用;
3. 结构体数组;指向结构体类型数据的指针;
4. 指向结构体类型数据的指针
5. 用指针处理链表
6. 共用体
7. 枚举类型
8. 用typedef定义类型
二、考核要求
1.掌握结构体类型的概念和定义方法以及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和引用
2.掌握指向结构体变量的指针变量的概念和应用,掌握链表的概念和应用
3.共用体的概念和应用
第十二章 位运算
一、考核知识点
1. 位运算符和位运算;
2. 位运算举例;
3. 位段;
二、考核要求
1.掌握各种位运算

第十三章 文件
一、考核知识点
5. C文件概述
6. 文件类型指针
7. 文件的打开与关闭
8. 文件的读写
9. 文件的定位
10. 出错的检测
二、考核要求
1.掌握文件和文件指针的概念和文件的定义方法
2.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本科目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卷中各部分的占分比例是:第一章占2%,第二章占5%,第三章占15%,第四章占10%,第五章占10%,第六章占10%,第七章占10% ,第八章占10%,第九章占3%,第十章占10%,第十一章占5% ,第十二章占5% ,第十三章占5%。
3.试题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识记占10%,理解占40%,应用占50%。
4.试题难易占分比例是:易约占30%,中约占50%,难约占20%。
5.本科目考试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写出程序运行结果题、程序设计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以参见本纲附录《题型举例》)。根据考核的要求,适当安排各种题型数量的比例,达到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应用的水平和能力。
IV参考书目
谭浩强主编《C程序设计》(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7

V题型示例
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在C语言中,字符型数据在内存中是以(   )形式存放的。
A)原码        B)BCD码       C)反码        D)ASCII码

二、写出下列程序运行结果(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阅读给出的程序段,写出该程序运行后的结果
1. main()
{int a,b,c;
a=7;b=8;
c=max(a,b);
printf(“Max is %d”,c);
}
max(x,y)
int x,y;
{int z;
z=x>y?x:y;
return(z);
}

三、程序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按照题目要求编写完整的程序。
1.输入4个整数,要求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输出。

 

 


 
23.《数据库技术》
 
Ⅰ 考试性质与目的
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我院将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定理、性质和方法,能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判断、分析和计算,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与“应用”四种水平:
1、了解:对知识的涵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在相关问题中正确地识别和表述。
2、理解:对概念和定理、性质等规律达到了理性认识,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能理解有关概念和定理、性质与其他概念、规律的联系,知其用途。
3、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技能、方法,并用来解决一些问题。
4、应用:能综合运用知识,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第一章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一、考核知识点
1、SQL语言的发展历程
2、SQL语言的特点
3、SQL语言的命令: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更新
4、SQL语言的操作:数据视图、数据控制
5、嵌入式SQL
二、考核要求
1、了解:SQL语言的发展历程;SQL语言的特点;嵌入式SQL
2、理解:SQL语言的操作
3、掌握、应用:SQL语言的命令

第二章  数据管理与数据库
一、考核知识点
1 、数据库的常用术语
2 、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3 、数据模型与ER图
4 、数据库系统的模式结构
5 、DBMS的功能
6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数据库的常用术语;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理解:DBMS的功能;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3、掌握:数据库系统的模式结构
4、应用:数据模型与ER图

第三章  关系数据库模型
一、考核知识点
1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2 、关系代数
3 、关系演算
4 、查询优化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演算;查询优化
2、掌握、应用:关系代数

第四章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设计理论
一、考核知识点
1 、关系模式的函数依赖
2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
3 、关系模式的分解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关系模式异常原因及其解决方案
2、理解:关系模式的规范化
3、掌握:关系模式的函数依赖
4、应用:关系模式的分解

第五章  数据库的安全与保护
一、考核知识点
1 、安全与保护概述
2 、数据库的安全性保护
3 、数据库的完整性保护
4 、数据库的并发控制技术
5 、数据库的恢复技术
6 、数据库的复制与相关技术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安全与保护概述;数据库的恢复技术;数据库的复制与相关技术
2、理解:数据库的并发控制技术
3、掌握:数据库的安全性保护;数据库的完整性保护

第六章  数据库设计与实施
一、考核知识点
1、数据库设计概述
2、数据库规划
3、需求分析
4、概念结构设计
5、逻辑结构设计
6、物理结构设计
7、数据库的实施与维护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和特点
2、理解:数据库设计的各个阶段,如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等
3、掌握:数据库设计各个阶段的特点
4、应用:概念结构设计

第七章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
一、考核知识点
1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结构
2 、MS SQL Server2008
3 、数据库应用系统实例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结构;MS SQL Server2008版本、备份与恢复
2、掌握:MS SQL Server2008的基本操作、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
3、应用:基于MS SQL Server2008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实现
第八章  数据库技术新发展
一、考核知识点
1、数据库家族
2、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
3、分布式数据库
4、XML数据库
5、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数据库家族;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XML数据库
2、理解:分布式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Ⅲ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各章约占分比例:第一章20%,第二章15%,第三章10%,第四章15%,第五章10%,第六章10%,第七章10%,第八章10%。
3、各认知水平占分比例:“了解”约占10%,“理解”约占30%,“掌握”、“应用”约占60%。
4、试题各难易程度占分比例:“易”占40%,“中”占50%,“难”占10%。
5、考试题型及占分比例:选择题、填空题约占40%;简答题约占30%;应用题约占30%。
Ⅳ 参考书目
命题指定参考书:《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教程》黄德才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

Ⅴ 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小题,每小题 分,共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代码填写在答卷纸上对应的表格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SQL语言集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控制、数据操纵等功能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关系数据语言的优点。语句update实现的功能是(     )。
A. 数据定义                   B. 数据查询
C. 数据控制                   D. 数据操纵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小题,每小题 分,共 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卷纸对应的表格内。错填、不填均无分。
SQL语言集数据定义、           、数据控制、数据操纵等功能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关系数据语言的优点。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小题,每小题 分,共 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卷纸对应题号后的空白处。
简述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流程
四、应用题(本大题共 小题,共 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卷纸对应题号的空白处。
根据以下学生信息基本表Stu及其记录,字段按顺序为学号(No)、姓名(Name)、年龄(Age)
试写出SQL语句命令完成查询“年龄小于19岁”的所有学生记录,并写出查询的结果。

 
24.《数学分析》

Ⅰ、复习基本内容
   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函数的连续性,导数和微分,微分中值定理及应用,实数的完备性,不定积分,定积分,定积分的应用,反常积分,数项级数,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幂级数,傅里叶级数,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多元函数微分学,隐函数定理及其应用,含参变量积分,曲线积分,重积分(二、三重积分、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路径的无关性、变量变换、不包括反常二重积分),曲面积分(第一、二型曲面积分的计算及高斯公式)。

Ⅱ、基本要求
弄清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定理的条件、结论及证明方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推理与计算技巧,熟练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Ⅲ、参考书
数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第三版。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闭卷笔试,试卷结构包括填空题21分,单项选择题20分,简答题20分,解答题25分,证明题10分.应用题4分。

Ⅴ、题型示例
    单项选择题(2×10=20分)、填空题(3×7=21分)、简答题(4×5=20分)、解答题(5×5=25分)、证明题(5×2=10分)、应用题(4分)。


 
25.《高等代数》

Ⅰ、复习基本内容
集合与映射,多项式的运算与分解理论,重因式,复数域、实数域、有理数域上的多项式,行列式的定义,性质及计算,行列式展开定理,线性方程组的求解与解的基本理论,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矩阵的运算性质、矩阵乘法、矩阵的逆,矩阵的秩,二次型及化标准型,复二次型与实二次型,正定二次型,主轴问题,线性空间,子空间,基与维数,坐标,线性变换,线性变换的运算,线性变换的矩阵,基底变换,相似变换,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可以对角化的矩阵,线性映射,欧几里得空间,正交基,正交变换与正交矩阵的性质,对称矩阵与对称变换的性质,子空间的正交补等。
Ⅱ、基本要求
弄清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定理的条件、结论及证明方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推理与计算技巧,熟练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Ⅲ、参考书
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代数小组编,王萼芳、石生明修订,第三版。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闭卷笔试,试卷结构包括填空题20分,单项选择题20分,简答题10分,解答题30分,证明题20分.
Ⅴ、题型示例
填空题(2×10=20分)、单项选择题(2×10=20分)、简答题(5×2=10分)、解答题(10×3=30分)、证明题(4×5=20分)。
 
26.《无机化学》


Ⅰ.考试内容及要求
总要求:
1.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近代热力学。近代物质结构,化学平衡以及基础电化学等基本原理。
2.利用无机化学原理去掌握有关无机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第1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一)考核知识点:
1.分子,原子,元素, 摩尔(国际单位制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基本内容),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
2.理想气体定律;
3.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量子化、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方法;
4.原子轨道、电子云的涵义及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
6.元素电离势、电负性和原子结构。
(二)考核要求:
1.掌握理想气体分子状态方程式,气体扩散定律,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熟练有关计算;
2.了解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方法,明确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涵义,初步了解径向分布与角分布的意义及其与电子云形状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联系;
4.了解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对原子轨道能量的影响,掌握多电子原子的能级高低顺序与核外电子分布的原则,熟练写出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的分布式;
5.熟练掌握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应用;
6.熟练掌握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的涵义及其周期性变化规律。
 第2章    分子结构
(一)考核知识点:
1.化学键参数和分子的性质;
2.离子键的形成条件、过程与特性;
3.共价键的形成条件、过程与特性;
4.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5.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二)考核要求:
1.掌握共价键的形成条件,过程与特性,明确σ键与π键的区别;了解键的离解能、键长、键能、键角及键的极性的涵义;
2.了解原子轨道杂化的涵 义,掌握杂化轨道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对分子几何构型的影响;
3.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用;
4.明确分子的磁性及极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5.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形成及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6.掌握形成氢键的条件及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3章    晶体结构
(一)考核知识点:
1.离子半径;
2.晶体的特征,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混合型晶体质点间作用力。
3.离子极化
(二)考核要求:
1.明确各种类型晶体质点间作用力的区别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掌握离子极化、极化力与变形性的概念,了解其影响因素与初步应用。
 第4章   配位化合物
(一)考核知识点:
1.配合物的形成及性质变化;
2.配合物的特征、组成、定义、分类与命名;
3.配合物价键理论的要点及局限性;
4.配合物顺反异构现象;
(二)考核要求:
1.掌握配合物的涵义,组成。
2.掌握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及对配合物磁性,配位数,空间构型和稳定性的解释。
3.了解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和应用。
第5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一)考核知识点:
1.热力学概论;
2.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及其数学表达式,热化学及其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3.化学反应的方向判据;
4.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的初步应用;
5.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考核要求:
1.理解焓和焓变的概念。吉布斯自由能和熵及它们的变化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去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会运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会从函数表中查(△fHo、△fGo和So ),并会用于计算在标准状态下反应的焓变化、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和熵变化;
3.理解化学反应等温式的含义,会用其求算△rGmo和Ko;
4.根据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理解△H、△G、△S的关系,会用于分析温度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影响。
 第6章   化学平衡
(一)考核知识点
1. 化学平衡的条件、概念、平衡常数;
2. 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二)考核要求:
1.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与应用;
2.熟悉有关平衡移动原理。
第7章   化学反应速率
(一)考核知识点
1.化学反应速率;
2.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2.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初步了解活化能的概念及其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第8章 溶液
(一)考核知识点
1.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2.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溶液的沸点上升,溶液的渗透压);
3.稀溶液的依数性;
4.电解质溶液。
(二)考核要求:
1.掌握溶液浓度的各种表示方法;
2.初步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了解离子氛、离子强度、活度、活度系数等概念;
3.了解溶解度原理及分配定律;
4.理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5.熟悉溶胶的结构、性质、稳定性及聚沉作用;
6.了解高分子溶液的定义及性质。
 第9章   酸碱平衡
(一)考核知识点
1.酸碱理论;
2.水的离子积和pH;
3.酸碱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4.水溶液化学平衡的计算(一元弱酸,一元弱碱,多元酸,多元碱,酸碱两性物质,同离子效应);
5.缓冲溶液。
(二)考核要求:
1.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概况,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要点;
2.掌握溶液酸度的概念和pH的意义,熟悉pH与氢离子浓度的互换,了解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
3.掌握酸碱的电离常数,掌握同离子效应及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了解盐效应;*
4.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的性质;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5.了解酸碱理论发展的概况。
第10章 沉淀平衡
(一)考核知识点
1.浓度积常数,溶液度原理,溶度积与溶解度,同离子效应;
2.沉淀与溶解: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生成-溶解,难溶硫化物沉淀与溶解,沉淀转化。
(二)考核要求:
1.掌握Ksp的意义及溶度积规则;
2.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
3.熟悉有关Ksp的计算
 第11章   氧化还原反应
(一)考核知识点:
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电势;
2.标准电极电势、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3.化学电源与电解简介。
(二)考核要求:
1.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及标准电极电势的应用;
2.掌握应用能斯特方程和有关的计算。
第12章 配位平衡
(一)考核知识点:
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2.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
 (二)考核要求:
1.理解配位离解平衡的意义及有关计算;
2.了解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第13章  氢和稀有气体
(一) 考核知识点:
1.氢的存在和物理性质;氢的化学性质和氢化物;
2.稀有气体。
(二)考核要求:
1.掌握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一般了解稀有气体的单质的性质、用途和从空气中分离它们的方法;
3.了解稀有气体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
 第14章   卤素
(一)考核知识点:
1.卤素元素通性;
2.卤素单质及其主要化合物卤化氢和氢卤酸、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多卤化物、卤素的含氧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3.拟卤素的性质、结构和用途。
(二)考核要求:
1.掌握卤素单质及其主要化合物的重要性质、用途与制备方法;
2.掌握应用元素周期律与物质结构初步理论分析归纳卤素单质及其主要化合物的共性,变化规律和氟的特殊性;
3.熟练应用元素电势图分析卤素及其主要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能。
 第15章   氧族元素
(一)考核知识点:
1.氧族元素的通性;
2.氧、臭氧、氧化物及过氧化氢的制备、结构、性质和用途;
3.硫,硫的氢化物、硫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制备、结构、性质和用途;。
4.硒和碲。
(二)考核要求:
1.掌握 氧、臭氧、氧化物及过氧化氢的制备、结构、性质和用途;
2.掌握硫,硫的氢化物、硫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制备、结构、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硒、碲化合物的一般性质。
 第16章   氮磷砷
(一)考核知识点:
1.氮族元素的通性;
2.氮和氮的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制备、结构、性质和用途;
3.磷及其重要化合物(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磷酸等)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4.砷。
(二)考核要求:
1.掌握氮和氮的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制备、结构、性质和用途;
2.掌握磷及其重要化合物(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磷酸等)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3.砷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
 第17章    碳硅硼
(一)考核知识点:
1.碳、硅、硼三种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以及相应的结构特征;
2.碳硅硼的氢化物、卤化物以及碳化物、硅化物、硼化物的性质和结构特征;
3.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和酸性强度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二)考核要求:
1.掌握碳、硅、硼三种元素及其单质的共性、特性以及相应的结构特征;
2.掌握碳硅硼的含氧化合物(氧化物、含氧酸及盐)的基本性质、结构特征,了解天然硅酸盐组成的复杂性和基本结构类型;
3.掌握碳硅硼的氢化物、卤化物以及碳化物、硅化物、硼化物的性质和结构特征。
 第18章 非金属元素小结
(一) 考核知识点:
1.分子型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还原性、水溶液酸碱笥和无氧酸的强度;
2.最高氧化态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含氧酸的强度;
3.非金属含氧酸的溶解性、水解性、热稳定性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
(二)考核要求:
1.理解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分子型氢化物、无氧酸、含氧酸和含氧酸盐的重要性质和递变规律。
第19章  s区金属(碱金属碱土金属)
(一)考核知识点:
1.碱金属与碱土金属通性;
2.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
3.对角线规则。
(二)考核要求:
1.掌握IA、IIA的单质,不同类型氧化物,氢氧化物及主要盐类的性质用途及制备;
2.掌握应用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及电势图等基础理论。分析比较IA、IIA金属单质与化合物的相似性及差异;
3.初步掌握对角线规则及其应用。
 第20章 p区金属
(一)考核知识点:
1. Al、Sn、Pb、Sb、Bi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 P区金属6S2电子的稳定性。
(二)考核要求:
1.掌握Al、Sn、Pb、Sb、Bi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其用途;
2.了解锗分族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
第21章   ds区金属
(一)考核知识点:
1.铜族元素的通性;
2.铜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及冶炼;
3.铜元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及Cu(I)与Cu(II)的相互转化。金、银的重要化合物,配合物;
4.锌族元素通性;
5.锌族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Hg(I)和Hg(II)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考核要求:
1.掌握铜、锌、银、汞的冶炼,性质和用途;
2.掌握铜、银、锌、汞氧化物,氢氧化物及主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
3.掌握Cu(I)与Cu(II)、Hg(I)和Hg(II)之间相互转化关系。
 第22章  过渡元素(一)
(一)考核知识点:
1.过渡元素概述;
2.过渡元素钛、钒、铬、钼、钨、锰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3.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及其应用;
4.铁系元素通性;
5.铁系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用途;
6.铂系元素。
(二)考核要求:
1.掌握过渡元素的价电子层构型的特点及其过渡元素通性的关系;
2.掌握过渡元素钛、钒、铬、锰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3.掌握铁、钴、镍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用途;
4.一般了解铂系元素的性质,化合物和用途。
 第23章  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
(一)考核知识点:
1.镧系元素、锕系元素的通性;
2.、镧系和锕系元素 的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二)考核要求:
1.掌握镧系和锕系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性质的关系;
2.掌握镧系收缩的定义、实质及影响。
Ⅱ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 试卷内容比例:第1章~第4章约占40%,第5章~第12章约占30%,第13章~第23章约占30%。
3. 试卷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20~30%;填表及填空题:20~40%;计算题10~30%,综合题20~30%。
4. 试题难易比例:易、中、难分别约为30%、50%、20%。

Ⅲ 参考书目
1.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合编《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Ⅳ 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1.对于原子中的电子,下面哪些量子数组是容许的?(     )
A. n=3,l=1,m=2    B. n=2, l =2,m=-1   
 C. n=6, l =0,m=0    D. n=4, l =-2,m=1
2. 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与Na2S溶液反应不生成黑色沉淀的一组是(   )
    (A) Fe2+,Bi3+      (B) Fe3+,Cu2+      (C) Cd2+,Zn2+     (D) Mn2+,Pb2+
二、填表题
原子序数 价层电子构型 区 周期 族
33    
 3d34s2   
三、填空题
1.将Ni + 2Ag+ = 2Ag + Ni2+ 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为一个原电池。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  正极反应为                      ,原电池符号为                        _。则原电池的标准电动势 为                。已知   (Ni2+ / Ni) = -0.25 V,  (Ag+ / Ag) = 0.80 V。
2. PCl5(g)分解反应,在473 K达平衡时有48.5 % 分解,在573 K达平衡时有97 % 分解, 此反应的 ____________0。(填>、<或 = )
四、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1. PCl5  +  H2O 
2.  MnO4-  +  NO2- +   H+    
五、推断题
某金属盐溶液,(1) 加入Na2CO3溶液后,生成灰绿色沉淀;(2) 再加入适量Na2O2,并加热,得黄色溶液;(3) 冷却,并酸化黄色溶液,得橙色溶液;(4)再加入H2O2溶液呈蓝色;(5) 这蓝色化合物在水中不稳定,而在乙醚中较稳定。问这金属离子是什么? 写出各步反应方程式。
六、计算题
1.在10mL MnCl2溶液加入10mL含NH4Cl的 氨水溶液,计算含多少克NH4Cl才不至生成Mn(OH)2沉淀?( ;Kb(NH3)=1.77×10-5)
 
27.《有机化学》


Ⅰ. 考试内容
根据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该考试目标拟由低到高四个层次,即A-了解;B-理解;C-掌握;D-熟练掌握。
A(了解):
(1)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定义、名称。
(2)有机化学中的命名、结构式的书写、定位规则等。
(3)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4)各类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用途。
B(理解):
(1)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及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2)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C(掌握):
(1)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决有机化学问题,如分离、提纯、鉴定有机化合物等。
(2)完成指定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并能设计有机合成路线。
(3)运用有机反应和光谱性质,推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D(熟练掌握):
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能熟练地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熟练掌握的内容也是有机化学中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烷  烃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烷烃的同系列和异构 烷烃的异构(通式、同系列)    √
 烷烃的构造  √  
烷烃的命名 普通命名法中的“正”、“异”、“新”的涵义    √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
 烷基的结构和命名  √  √
烷烃的结构 碳原子的正四面体构型、sp3杂化、σ键    √
 烷烃的构象(透视式、纽曼式构象的写法、构象的稳定性)    √
烷烃的物理性质 沸点、熔点、比重、溶解度等规律性变化与其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  √  
烷烃的反应 烷烃的稳定性(常温、常压下不与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反应) √   
 烷烃的氧化(催化氧化、燃烧)  √  
 烷烃氯代反应    √
 卤代反应历程、烷烃卤化反应能级图  √  
 伯、仲、叔氢卤化的相对反应活性    √
 烷基自由基的相对稳定性    √
来源和用途 烷烃的来源、用途 √   

第三章  单烯烃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烯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 烯烃的结构(sp2杂化、π键)   √ 
 烯烃的异构和命名(顺/反、Z/E命名、次序规则)    √
 烯基命名(乙烯基、丙烯基、烯丙基、异丙烯基)    √
烯烃的相对稳定性 利用燃烧热、氢化热比较烯烃的稳定性   √ 
烯烃的制法 一卤代烷脱卤化氢、醇脱水    √
烯烃的反应 加卤化氢、水合反应、卤素、次卤酸、硼氢化反应、臭氧化反应、高锰酸钾氧化反应、催化加氢、聚合反应、自由基加成反应、α-H的取代反应(高温氯化反应)    √
 根据氧化产物判断烯烃的结构    √
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亲电加成反应历程(烯烃结构对亲电加成反应速度的影响)    √
 马氏规则的解释及诱导效应    √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
烯烃的工业来源和用途 重要代表物(乙烯、丙烯) √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炔烃的结构、异构 炔烃的结构(sp杂化)  √  
 异构体和命名(炔烃、烯炔的命名)    √
炔烃的反应 亲电加成(卤素、氢卤酸、催化加氢)、亲核加成(水合、HCN/C2H5OH)、氧化、炔化物的生成[Na(液NH3)、Ag(NH3)NO3、Cu(NH3)Cl2]    √
炔烃的制法 二卤代烷脱卤化氢    √
 炔化物法    √
共轭效应 π-π共轭、p-π共轭、超共轭    √
共轭二烯烃 共轭二烯烃的反应(1,2-和1,4-加成反应,Diels-Alder反应)    √
二烯烃结构 累积二烯烃结构  √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

第五章  脂环烃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脂环烃异构和命名 环烷烃的异构 √   
 环烷烃、桥环烃、螺环烃的命名    √
环烷烃的化学反应 氢解、卤素、卤化氢、氧化反应(常温不被KMnO4氧化)    √
 烷基取代环丙烷、环丁烷的加成规律(与不对称试剂加成时遵守马氏规则)    √
环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环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   
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拜尔张力学说、环烷烃的燃烧热、张力能 √   
环烷烃的立体化学 顺反异构    √
 环已烷及取代环已烷的构象分析(船式、椅式、a键、e键)    √

第六章  对映异构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物质的旋光性 偏振光、旋光性、旋光物质  √  
 旋光度、比旋光度   √ 
对映异构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手性、不对称碳原子   √ 
 对称元素(对称轴、对称面、对称中心) √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构型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三维式)    √
 对映体的命名(构型用R、S表示)    √
 对映体的性质   √ 
 外消旋体   √ 
含几个不对称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内消旋体、外消旋体、非对映体    √
 构型异构体数目   √ 
 对映体的命名(构型用R、S表示)    √
碳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三元环、六元环衍生物    √

第七章  芳 烃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苯的结构 苯的结构  √  
苯衍生物的异构、命名 苯衍生物的命名    √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卤化、硝化、磺化、傅-克(烷基化、酰基化)反应及反应机理    √
加成反应 催化加氢、加卤素 √   
烷基苯的反应 侧链卤化、氧化    √
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反应活性,定位规律、定位规律的解释及应用(合成化合物)    √
稠环芳烃 萘、葸、菲的结构、命名及其反应 √   
非苯系芳烃 休克尔规则    √
 芳香性的判断   √ 

第九章  卤代烃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卤代烃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卤代烃(伯、仲、叔卤代烷)   √ 
 卤代烯烃(乙烯式、烯丙式、孤立式卤代烯烃)   √ 
 系统命名法    √
一卤代烷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结构对偶极矩、沸点、密度、溶解度的影响   √ 
一卤代烷的化学反应 亲核取代反应    √
 消除反应[消除反应难易次序、消除反应取向(查依采夫规则)]    √
 还原反应    √
一卤代烷的制法 由烃制备、由醇制备    √
卤代烷用途 卤代烷用途 √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SNl,SN2历程    √
 亲核取代反应立体化学   √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烃基结构影响、离去基团影响、亲核试剂的影响、溶剂极性影响)   √ 
β-消除反应历程 E1和E2反应机理、取代和消除的竞争反应   √ 
 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    √
 查依采夫规则及其解释    √
有机金属化合物 有机锂化合物   √ 
 有机镁化合物(格氏试剂)    √
 二烷基铜锂    √

第十章  醇、酚、醚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醇结构与命名 醇的结构、分类、同分异构 √   
 命名    √
醇物理性质 沸点、溶解度、氢键   √ 
化学性质(不同结构醇反应活性比较) 与金属钠反应    √
 与氢卤酸反应    √
 脱水反应(分子内脱水、分子间脱水)    √
 氧化和脱氢反应(伯、仲醇易氧化、叔醇难氧化)    √
 与卤化磷反应    √
 与羧酸发生的酯化反应    √
醇的制备方法 羰基化合物的还原(NaBH4、LiAlH4、催化加氢)    √
 用格氏试剂合成醇    √
 硼氢化-氧化反应合成醇   √ 
 烯烃水合成醇   √ 
 卤代烃的水解    √
多元醇性质和制法 邻二醇与氢氧化铜反应   √ 
 与HIO4反应    √
 片呐醇重排    √
 邻二醇的制法    √
酚结构与命名 酚的结构(苯酚、萘酚) √   
 酚的命名    √
酚物理性质 酚的物理性质 √   
酚化学性质 弱酸性(不同取代酚酸性的强弱比较)    √
 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
 氧化反应    √
 与FeCl3的反应    √
 酚醚的形成    √
酚的制法 苯酚的制法    √
醚结构与命名 醚的分类、同分异构  √  
 醚的命名(单醚、混醚、芳醚)    √
醚的物理性质 醚的物理性质 √   
醚的化学性质 钅羊盐的生成(浓H2SO4、HCl)    √
 醚键的断裂(与HI反应)    √
醚的制备方法 威廉姆逊(Williamson)合成法    √
 醇的脱水    √
环氧化物性质和制法 环氧化物的反应    √
 环氧化物的制法    √

第十一章  醛和酮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醛、酮的结构与命名 结构、分类 √   
 醛酮的命名    √
醛、酮物理性质 一元醛酮的物理性质 √   
醛、酮的化学性质 亲核加成反应(加HCN、NaHSO3、RMgX、ROH、格氏试剂、氨及其衍生物)    √
 α-H的酸性    √
 卤代反应(碘仿反应)    √
 互变异构    √
 羟醛缩合反应    √
 歧化反应    √
 氧化(托伦试剂、斐林试剂及强氧化剂)    √
 还原反应(催化加氢、NaBH4、Zn-Hg/HCl)    √
 珀金(Perkin)反应    √
 醛的显色反应(品红醛试剂)    √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简单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加成-消除反应历程   √ 
 羰基加成的立体化学   √ 
醛、酮的制备方法 醇的氧化和脱氢    √
 傅-克酰化法    √
 芳环甲酰化法    √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还原法    √
α、β-不饱和醛酮 加氢氰酸   √ 
 Michael反应   √ 

第十二章  羧 酸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羧酸的结构与命名 结构、分类 √   
 命名    √
羧酸物理性质 一元羧酸的沸点、溶解度 √   
羧酸化学性质 酸性(与NaOH和NaHCO3的反应、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酸性的影响)    √
 羧基中羟基被取代的反应(被卤素取代、被烷氧基取代、被酰氧基取代、被氨基取代)    √
 α-氢的卤代(C12、P)    √
 脱羧    √
 还原(LiAlH4)    √
羧酸的制法 氧化法、水解法和羧化法    √
二元羧酸的反应 加热脱羧反应 √   

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与命名 结构、分类 √   
 命名    √
物理性质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水解(水解难易次序)   √ 
 醇解    √
 氨解(NH3、RNH2、R2NH)    √
 与格氏试剂反应    √
 还原反应    √
 酰胺的霍夫曼降级反应    √
反应历程 羧酸酯的水解历程    √
 羧酸酯的克来森酯缩合历程    √
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乙酰乙酸乙酯合成及应用(合成甲基酮、二酮、酮酸、一元羧酸、二元羧酸)    √
 丙二酸二乙酯合成及应用(一元羧酸、二元羧酸)    √
有机合成 碳-碳键的生成    √
 碳链的断裂    √
 成环和开环    √
 官能团的相互转变    √
 官能团的保护    √
 合成路线的推导及应用    √

第十四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胺的结构和命名 胺的结构、分类(伯、仲、叔胺)     √
 命名    √
胺的物理性质 一元胺的物理性质 √   
胺的化学性质 胺的碱性(碱性强弱比较)    √
 胺的烃化    √
 酰基化反应(乙酰氯、乙酸酐、兴斯堡反应)    √
 与亚硝酸反应    √
 氧化反应(芳胺氧化成醌)    √
 芳胺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    √
 季铵碱及霍夫曼消除反应    √
胺的制备 加布里埃尔法(Gabriel)    √
 氨或胺的烃基化    √
 含氮化合物的还原    √
重氮化合物 芳香族重氮盐的制备(反应条件)    √
 芳香族重氮盐的反应[留氮反应、放氮反应(被氢取代、被卤素取代、被氰基取代、被羟基取代)]    √

第十八章  杂环化合物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五元杂环化合物 吡咯、呋喃和噻吩的结构和命名  √  
 吡咯、呋喃和噻吩的化学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吡咯的弱碱性和弱酸性)    √
 糠醛的结构和性质   √ 
六元杂环化合物 吡啶的结构和性质(碱性与亲核性、亲电取代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   √ 
 嘧啶的结构 √   
稠杂环化合物 喹啉和异喹啉的合成   √ 
 吲哚 √   
 嘌呤 √   

第十九章  糖类化合物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单糖的结构 单糖的结构   √ 
 单糖的环状结构(哈武斯式)    √
 立体构型(D、L)    √
 单糖的构象   √ 
 重要的单糖(葡萄糖、果糖)   √ 
单糖的化学性质 差向异构化    √
 糖脎的生成反应    √
 单糖的氧化(Br2+H2O、HNO3、HIO4、托伦试剂、斐林试剂)    √
 单糖的还原(H2/Ni、NaBH4)    √
 醛糖的递升和递降    √
 成苷、成酯和成醚反应    √
双糖 双糖的结构和性质(还原糖、非还原糖)   √ 
 重要的双糖(蔗糖、麦芽糖) √   
多糖 纤维素和淀粉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   

第二十章  蛋白质和核酸
内  容 知 识 点 目 标 分 类
  了解 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氨基酸 氨基酸的结构和命名   √ 
 α-氨基酸的物理性质  √  
 α-氨基酸的化学性质(酸碱性、等电点、与亚硝酸反应、与水合茚三酮的反应、成肽反应)    √
 α-氨基酸的合成   √ 
多肽和蛋白质 多肽的结构和性质   √ 
 蛋白质的结构(一级、二级、三级)   √ 
 蛋白质的性质(等电点、胶体性质、变性、显色反应)   √ 
核酸 核酸的结构 √   
 脱氧核糖核酸与核糖核酸 √   
Ⅱ.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书面答题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试卷题型比例:
1. 命名或写结构式   10%
2. 单项选择题   30%
3. 完成反应式   18%
4. 简答题或反应机理题   10%
5. 推导结构题   14%
6. 合成化合物题   18%

Ⅲ. 参考书目
李景宁 主编《有机化学》(上下册)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Ⅳ. 题型示例
一、命名下列化合物或写出结构式: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                               )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      ) 1.下列化合物碱性强弱次序为
              
      ①.            ②. CH3CH2NH2   ③. (CH3)2NH    ④. (CH3)4N+OH-
                          
        A. ④ > ③ > ② > ①       B.  ① > ② > ③ > ④ 
C. ① > ③ > ② > ④       D.  ④ > ② > ③ > ①

三、完成反应(有星号者写出立体构型):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空1分,共18分。

1.

四、用适当的理论,简练语言扼要说明下列问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10分。

1. 苯与1-溴丁烷进行傅-克反应主要产物是                 ,而不是


五、推断化合物结构: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7分,共14分。
1. 化合物(A)分子式为C7H13Cl,(A)具有光学活性,碱性水解可得化合物(B)(C7H14O)。(A)在NaOH / C2H5OH溶液中加热生成(C),(C)经臭氧氧化还原水解得到                  。试推测(A)、(B)、(C)的结构及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六、由指定的原料出发(无机试剂任选),合成下列化合物: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 分,共18分。

1. 以丙炔为原料合成

 

 

 

28.《植物学》

Ⅰ.考纲性质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植物界进化,系统分类和分布规律,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过程、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植物界基本类群的一般特征及其进化的基本规律,以及植物系统分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本考纲适用于报考湛江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方向的本科生考生。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总要求:
考生应对植物学中的基本概念了解清楚并且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解根、茎、叶及生殖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发育过程;对不同类群之间的关系能用进化的观点分析;分类部分基本概念清楚,重要的科的识别要点要在相互比较中记忆。
第1章 绪论
1.了解植物的多样性以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掌握植物命名的要点。
第2章 植物细胞和组织
1.细胞学说的建立及意义;掌握以下重要名词:细胞学说,原生质,原生质体,细胞器,细胞周期。
2.掌握植物细胞的显微、超微结构与功能;
3.熟悉植物细胞的三种分裂方式发生的时期、部位、过程与植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关系;
4.掌握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组织的概念;
5.熟悉植物组织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结构特点与主要功能;
6.熟悉植物体内的维管系统部分,掌握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熟悉维管束主要类型:(辐射维管束、双韧维管束、外韧维管束、有限维管束、无限维管束)。
第3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一、根
1.了解根的功能;
2.熟悉主根、侧根、不定根、根系类型。了解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
3.熟悉根尖结构与分区;
4.掌握根的伸长生长与初生结构;
5.掌握根的增粗生长与次生结构;
6.了解根瘤与菌根。
二、茎
1.了解茎的功能;
2.熟悉茎的基本形态、分枝方式、叶(枝)芽的结构;
3.熟悉茎尖结构与发育。
4.掌握双子叶植物茎初生构造,双子叶植物茎次生构造;
5.掌握单子叶植物典型茎的构造特点。
三、叶
1.了解叶的功能;
2.熟悉叶的基本形态:叶的组成,单叶与复叶,叶序,叶镶嵌,异形叶性。
3.掌握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
4.掌握单子叶植物典型叶的解剖构造;
5.熟悉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条件的关系(旱生与水生植物叶、阳地与阴地植物叶)
6.熟悉叶的寿命与落叶机理。
第4章 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
1.熟练掌握花的概念及组成;
2.熟悉花图式和花程式;
3.掌握花药的发育及花粉粒的形成;
4.理解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5.掌握被子植物的开花、传粉与受精过程;
6.熟练掌握种子和果实的形态、结构和类型;
7.掌握种子和果实对传播的适应。
第5章 藻类植物
1.掌握藻类植物的重要特征;
2.掌握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的主要特征及主要代表植物;
3.了解藻类植物的演化和主要经济价值。
第6章 菌类
1.掌握真菌的主要特征;
2.掌握真菌主要类群的特征及代表植物;
3.理解细菌的特征、形态、构造、繁殖及在自然界的作用;
4.了解真菌在自然界作用。
第7章 地衣
1.熟练掌握地衣的通性、形态及构造;
2.了解地衣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
第8章 苔藓植物
1.熟练掌握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
2.掌握苔纲、藓纲植物的特征异同、代表植物和生活史;
3.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作用;
4.了解苔藓植物的发展史。
第9章 蕨类植物
1.熟练掌握维管植物的概念及蕨类植物的特征;
2.掌握蕨类植物的分类及其代表种属(石松属、卷柏属、木贼属、蕨属)的特征;
3.理解蕨类植物生活史;
4.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人价值;
第10章 植物的系统发育
1.熟练掌握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2.理解植物在营养体、有性生殖、生活史类型、对陆地生活的适应等多方面的演化;
3.了解植物的起源。
第11章 裸子植物
1.熟练掌握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2.掌握裸子植物的分类及常见代表物种的主要特征;
3.掌握裸子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了解裸子植物起源与进化及孑遗植物。
第12章 被子植物
1.熟练掌握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及分类原则;
2.掌握常见科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主要特征、重要的经济价值;
3.了解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试卷内容比例:第1~2章约占15%;第3~4章约占35%;第5~10章约占30%;第11~12章约占20%。
3.试卷题型比例:填空约20%;选择题约20%;名词解释约10%;判断题约10%;简答题20%;综合论述题:20%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比例约为30%、50%、20%。
Ⅳ.题型示例
(一)填空题
1. 组成维管形成层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种,它们主要进行_______________,其中前者衍生的细胞分化为_______________,后者衍生的细胞分化为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植物细胞初生壁的主要成分是(  )。
 A. 果胶          B.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 
 C. 纤维素和果胶   D.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三)多项选择题
1.以下所列结构,属于变态叶的有:(  )
A. 南瓜卷须  B. 豌豆卷须     C. 桔的皮刺  
D. 洋葱鳞叶       E.台湾相思的叶片
2.蓝藻的原始性状表现在:(  )
A. 无细胞壁  B. 无真正的细胞核     C. 没有有性生殖
D. 没有载色体及细胞器的分化         E.叶绿素中仅含叶绿素a
(四)是非判断题
1、孢子植物就是低等植物。也称为无胚植物。(   )  
2、细胞垂周分裂的结果是增加细胞层次。(   ) 
(五)名词解释
1、胞间连丝                     2、聚药雄蕊  
(六)简答题
1、简述导管与筛管的区别。
(七)综合性答题
1、以蚕豆和玉米为例,试述双子叶植物根与茎初生结构的异同。
2、举例说明禾本科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的经济价值。
Ⅴ.参考书目
1.《植物学》.马炜梁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植物学》. 刘胜祥、黎维平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29.《动物学》

Ⅰ、 考试大纲的性质
    普通高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动物学课程考试要求考生能达到进入本科阶段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高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经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总要求: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系统演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因此动物学考试的基本目标是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动物学的基本知识:主要动物各门(无脊椎动物)、纲(脊椎动物)的外形形态、解剖结构、重要分类特征及分类的知识,熟悉动物界发生发展和进化的基本规律,并了解动物的地理分布、生态和保护的知识。考生应对动物学中的的基本概念、动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各门(无脊椎动物)、纲(脊椎动物)动物的比较特征有清晰的掌握。
具体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1.内容:动物学的定义;动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动物界的分类和命名。
2.考核要求:
A、掌握动物学的定义
B、了解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C、种的概念和分类阶元。
D、动物的命名和现行分类系统及发展概况。
F、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对比法、描述法、实验法
第二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1.内容:动物四大组织的结构与机能;动植物细胞的基本区别;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2.考核要求
掌握细胞的基本特征、细胞分裂方式、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与功能以及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等。
第三章 原生动物门
1.内容: 原生动物门的特征;草履虫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原生动物各纲的区别特征。
2.考核要求
掌握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系统分类。了解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代表性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第四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内容: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的各个阶段;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的关系及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2.考核要求
了解多细胞起源于单细胞的证据,理解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及生物发生规律。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即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与体腔形成、胚层分化等。生物发生规律。
第五章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1.内容:多孔动物结构的原始性;水沟系与营固着生活的相关性;领细胞的功能;发育中形成两囊幼虫及逆转现象。
2.考核要求
了解海绵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原始性及其在动物系统进化上的意义。
第六章 腔肠动物门
1.内容: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水螅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特别是体型、胚层、组织分化和神经系统;水螅体壁的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腔肠动物各纲的特征及重要类群。
2.考核要求
掌握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辐射对称;两胚层和原始消化腔即消化循环腔等基本概念。了解腔肠动物分类;水螅纲、钵水母和珊瑚纲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与起源。
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
1.内容: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涡虫的形态结构及生殖特点;寄生吸虫、绦虫的主要形态结构、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扁形动物各纲的主要特征。
2.考核要求:
掌握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分类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与起源。理解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皮肤肌肉囊;原肾管系统;梯型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分类;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了解寄生动物的生活史及其对人与动物造成危害与预防和治疗。
第八章 原腔动物
1.内容:原腔动物的特征;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史及对人的危害;线虫动物、轮虫动物、棘头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考核要求:
掌握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进化意义。了解线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和轮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代表动物及其意义与起源等。
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
1.内容: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的特征。
2.考核要求:
掌握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分类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与起源。理解分节现象同律分节、真体腔、刚毛和疣足、闭管式血液循环、后肾管(体节器)、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外围神经系统、担轮幼虫等概念。
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
1.内容: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河蚌的形态结构;单板纲、无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的特征。
 2.考核要求:
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与起源。了解各类群的特征与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理解外套膜、贝壳、次生体腔、初生体腔、血窦、开管式血液循环、异体受精、面盘幼虫等概念。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门
1.内容: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分布广与体制、结构的关系;蝗虫、虾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甲壳纲、、蛛形纲、昆虫纲的特征。
2.考核要求:
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及其在动物界中的地位与意义。理解分部、分节、几丁质、外骨骼、蜕皮现象、混合体腔、马氏管等概念。了解甲壳纲、昆虫纲的主要特征、分类、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及其意义、起源与演化。
第十二章、棘皮动物门
1.内容: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海盘车的形态结构及个体发育;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及海百合纲的主要特征。
2.考核要求:
掌握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及其进化意义与起源。理解五辐射对称、内骨骼、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等概念。
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
1.内容: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背神经索、鳃裂、口索等概念。
2.考核要求:理解背神经索、鳃裂、口索、适应辐射等概念。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
1.内容: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的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等概念。脊索动物的分类:三个亚门和各亚门的分类,即尾索动物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头索动物亚门包括头索纲;脊椎动物亚门包括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2.考核要求:掌握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熟悉各亚门的分类和头索动物亚门代表动物文昌鱼的基本特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点。
第十五章  原口纲
1.内容:圆口纲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七鳃鳗的形态结构,圆口纲的分类和七鳃鳗、盲鳗的营养方式与对鱼类养殖的危害。
2.考核要求:识记:(1)圆口纲的六个特征。(2)了解七鳃鳗的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及七鳃鳗、盲鳗的生活习性。
第十六章  鱼纲
1.内容:鱼纲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形态结构与生理;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和结构;鱼纲的进步性特征。鱼纲的基本类群及其特征;鱼类的洄游,常见鱼类特点与利用。
2.考核要求: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软骨鱼和硬骨鱼的特点。领会鱼的皮肤及内部结构与水生环境适应的特点,熟记洄游(生殖洄游、越冬洄游与索饵洄游)、韦佰氏器、脑颅、咽颅、腰带、肩带、膜迷路、管鳔类鱼、闭鳔类鱼、性逆转、单循环等概念。
第十七章  两栖纲
1.内容:掌握两栖类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及适应水陆两环境的特殊结构特点。熟悉两栖动物在陆地上生活面临的矛盾和两栖动物克服这些矛盾进化出的身体结构、适应性生理特征特点;了解两栖动物的分类、各类群代表动物及其主要特征。
2.考核要求:识记:(1)两栖纲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特征和结构;(2)蛙类的生殖发育。了解两栖纲主要分类群隐鳃鲵科、蛙形目、蛙科的主要特征结构及鱼螈、大鲵、普通青蛙、黑斑蛙、中国林蛙、牛蛙等动物的形态结构。
第十八章  爬行纲
1.内容:羊膜卵的结构、特点极其概念。爬行纲完全适应于陆栖生活的进步性特征。爬行纲的分类、各类群的基本结构与代表动物特征。理解并掌握羊膜卵、羊膜动物等概念。
2.考核要求:理解并掌握羊膜卵、羊膜动物等概念。熟悉爬行纲适于陆生的特征。了解龟鳖目、蜥蜴目、蛇目、鳄目等各目特征与常见动物特点和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熟悉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及蛇毒的类型、被毒蛇咬伤的防治。熟记颞孔、潘氏孔、不完全双循环、次生腭、胸腹式呼吸、亚卵胎生、泄殖腔膀胱等概念的含义。
第十九章  鸟纲
1.内容:掌握鸟类的进步性特征、分类、各类群的结构特征、代表动物及其进化意义。熟悉鸟纲适应飞翔的特征和鸟类的迁徙行为、繁殖行为。了解鸟类生态群的划分,鸟类的起源。理解繁殖季节、繁殖行为、占区、求偶炫耀、配对、筑巢、孵卵、育雏、迁徙、越冬区、繁殖区、留鸟、候鸟、漂鸟等概念。
2.考核要求:识记鸟纲动物外形与躯体结构特征,鸟纲适应飞翔的特征,鸟类的迁徙行为和繁殖行为。熟悉鸟纲的分类依据和主要分类亚纲、目的特征。记忆候鸟(夏候鸟、冬候鸟与旅鸟)、留鸟、双重呼吸、双重调节、定数产卵、不定数产卵、早成性雏、晚成性雏等概念。
第二十章  哺乳纲
1.内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结构。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哺乳动物的分类和各分类目的代表动物与特征。
2.考核要求:熟悉哺乳纲的主要特征和结构特点、进步性特征,重要生理特点。理解并掌握恒温、胎生、哺乳等概念及其进化意义。熟悉繁殖行为与动情和动情周期的含义,重要分类目的特征。
第二十一章  动物地理分布
1.内容:理解并掌握世界和我国的动物地理区划分、各分区的动物区系特点。熟悉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动物区系特点。
2.考核要求:记忆世界动物地理划区和我国的位置;熟悉古北界、东洋界的动物区系特点,我国的动物区系划分。熟记动物地理区划、栖息地、分布区、动物区系、物种的含义。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试卷题型比例:填空30空占30%;单项选择题20题占20%;名词解释10个占20%;问答题4-5题占30%。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比例约为30%、50%、20%。
Ⅲ、参考书
1、刘凌云 主编,《普通动物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丁汉波,《脊椎动物学》, 北京: 高教出版社. 1987。
3、堵南山 主编,《无脊椎动物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Ⅳ、题型示例
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         和珍珠层。
2.动物命名的双名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该物种的          ,第二部分是该物种的          ,最后加上定名人。
3、胸腹式呼吸为         动物所共有。
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在草履虫的结构中,伸缩泡的作用是    。
A.呼吸   B.运动    C.排泄    D.感受外界刺激
2.绿毛龟的学名是      ,属于          。  
A.黄缘闭壳龟,龟科    B.海龟,海龟科   
C.象龟,棱皮龟科     D.甲鱼,鳖科
3.鱼类直肠腺的功能是      。
A.排盐   B.吸收水分   C.分泌消化液  D.痕迹器官
解释名词(每词2分,共20分)
1.生物发生律   2.跳跃足    3.真体腔   4.双重调节
问答题(共30分)
1.试述动物学有哪些研究方法及其含义。(6分)
2.试述软体动物有那些主要特征。(8分)
3.鸟类有那些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12分)
 
30.《力学》

Ⅰ. 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物理学和力学
单位制和量纲、参考系、坐标系、时间坐标
第二章 质点运动学
描写质点运动的物理量、质点的运动学方程、应用直角坐标系和自然坐标研究质点的直线和平面运动、伽利略变换
第三章 动量.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
惯性质量、动量、质心、惯性参考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质点动量定理(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力学相对性原理、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非惯性系中的力学、质点系动量定理和运动定理
第四章 动能和势能
功和能的概念、保守力非保守力、势能、引力势能;用线积分计算力的功、质点和质点系动能定理、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对心碰撞
第五章 角动量.关于对称性
质点的角动量,质点对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质点对轴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质点系对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质点系对轴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
第六章 万有引力定律
开普勒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第七章 刚体力学
刚体运动的描述、刚体的动量和质心运动定理、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转动惯量、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刚体平面运动的动力学、刚体的平衡
第九章 振动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简谐振动的运动学、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简谐振动的合成、阻尼振动、受迫振动
第十章 波动和声
波的基本概念、平面简谐波方程、波动方程与波速、平均能流密度、波的叠加和波的干涉、驻波、多普勒效应
Ⅱ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试卷结构
(1)填空题(分值占总分20%左右):考查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简单识记,
(2)单选题(分值占总分15%左右):考查学生对力学概念和定理定律的理解,
(3)计算填空题(分值占总分25%左右):考查学生简单应用力学定理定律进行计算的能力,
(4)计算题(分值占总分40%左右): 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力学规律的能力。

Ⅲ 参考书目
漆安慎,杜婵英编,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Ⅳ 题型示例
一、 填空题
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物理量分别是      、质量、      、电流、温度、物质的量和光强度。

二、单选题
以下四种运动,加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是                       (    )
A. 单摆的运动            B. 圆周运动
C. 抛体运动              D. 匀速率曲线运动

三、计算填空题
质点系包括3个质点,质量分别为 = 1千克,  = 2千克 和 = 3千克。已知 和 位置坐标分别为 (-1,-2)、 (-1,1) ,质点系质心坐标为 (0,1)。则 的位置坐标为    

四、计算题
弹簧下面悬挂质量为50g的物体,物体沿竖直方向的运动学方程为 ,平衡位置为势能零点(时间单位为s ,长度单位为cm)
(1) 求弹簧的劲度系数
(2) 求最大动能
(3) 求总能量  
 
31.《电磁学》

Ⅰ、《电磁学》考试的指导思想
通过复习考试,使学生巩固并全面掌握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整体素质;了解教师在教学中执行教学大纲的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便改革教学、促进教学。
Ⅱ、考试大纲的制定
考试大纲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对教材及大纲中各部分内容各知识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具体要求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用A、B、C表示。使用教材为《电磁学》第二版,梁灿彬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具体含义如下表所示:

符 号  层 次  含 义
A 识记 理解  正确记忆并理解所学知识及所学知识的基本特征
B 牢固掌握
熟练应用  能将所学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熟练应用,解决一些新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C 了解  用于扩大知识面,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章 节  知 识 点  知识层次要求
第一章
静电场的
基本规律  §1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  1、两种电荷
2、导体、电介质及半导体
3、电荷守恒定律  A
 §2库仑定律  1、库仑定律的矢量形式
2、电量的单位
3、静电力的迭加原理  B
A
B
 §3静电场  1、电场
2、电场强度矢量
3、电场的叠加原理
4、电场强度的计算  A
B
B
B
 §4高斯定理  1、电通量
2、高斯定理
3、应用高斯定理求场强  B
B
B
 §5 电场线
§6 电势  1、电场线及性质
2、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3、电势 电势差
4、电势的叠加原理和电势的计算
5、等势面、电势和场强的关系
6、场强与电势的微分关系  A
B
B
B
B
A
章 节  知 识 点  知识层次要求
第二章
有导体时的静电场  §1 静电场中的导体 1、静电平衡条件                  
2、孤立导体形状对电荷分布的影响
3、导体静电平衡时的讨论方法 A
B
B
 §2封闭导体壳内外的场 1、壳内空间的场
2、壳外空间的场
3、静电屏蔽    
4、静电加速器  A
A
A
C
 §3电容器及其电容
§4带电体系的静电能 1、孤立导体的电容
2、电容器及电容
3、电容器的联结
4、实例
5带电体的静电能                              6电容器的静电能 A
B
A
A
A
A
章 节  知 识 点  知识层次要求
第三章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1 概述
§2 偶极子
§3电介质的极化
§4极化电荷 1、位移极化和取向极化
2、电极化强度矢量P
3、线性电介质的极化规律
4、极化电荷与极化强度的关系  A
A
A
A
 §5 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6有介质时静电场的场方程 1、电位移D,有介质时高斯定理
2、线性介质中D、E、P的关系
3、有介质时静电场的场方程  B
B
B
 §7电场的能量 1、电场的能量体密度
2、静电场的能量  B
B
章 节  知 识 点  知识层次要求
第四章
恒定电流和电路  §1 恒定电流
§2直流电路
§3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 1、电流和电流密度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关系
2、连续性方程         
3、稳恒电流和电场
4、直流电路、欧姆定律、电阻率、焦耳定律、 电功率、经典金属电子论
5、欧姆定律及其微分形式 A
A
A
A

B
 §4 电源 电动势
§5 基尔霍夫方程组 1、非静电力
2、电源 电动势
3、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A
A
C
 §7接触电位差与温差电现象 1、温差电现象及其应用 C
章 节  知 识 点  知识层次要求
  第五章
恒定电流的磁场  §1磁现象与电现象的联系 1、 电磁相互作用
2、 磁感应强度矢量B、磁感应强度的单位
3、 磁感应线 A
B


A
 §2毕奥一萨伐尔定律
 1、毕奥一萨伐尔定律
2、长直导线的磁场
3、载流圆导线轻轴上的磁场
4、密绕载流直螺线管轴线上的磁场 B
B
B
B
 §3磁场的高斯定理  1、磁通量
2、磁场的高斯定理  B
B
 §4安培环路定理  1、安培环路定理
2、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B
B
 §5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2、回旋加速器        
3、霍尔效应 A
A
A
 §6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 1、安培力公式     
2、均匀磁场中的矩形载流线圈
3、磁电式电流计的原理 B
A
A
 §7用磁矩表示载流线圈的磁场,磁偶极子 1、任意平面闭合电流在磁场中的力矩
2、用磁矩表示平面载流线圈的磁场 A
A
 
第六章
电磁感应与
暂态过程  §1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A
B
 §2楞次定律  1、楞次定律的表述
2、考虑到楞次定律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式
3、感应电流 感应电量  A
A
B
 §3动生电动势  1、动生电动势与洛仑兹力
2、动生电动势的计算
3、交流发电机原理  B
B
C
 §4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场  1、感生电动势与感生电场
2、感生电场的性质
3、无限长螺线管内磁感应强度变化引起的感生电场  B
B
B
 §5~6自感和互感  1、自感现象
2、自感系数
3、互感现象
4、互感系数  A
B
A
B
 §7涡电流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A
A
 §11 磁场的能量  1、自感磁能、互感磁能及磁能密度的概念  A
章 节 知 识 点  知识层次要求
第七章
磁介质 §1 磁介质的磁化 磁介质的分类
§2 磁化强度矢量
§3 磁介质存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  1、磁介质的磁化,磁化强度矢量
2、磁化电流
3、磁场强度,有介质时的环路定理和高斯定理
4、磁化率 磁导率  A
A
B
A
 §4 铁磁质  1、铁磁质的磁化性能
2、铁磁质的分类及应用
3、铁磁性的起因
4、顺磁质及磁化
5、抗磁质及磁化  A
A
A
A
A
章 节  知 识 点  知识层次要求
第八章
交流电路 §1简谐交流电
§2三种理想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3复数法与矢量法 1、 各种形式的交流电,简谐交流电的特征量
2、交流电路中的电阻、电感、电容元件

3、复数法与矢量法及应用        A
B

B
 §4复阻抗
§5功率和功率因数


§6谐振现象 4、复阻抗
5、交流电路瞬时功率、平均功率和功率因数,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6、串联谐振与并联谐振    A
A

A
章 节  知 识 点  知识层次要求
 第九章
时变电磁场和电磁波  §1位移电流  1、位移电流
2、全电流的连续方程
3、电磁场  A
A
A
 §2麦克斯韦
方程组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A

Ⅲ、考试方式
采用闭卷考试,主、客观题基本上各占50%,考试范围覆盖教材的大部分章节。
Ⅳ、考题类型及比例
1  填空题(10%左右):考查学生对电磁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简单识记。
例:如图所示,一矩形线圈,放在一很长的直导线旁边与之共面,线圈与长直导线之间的互感系数是              

2、选择题(25%左右):考查学生对电磁学概念和定理定律的理解。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场强大的地方,电势一定高;       (B) 带正电荷的物体,电势一定为正;
(C) 场强相等处,电势梯度一定相等;   (D) 等势面上各点场强处处相等。   (    )
3、判断题(10%左右):考查学生简单应用电磁学定理定律进行计算的能力。
例:位移电流和传导电流一样都能产生焦耳热。                        (    )
4、计算题(55%左右)
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电磁学规律的能力。

例:一半径为R的半圆细环上均匀地分布电荷Q,求环心处的电场强度。

 

 


                                          
 
32.《工程力学》
           
Ⅰ考试内容及要求
《工程力学•静力学部分》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
§1-1刚体和力的概念
§1-2 静力学公理
§1-3约束和约束反力
§1-4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了解和掌握刚体和力的概念以及静力学公理;
熟练掌握约束的概念和类型,熟练掌握约束力的画法;
熟练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正确的受力图。
第二章 力系的简化
§2-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2-2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2-3 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及计算
§2-4平面力偶理论
§2-5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简化
§2-6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
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和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了解和掌握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及计算;掌握平面力偶理论和应用。了解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简化和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
第三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3-1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3-2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3-4简单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5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熟练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掌握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的解法;了解摩擦自锁的概念。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部分》
第4章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1. 材料力学的任务
   (1)熟练掌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
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1)掌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3.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应变的概念
   (1)熟练掌握截面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内力、截面法和应力、应变的概念
4.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1)了解杆件变形的四种基本形式和组合变形
第5章轴向拉伸压缩与剪切
1.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
(1)了解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受力特点及变形特点
2.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
(1)熟练掌握轴向拉压横截面上轴力的计算及轴力图的画法
(2)熟练掌握轴向拉压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及计算
3.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1)了解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及最大值
4.材料拉伸或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1)了解低碳钢拉伸或压缩时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
(2)了解铸铁拉伸或压缩时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
(3)熟练掌握衡量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指标
5.失效、安全系数和强度计算
(1)掌握极限应力、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的概念
(2)熟练掌握轴向拉伸或压缩时强度条件及计算
6.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变形能
(1)掌握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计算及胡克定律
(2)了解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能计算
7.拉伸与压缩静不定问题、温度应力和装配应力
(1)掌握静不定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计算简单的拉压静不定问题、温度应力和装配应力
8.应力集中的概念
(1)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
9.剪切实用计算及挤压实用计算
(1)掌握剪切实用计算
(2)掌握挤压实用计算
第6章 圆轴扭转
1.扭转的概念和实例
(1)了解扭转的受力特点及变形特点
2.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
(1)熟练掌握外力偶矩的计算
(2)熟练掌握扭矩的计算及扭矩图的画法
3.纯剪切
(1)掌握纯剪切的概念和切应力互等定理
(2)掌握剪切胡克定律
4.圆轴扭转时的应力
(1)熟练掌握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规律及计算
5.圆轴扭转时的变形
(1)熟练掌握圆轴扭转时的变形计算及刚度条件计算
第7章弯曲强度
1.弯曲的概念和受弯杆件的简化
(1)掌握平面弯曲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
(2)了解受弯杆件的简化
2.剪力和弯矩
(1)熟练掌握梁弯曲横截面上剪力和弯矩的计算
3.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
(1)掌握通过列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来画剪力图和弯矩图
4.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
(1)掌握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
(2)熟练掌握利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画剪力图和弯矩图
5.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1)熟练掌握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分布规律
(2)熟练掌握纯弯曲时正应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6.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1)熟练掌握横力弯曲时正应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2)熟练掌握横力弯曲时最大正应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3)熟练掌握横力弯曲时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
7.弯曲剪应力
(1)掌握矩形截面梁弯曲剪应力的分布规律及最大剪应力计算公式
(2)了解工字形、圆形截面梁弯曲剪应力的分布规律及最大剪应力计算公式
(3)掌握梁弯曲剪应力的强度条件及应用
8.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1)了解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第8章.弯曲刚度
1. 工程中的弯曲变形问题
(1)掌握挠度和转角的概念
2.挠曲线的微分方程
(1)掌握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3.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
(1)掌握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
4.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
(1)掌握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
5.简单静不定梁
(1)了解简单静不定梁的解题方法
6.提高弯曲刚度的一些措施
(1)了解提高弯曲刚度的一些措施
第9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1.应力状态概述
(1)掌握点的应力状态、单元体、主平面、主应力的概念
(2)了解点的应力状态分类
2.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
(1)掌握任意斜截面上应力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熟练掌握主应力、主平面、最大剪应力的计算
3.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
(1)熟练掌握应力圆的作法
(2)熟练掌握利用应力圆确定主应力、主平面、最大剪应力及任意斜截面上应力
4.三向应力状态
(1)了解利用应力圆确定三向应力状态
5.广义胡克定律
(1)掌握广义胡克定律
6.四种常用强度理论
(1)熟练掌握第一、二、三、四强度理论
(2)掌握相当应力概念、强度理论的统一表达形式
7.莫尔强度理论
(1)掌握莫尔强度理论
第10章 组合受力与变形杆件的强度计算
1.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
(1)掌握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概念
(2)掌握组合变形强度计算的方法
2.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的组合
(1)掌握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组合强度计算
3.偏心压缩和截面核心
(1)了解偏心压缩和截面核心概念
4.扭转与弯曲的组合
(1)掌握扭转与弯曲的组合
第11章 压杆的稳定性问题
1.压杆稳定的概念
(1)掌握压杆稳定、压杆失稳、临界压力概念
2.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1)掌握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计算公式
3.其他支座条件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1)掌握其他支座条件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计算公式
4.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及经验公式
(1)熟练掌握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2)熟练掌握柔度、大柔度杆、中柔度杆、小柔度杆概念
(3)熟练掌握临界压力总图
(4)熟练掌握经验公式
5.压杆的稳定校核
(1)熟练掌握压杆的稳定条件
(2)熟练掌握压杆的稳定校核计算
6.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1)了解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第12章 动载荷与疲劳强度简述
1.等加速直线运动时构件上的惯性力与动应力
(1)掌握惯性力、动应力概念
2.旋转构件的受力分析与动应力计算
(1)掌握旋转构件的受力分析和动应力计算公式
3.冲击载荷与冲击应力计算
(1)计算冲击载荷的基本假定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3)冲击载荷系数概念
4.疲劳强度简述
(1)交变应力的概念
(2)疲劳破环特征
5.疲劳极限与应力-寿命曲线
(1)疲劳极限概念
(2)熟练掌握应力-寿命曲线
6.影响疲劳极限的因素
(1)了解提高疲劳极限的措施
7. 基于无限寿命设计方法的疲劳强度设计
(1)构件寿命概念
(2)无限寿命设计方法-安全系数法
(3)对称应力循环应力作用下的工作安全系数法
(4)交变应力循环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寿命估算
Ⅱ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试卷结构
(1)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2)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计算题(三道题,共40分)

Ⅲ 参考书目
范钦珊主编,工程力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Ⅳ 题型示例
一、填空题:
1.力使物体产生的两种效应是         效应和        效应。
2.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__       ___。
3.平衡是指物体相对惯性参考系                或               。
4.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得到一个主矢和主矩,通常            和简
化中心的选择有关,             和简化中心的选择无关。
5. 提高梁的抗弯刚度的主要措施有:                              、
                            和                           等三种。
二、选择题:
1.在图8所示的结构中,横梁ABC可视为刚体,AB,BC长度分别如图所示,在C端作用有集中力F=2 kN和集中力偶M=1 kN.m,在AB端作用均布力q=5 kN/m,则A、B端的约束力FA和FB分别为。                                               (   )

 


A、 10 kN,10 kN              B、19 kN, 1 kN
C、 9  kN,11 kN              D、1  kN,19 kN
2. 对于梁的刚度问题,我们知道小挠度挠曲线微分方程在其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它积一次分可得到      的计算公式,对它积两次分可得到      的计算公式。
(   )
A. 弯矩M(x) , 转角θ   B. 挠度y ,转角θ
C. 转角θ ,挠度y      D. 弯矩M(x) , 挠度y
3. 胡克定律应用的条件是        _。                                    (    )
A、只适用于塑性材料         B、只适用于轴向拉伸
C、应力不超过比例极限       D、应力不超过屈服极限

 

 


4.图2所示的受拉直杆,则直杆的AB段与BC段内的轴力N及应力 的关系为_   _ 。       (   )
A. 、    B. 、
C. 、    D. 、
5.判断压杆是细长杆、中长杆和短粗杆的依据是                          (   )
A.柔度                       B.长度
C.横截面尺寸                D.临界应力
三、计算题:
1. 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横梁ABC可视为刚体,AB,BC长度分别为2a和a,在C端作用有集中力F和集中力偶M,在AB端作用均布力q,求:A端的约束反力NA和B端的约束反力NB。(10分)

 

 

 

 


2. 已知AD轴所受到的拉力如图4所示,已知该轴所使用材料的弹性模量E=200 GPa,横截面积A=400 mm2,各段轴长度如图所示。
(1)作图示杆的轴力图;      (5分)
(2)并求该轴的总变形量;        (5分)

 

 

 

 

 

3. 已知一简支梁的剪力图,梁上载荷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求:(1)求作该梁弯矩图;  (5分);(2)若已知梁为圆形截面,截面直径d=100 mm,梁使用材料的许用应力[σ]=100 MPa,试校核该梁的弯曲强度。 (5分)

 

 

 

 

 

 
33.《机械设计基础》

Ⅰ. 考试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讲授机械传动、常用零部件在设计中共性问题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研究和解决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运动和动力性质、基本设计理论和简单的设计方法以及一些零件的选用和维护。
Ⅱ. 考试内容及要求
    1. 摩擦、磨损及润滑
       摩擦、磨损以及润滑的概念
2.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3. 平面连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征;铰链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的条件;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螺旋副的效率和自锁;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4. 凸轮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类型;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
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确定
5. 间歇运动机构
了解间歇运动机构的组成与常见型式及工作原理。
6. 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
螺纹参数;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预紧和防松;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
7. 带传动
   带传动的类型及特点;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及应力分析
8. 链传动
   链传动的结构、运动特性和失效形式
9. 齿轮传动
齿轮传动的特点和类型;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渐开线齿廓齿轮各部分名称及渐开线标准齿廓的基本尺寸、加工方法;
标准齿轮的啮合传动、根切现象;
齿轮失效形式、齿轮材料及热处理;齿轮啮合传动润滑和效率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作用力及计算载荷;
10.蜗杆传动
蜗杆传动的特点和类型;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效率计算
11.齿轮系
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行星轮系及其传动比
复合轮系及其传动比
12.轴和轴毂连接
   轴的结构设计;轴的强度设计;轴的材料;轴毂连接
13.滚动轴承
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滚动轴承的代号;
滚动轴承的生效形式及选择计算;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Ⅲ. 考试形式
1.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2. 答卷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
1. 单项选择题
2. 填空题
3. 判断对错
4. 简答题
5. 分析计算题

Ⅳ. 参考书目
      陈立德主编. 《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Ⅴ. 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在曲柄摇杆机构中,为提高机构的传力性能,应该
A.增大传动角γ       B. 减小传动角γ
C.增大压力角α       D. 减小极位夹角θ       (       )
二、填空题
螺旋副中,螺纹的升角λ愈          ,自锁性愈好。
   三、判断对错
      只有当机构的原动件数目等于其自由度数目时,机构才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       )
   四、简答题
简述带传动的应力分析
五、分析计算题
在图示锥齿轮组成的行星轮系中,各齿轮数 ,Z2=27,Z2’=45, ,已知齿轮1的转速 =240r/min,试求转臂H的转速  (大小与方向)。
 
34.《烹调工艺学》

Ⅰ 考试内容及要求
总体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菜肴制作的工艺流程及其相应的工艺方法和手段,对烹饪原料选择与加工工艺、调配工艺、制熟工艺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熟练的掌握各种基本烹调方法。
绪论
(一)考试内容:烹调工艺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二)基本要求: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饮食文化的重大意义;怎样学习烹调工艺学。
第一章  烹饪原料的选择与感官鉴别
(一)考试内容:烹饪原料的选择;烹饪原料的感官鉴别
(二)基本要求:了解烹饪原料选择的意义,要求和质量标准。掌握烹饪原料选择的原则和方法,懂得品质鉴别的意义、标准、方法、能根据烹调工艺的要求对常用的烹饪原料进行感官鉴别。能够根据烹调工艺的要求对常用的烹饪原料进行感官鉴别。
第二章   初加工工艺
(一)考试内容:鲜活原料的初加工工艺;干制原料的涨发工艺;解冻工艺
(二)基本要求:了解烹饪原料初加工工艺的一般流程,了解烹饪原料解冻的方法和原则,了解干制原料涨发工艺和概念。一般流程和影响因素。掌握各类烹饪原料的初加工工艺,掌握常用干制原料的涨发工艺;掌握各类烹饪原料的初加工工艺,掌握常用干制原料的涨发工艺。
第三章   分割与成型工艺
(一)考试内容:分割工艺;刀工工艺;刀工成型工艺
(二)基本要求:了解分割与成型工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常用动物性原料的骨骼结构。掌握一般动植物的分卸工艺,熟练各种刀工技法,掌握基本原料的成型工艺和剞花工艺。掌握一般动植物的分卸工艺,熟练各种刀工技法,掌握基本原料的成型工艺和剞花工艺。
第四章   组配工艺
(一)考试内容:单个菜肴的组配工艺;筵席菜肴的组配工艺;
(二)基本要求:了解组配工艺的概念、意义和种类,了解烹饪原料组配与筵席菜肴组配之间的关系,筵席菜肴的构成及其组配的原则与要求;掌握烹饪原料组配的作用,要求、形成、原则和方法;掌握烹饪原料组配的作用,要求、形成、原则和方法。
第五章    风味调配工艺
(一)考试内容:调味工艺;调香工艺;调色工艺;调质的工艺;
(二)基本要求:了解菜肴风味调配的概念,意义,内容、作用;掌握调味工艺、调香工艺、调色工艺和调质工艺方法,原则和要求。
第六章    烹制工艺基础
(一)考试内容:烹制工艺的概念和作用;烹制工艺中的热传递现象;烹制基本方法;火候及其调控;初步热处理工艺;制汤工艺;临灶操作与勺工工艺;
(二)基本要求:了解烹制工艺的概念、作用和烹制工艺中的热传递现象,理解火候和初步热处理的概念以及制汤原理,了解临灶操作的一般要求,能熟练运用勺工工艺的各种技法;掌握各种烹制基本方式的特点和应用,掌握火候调控的一般原则,初步热处理和制汤的工艺流程与操作关键。
第七章   热菜烹调工艺
(一)考试内容:炒制工艺;油炸工艺;熘制工艺;拔丝工艺;汆制工艺;烧制工艺;蒸制工艺;烤制工艺;焗制工艺;其他烹调方法。
(二)基本要求:了解热菜烹调工艺的一般流程和热菜烹调方法的分类,掌握各种常见烹调方法的概念、工艺流程、基本原理、工艺关健、成品特点、分类、代表菜品以及与类似烹调方法的异同,能运用这些烹调方法制作常见热菜。
第八章    冷菜烹调工艺
(一)考试内容:拌炝工艺;腌泡工艺;卤煮工艺;凝冻工艺;
(二)基本要求:了解冷菜烹调的一般工艺流程和冷菜烹调方法的分类,弄清各种常用冷菜烹调方法的概念、成菜特点、原料要求;掌握其一般工艺流程和操作关键并能利用这些烹调方法制作常见的冷菜。
第九章    菜肴造型工艺
(一)考试内容:菜肴造型的作用和原则;热菜造型工艺;冷菜造型工艺;菜肴装饰工艺;
(二)基本要求:了解菜肴造型的作用和种类;掌握菜肴造型的方法、规律和原则。

Ⅱ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二)试卷内容结构:
烹饪原料选择与加工工艺  约20%
调配工艺                约30%
制熟工艺的基本原理      约30%
(三)试卷题型结构:
填空题          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判断改错题      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选择题          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论述题          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四)试卷难易度比例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中等题、难题,三种试题分值的比例约为4:4:2

Ⅲ 题型示例
(一)填空题 :
粤菜的清汤分顶汤和上汤两种,它们共同的质量要求是汤色清澈,色浅黄,没有肉微,极少浮油。其中顶汤更要求味道极鲜,香气___________,汤质_________。
(二)判断改错题
(  )顶汤与上汤同是用肉料熬成,顶汤除了味道比上汤更鲜,香气更浓外,汤质也有不同。改正:
(三)选择题
制作脆皮炸鸡在炸之前先要用白卤水浸制,(  )是浸制的要领之一。
(A)白卤水要新鲜           (B)必须与香料袋同时浸制
(C)火不能太猛,以仅熟为度 (D)先要擦干鸡体油分和水分再浸
(四)简答题 
调味的原则有哪些?
(五)论述题
简述烩羹调芡应如何把握时机?

Ⅳ 参考书目
1.《烹调工艺学》第一版,周晓燕 主编,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中式烹饪工艺》(粤菜),黄明超 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5.《烹饪原料学》

Ⅰ 考试内容及要求
总体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烹饪原料的种类、产地、上市季节、质量鉴定和保管等商品学特性;对原料的组织结构、组成成分、风味以及烹饪运用特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熟练掌握烹饪原料的选择与加工。
绪论
(一)考试内容:烹饪原料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二)基本要求:了解烹饪原料分类的意义和原则,烹饪原料的运用历史、烹饪原料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烹饪原料的生物学分类和命名。
第一章  烹饪原料的品质鉴别与保藏
(一)考试内容:烹饪原料的选择;烹饪原料的品质鉴别;烹饪原料的保藏
(二)基本要求:了解烹饪原料选择的意义,要求和质量标准。掌握烹饪原料选择的原则和方法,懂得品质鉴别的意义、标准、方法、能根据烹调工艺的要求对常用的烹饪原料进行感官鉴别。掌握导致烹饪原料腐败变质的因素,并针对变质因素采取适当的方法延长原料的保藏期。
第二章   植物性烹饪原料
(一)考试内容:粮食作物的组织结构、成分;粮食制品的分类及品种特点;大米、小麦粉、大豆的结构、组成成分、种类、质量鉴别标准和烹饪运用特点;果蔬及果蔬制品的概念、分类和烹饪运用特点。
(二)基本要求:了解各类粮食的生长、分布和品质特点;了解种子粮食作物的组织结构和成分;掌握大米、小麦粉和大豆的结构、组成成分、种类、质量鉴别标准和烹饪运用特点;掌握面筋、豆腐、腐衣、腐竹、粉丝、西米等粮食制品的概念、分类、品质特点和烹饪运用特点。掌握蔬菜的概念、分类、品种、组织结构、品质特点和烹饪运用特点;掌握根类蔬菜、茎类蔬菜、叶类蔬菜、果类蔬菜、花类蔬菜和孢子植物蔬菜的概念、分类、常用品种、烹饪运用特点;掌握蔬菜制品的种类、保藏原理、风味特点及代表品种。了解果品的形成过程和生物学分类;了解鲜果和干果在烹饪运用中的差别;掌握果品的概念、分类及烹饪运用特点;掌握果品制品的概念、分类及烹饪运用特点。
第三章   动物性原料
(一)考试内容:肉的组织结构及物化性质;畜类原料的种类和肉质特点;畜类副产品的结构和肉质特点;禽类原料及禽类副产品的结构和特点;两栖类和爬行类组织结构和烹饪运用特点,鱼类原料的组织结构、风味特点和烹饪运用规律;低等动物原料的品种特点。
(二)基本要求:要求熟悉动物组织的种类;掌握肉的主要组织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的种类、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及其变化对烹饪加工的影响;掌握猪、牛两种有代表性的畜类动物的肉质特点和烹饪运用特点;掌握最常用的肾脏、肝脏、胃、蹄筋和皮、乳汁的组织结构特点或风味特点以及在烹饪中运用;掌握野畜与家畜在肉质特点上的异同;熟悉羊、兔等畜类以及其他副产品的结构和烹饪运用。掌握鸡、鸭两种有代表性禽类原料的肉质和风味特点和烹饪运用特点;掌握禽蛋的理化特性和烹饪运用;掌握燕窝的结构特点和烹饪运用特点;熟悉风鸡、板鸭、咸蛋和皮蛋的特点和运用。掌握蛙类、龟鳖、蛇类原料的组织结构和烹饪运用特点。掌握鱼类原料的组织结构、风味特点和烹饪运用规律;掌握鱼类制品的特点和运用。了解并认识常用的淡水鱼、海水鱼和回游鱼的种类的外形和肉质特点;海胆、海蜇、虾、蟹、软体动物等低等动物原料的品质鉴定和烹饪运用。
第四章   调辅原料
(一)考试内容:调味原料;辅助原料;
(二)基本要求:了解调味原料的生产工艺、分类知识和常见的调味原料种类名称、形态特征、基本的理化特性等。掌握常用调味原料的质地和风味特点及在烹饪中的作用。了解辅助原料的基本理化特性、常用的种类、使用方法及其烹饪运用规律。

Ⅱ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二)试卷内容结构:
原料的品质鉴别和保藏  约20%
植物性原料            约30%
动物性原料            约30%
调辅原料              约20%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填空题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判断改错题      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简答题          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论述题          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四)试卷难易度比例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中等题、难题,三种试题分值的比例约为4:4:2

Ⅲ 题型示例
(一)名词解释
蛤士蟆油:
(二)填空题
火腿较为著名的是浙江金华火腿又称___________、江苏如皋火腿又称___________和云南宣威火腿又称___________。
(三)判断改错题
(  )对同一种动物而言:不同部位的肉,颜色不同。如运动部位较多的肉,颜色深。改正:
(四)简答题 
影响烹饪原料品质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五)论述题
试论述影响肉质嫩度的因素。

Ⅳ 参考书目
1.《中式烹饪原料》第一版,阎红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
2.《烹饪原料学》第一版,赵廉 主编,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36.《教育学》

Ⅰ、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 教育学的历史演进
教育学、教育规律;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大学》《中庸》《学记》的主要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代表著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及代表著作,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主要观点,终身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蔡元培、陶行知的主要教育观点。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教育过程》、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等。
二、 教育与社会
教育的含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功能与类型;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三、教育与儿童
人的发展;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影响个体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四、 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的含义;我国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素质教育的含义及素质教育的意义;实施素质教育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五、学校教育制度与法规
教育制度、学制的含义;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历程,了解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戌学制;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法规、教育政策的含义;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体系;我国现行的主要教育法规
 六、 教师
教师;教师职业发展历程与教师角色;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及基本理论;师生关系
七、 课程
课程;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程的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改革的主要内容
八、 教学
教学;教学过程理论;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发现教学、发展性教学、范例教学、掌握学习、建构主义等现代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基本模式;教学原则、模式与方法;中小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
九、德育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功能与内容;德育过程与德育模式;德育的原则;德育方法
十、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职责与新理念;班主任工作的内容;班主任方法;班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班级管理目标、基本环节和工作原则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统一闭卷笔试。
2、考试命题严格依据考试大纲所确定的目标来编制。
3、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比例,一般为:识记、领会与理解占60%,应用占40%。
4、试卷结构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辨析、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Ⅳ、题型示例
1.名词解释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2.选择题(略)
3.简答题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4 论述题
你心目中的“学生”是什么?教育能不能做到尊重学生?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学生?
5、材料分析
阅读下面的案例,思考我们学生的学习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何在?
几年前,世界范围内曾流传这样一则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一天,老师说:“同学们,今天咱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就其他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结果,同学们无言以对。当老师进一步追问的时候,美国学生说:“什么叫‘其他国家’?”欧洲国家学生说:“什么叫‘短缺’?”非洲学生说:“什么叫做‘粮食’?”而中国学生则怯生生地望着老师说:“什么叫做‘自己的想法’?”

Ⅴ、参考书目
李方主编:《基础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7.《写作》——教育学(语文)

Ⅰ、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文学、文学写作、文学的感性特征、文学的情感特征、文学形象的间接特征、文学的审美功能
二、文学写作的基本条件
写作者的气质、写作者的性格、写作者的思维、写作者的激情、文学写作者的智能结构、技巧运用能力、体察能力、观察、感受、想象
三、文学写作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的形式、精神的感情、“对话”理论、语言的形象性、语言的蕴藉性、语言的阻拒性、“陌生化”手段、结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章法有序、文本的召唤结构
四、诗歌写作
诗歌、抒情诗、自由诗、现代诗、 散文诗、意象、 通感、中国古诗的发展历程、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诗歌的基本类型、散文诗的写作方法
五、小说写作
小说、情节、环境、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叙事视角、长篇小说的文体特征、中篇小说的文体特征、短篇小说的文体特征、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的叙事模式、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
六、散文写作
散文、电视散文、意象、意境、立意、骈文、散文的主要特点、散文种类、散文的意象、散文意境与诗歌意境不同
七、杂文写作
狭义“杂文”、“小品文”、“新文体”、“随感录”、 “随笔”或“美文”与杂文的区别、杂文的曲笔和幽默写法
八、儿童文学写作
童话、寓言、儿歌、儿童散文、象征、化身儿童、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区别、儿童文学审美特征、分类。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统一闭卷笔试。
2、考试命题严格依据考试大纲所确定的目标来编制。
3、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比例,一般为:识记、领会与理解占60%,应用占40%。
4、试卷结构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简答题。
Ⅲ、题型示例
1.名词解释(略)
2.选择题(略)
3.简答题
诗歌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4.判断题(略)
Ⅳ、参考书目
裴显生主编:《文学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8.《钢琴》
Ⅰ、考试内容及要求:
曲目
1、基本练习:
四升、四降以内大、小调音阶、琶音(双手四个八度)
2、练习曲:
车尔尼299、740、肖邦练习曲等等,或相同程度的练习曲
3、复调曲:
巴赫三部创意曲、十二平均律第一册,或相同程度的复调作品
4、大型乐曲: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的奏鸣曲
以及业余钢琴考级九、十级以上或同等程度的钢琴作品
要求
1. 读谱准确。
2. 弹奏技术正确、熟练。
3. 音乐表现自然、充分。
4. 准确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很好地提示作品的音乐内涵
Ⅱ、考试形式及评分标准
以面试的形式考试。考生现场弹奏两首作品(须背谱弹奏)。
评分标准:
以百分制打分。
(1)具有正确的演奏方法、演奏姿势。(15分)
(2)演奏规范、流畅和完整,基本功扎实,具有正确把握作品节奏、力度、
  速度及音色的能力。(30分)
(3)能较好地体现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具有较强的乐感和艺术表现力。(30分)
(4)作品的程度及完成的质量。(25分)

Ⅲ、参考教材:
1. 《钢琴基础教程》,韩林申等,上海音乐出版社。
2. 《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op299》,车尔尼,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op740》,车尔尼,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肖邦,上海音乐出版社。
5. 《贝多芬奏鸣曲集》,贝多芬,人民音乐出版社。
及各种正规出版社出版的钢琴作品集
39.《声乐》

Ⅰ、考试内容及要求
       曲目:
男高音
  A组(中国作品)                        B组(外国作品)
1. 嘉陵江上                            1.小夜曲(舒伯特)
2. 叫我如何不想她                      2.小夜曲(托斯蒂)
3. 想亲娘                              3.绿树成荫
4. 故乡                                4.重归苏莲托
5. 在银色月光下                        5.理想佳人
6. 祖国慈祥的母亲                      6.三套车
7. 多情的土地
8. 小河淌水
9. 草原之夜
女高音
      A组(中国作品)                    B组(外国作品)
1. 故乡                                1.小夜曲(舒伯特)
2. 玫瑰三愿                            2.小夜曲(古诺)
3. 在银色的月光下                      3.西班牙女郎
4. 松花江上                            4.美妙时刻将来临
5. 我爱你,中国                        5.我亲爱的爸爸
6. 黄水谣
7. 高天上流云
8. 父老乡亲
9. 母亲河

男中低音
A组(中国作品)                     B组(外国作品)
1. 松花江上                          1.致音乐
2. 叫我如何不想她                    2.小夜曲
3. 我的祖国妈妈                      3.在这幽暗的坟墓里    
4. 中国的土地                        4.绿树成荫
5. 码头工人歌                        5. 菩提树
6. 嘎达梅林
女中音
A组(中国作品)                      B组(外国作品)
1. 叫我不想她                        1.致音乐
2. 阳关三叠                          2.尼娜
3. 美丽的孔雀河                      3.多么幸福能赞美你
4.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4.假如我的歌声能   
5. 祖国,慈祥的母亲                  5.梭罗河
6. 中国的土地                         6.绿树成荫
要求:
a..歌唱基本状态(大方得体,富有感染力)。
b.歌唱呼吸(熟练掌握各种呼吸技巧,具备自如控制歌唱呼吸的能力)。
c.歌唱发声(声音圆润明亮,具有良好共鸣,控制自如,富有弹性)
d.歌唱语言(发音清晰准确,语言生动富于韵味)
e.歌唱风格(比较深刻地表现所演唱作品的内涵)

Ⅱ、考试形式及评分标准
以面试的形式考试。考生现场演唱两首作品(须背谱演唱)。
评分标准:以百分制打分。
(1)具有正确的演唱方法、演唱姿势与表情。(15分)
(2)演唱规范、流畅和完整,基本功扎实,具有正确把握作品节奏、力度、
  速度及音色的能力。(30分)
(3)能较好地体现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具有较强的乐感和艺术表现力。(30分)
(4)选择作品的难易程度及完成的质量水平。(25分)

Ⅲ、参考教材
1. 《高师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1、2、3、4》徐朗,颜蕙先,人民音乐出版社。
2. 《高师声乐曲选集---外国作品1、2、3、》徐朗 ,颜蕙先,人民音乐出版社。
3. 《声乐教学曲库》储声宏等,       人民音乐出版社。
4. 《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 霍立,李静玉,霍平,金城,辽宁人民出版社。
5. 《外国声乐作品选》 徐朗,颜蕙先,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40.《视唱练耳》

Ⅰ、参考书目:
《简明视唱练耳教程》    孙虹、范建明 , 高等教育出版社。
《乐理与视唱练耳》       陈雅光 ,      人民音乐出版社。
《视唱练耳教程》       何惠生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视唱基础教程》        冯往前 ,       湖南文艺出版社。

Ⅱ、考试形式
满分100分,其中视唱部分面试,占30分,听音部分笔试,占70分。

Ⅲ、考生应熟练掌握的内容及要求
(一) 视唱部分
内容:
1. 三个升号调视唱,包括A宫系统调、A大调、#f小调;
2. 三个降号调视唱,包括bE宫系统调、bE大调、c小调;
3. 四个升号调视唱,包括E宫系统调、E大调、#c小调
4. 四个降号调视唱,包括bA宫系统调、bA大调、f小调;
5. 混合拍子(四五拍、四七拍、八五拍、八七拍)及变换拍子;
6. 二声部视唱。
要求:
能熟练、准确地完成四升四降以内单声部和二声部视唱练习。着重考查:
1. 视谱的熟练程度;
2. 音高及节奏的准确性;
3. 划拍及分句的准确性;
4. 二声部视唱的配合能力。
(二)听音部分
     内容:
1. 四升四降调号以内单声部旋律的听唱和听记:
各种不同的调式;
较为复杂的节奏;
长度不少于8小节。
2. 简易的二声部旋律听写;
以和声性二声部为主;
长度为4-8小节。
要求:
能听唱和记写四升四降以内单声部旋律和简易的二声部旋律。着重考查:
1. 根据标准音,判断调和调式的准确性;
2. 判断节拍准确性;
3. 记忆和记写旋律的准确性;
4. 记写节奏的准确性;
5. 二声部旋律的听写能力。

       

 
41.《美术学》

Ⅰ、考试内容和要求
美术术科考试要求测试考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和技法的运用能力。以上六个内容的测试,集中体现在素描、色彩二门基础科目的考试中。
素描科目的考试,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对形体、结构、体积、空间、质感等方面有比较准确的理解、认识,以及表现的能力。
色彩科目的考试,要求考生对色彩具备较高的感受、认识能力,以及色彩技法表现能力。
Ⅰ、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素描科目考试内容、形式和评分标准
1、考试形式与范围
人物头像写生。
2、考试用具和材料要求
①素描纸(考场提供);
②铅笔、炭笔、木炭条、炭棒均可(考生自带);
③画板或画夹及相关绘画用具(考生自带)。
3、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2小时。
4、成绩评定与权重
满分为100分,其中:
构图 占20%
造型与比例 占30%
细节深入与局部刻画 占25%
表现手段与技法 占25%

(二)色彩考试内容、形式和评分标准
1、考试形式与范围
色彩静物写生。
2、考试用具和材料要求
①水彩纸(考场提供);
②水粉或水彩颜料均可(考生自带);
③画板或画夹及相关绘画用具及材料(考生自带);
④试卷完成后不允许在画面上喷洒任何固定液体。
3、考试时间
考生时间为2小时。
4、成绩评定与权重
满分为100分,其中:
构图 占15%
色彩关系 占35%
色彩造型能力 占25%
色彩表现技法 占25%
Ⅲ、题型示例
XXXX年湛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插班生(本科)招生考试美术术科
素描试卷
一、考试形式
现场由主考单位安排男性或女性青年模特儿。
二、考试内容
人物头像写生。
三、考试用具和材料要求
1、考生必须使用考场提供的试卷(8开素描纸);
2、考生只能使用铅笔、炭笔、木炭条、炭棒作为表现用具;
3、考生自备画板或画夹及相关的绘画用具;
4、表现方法不限。
四、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2小时。
五、考试成绩
考试满分为100分。

XXXX年湛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美术术科
色彩试卷
一、考试形式
写生。
二、考试内容
以蓝灰色衬布为台布,咖啡色衬布作背景,放置一个深色陶罐,两个苹果、三个雪梨、一个高脚玻璃杯、一把不锈钢餐刀进行组合构图,完成一幅色彩静物写生。
二、考试用具和材料要求
1、考生必须使用考场提供的试卷(8开水彩纸);
2、考生只能使用水彩或水粉颜料;
3、考生自备画板或画夹及相关的绘画用具;
4、表现方法不限;
5、试卷完成后不允许在画面上喷洒任何固定液体。
三、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2小时。
四、考试成绩
考试满分为100分。
五、参考书目
《素描•色彩》,清华大学编,湖北美术出版社。                                      
 
42.《计算机网络》

Ⅰ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定理、性质和方法,能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判断、分析和计算,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与“应用”四种水平:
1.了解:对知识的涵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在相关问题中正确地识别和表述。
2.理解:对概念和定理、性质等规律达到了理性认识,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能理解有关概念和定理、性质与其他概念、规律的联系,知其用途。
3.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技能、方法,并用来解决一些问题。
4.应用:能综合运用知识,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一)概述
1. 考核知识点
(1)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2)因特网概述
(3)因特网的组成
(4)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5)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6)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7)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考核要求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和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2)理解因特网的基本概念以及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3)掌握波特率、数据速率、带宽和时延等基本概念
(4)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二)物理层
1. 考核知识点
(1)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3)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4)信道复用技术
(5)数字传输系统
(6)宽带接入技术
2、考核要求
(1)理解物理层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任务
(2)理解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和信道的基本概念
(3)掌握不同传播媒体的特点和应用环境
(4)掌握基带信号的调制方法和PCM原理
(5)掌握信道复用技术的原理和区别

(三)数据链路层
1. 考核知识点
(1)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2)点对点协议PPP
(3)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4)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
(5)扩展的以太网
(6)高速以太网
(7)其他类型的高速局域网或接口
2、考核要求
(1)掌握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
(2)掌握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的原理以及协议效率的简单计算方法
(3)掌握点对点协议PPP和HDLC的帧结构及零比特填充法
(4)掌握以太网协议的工作原理和MAC帧结构、CSMA/CD协议的原理和网桥内部的结构
(5)掌握转发表建立算法
(6)理解高速以太网工作原理

(四)网络层
1. 考核知识点
(1)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2)网际协议IP
(3)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4)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5)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6)IP多播
(7)虚拟专用网VPN和网络地址转换NAT
2、考核要求
(1)掌握网络层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
(2)理解路由器结构及在网际互连中的作用
(3)掌握因特网的网际协议IP、地址解析协议ARP和逆地址解析协义RARP、因特网的控制报文协议ICMP、路由选择协议、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5)理解IP多播和因特网管理协议
(6)理解VPN和NAT的概念

(五)运输层
1. 考核知识点
(1)运输层协议概述
(2)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3)传输控制协议TCP概述
(4)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
(5)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
(6)TCP可靠传输的实现
(7)TCP的流量控制
(8)TCP的拥塞控制
(9)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2、考核要求
(1)掌握运输层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
(2)掌握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
(3)理解TCP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方法、重传机制和连接管理技术

(六)应用层
1. 考核知识点
(1)域名系统DNS
(2)文件传送协议
(3)远程终端协议TELNET
(4)万维网WWW
(5)电子邮件
(6)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7)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8)应用进程跨越网络的通信
2、考核要求
(1)理解域名系统DNS、文件传送协议FTP和TELNET协议的工作原理
(2)理解电子邮件、万维网WWW的工作原理
(3)理解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和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工作过程
(4)了解应用进程跨越网络的通信

Ⅱ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 试题各难易程度占分比例:“易”占40%,“中”占50%,“难”占10%。
3.考试题型及占分比例:选择题约占40%、填空题约占20%;简答题约占15%;应用题约占25%。

Ⅲ 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小题,每小题 分,共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代码填写在答卷纸上对应的表格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现要在此通信链路上发送100个数据长度为1KB的数据块,信道带宽为1Mb/s。假设每个数据包在通信链路上的处理时延为7ms,排队时延为8ms,那么下列哪一种时延影响总时延较大?
A. 发送时延    B. 传播时延   C. 处理时延  D. 排队时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小题,每小题 分,共 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卷纸对应的表格内。错填、不填均无分。
主机A向主机B连续发送了两个TCP报文段,其序号分别是70和100,那么第一个报文段携带了            字节的数据,主机B在收到了第一个报文段后发回的确认中的确认号是            ,假设所有报文段长度固定,主机B在对第一个报文段确认时设置滑动窗口为90,那么主机A在发送第二个报文段后还可以发送     个报文段。
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 小题,每小题 分,共 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题号下空白处,否则不得分。)
是否应把数据链路层做成可靠传输?即在CRC检错的基础上增加确认和重传机制,为什么?
四、综合应用题 (本大题共 小题,共 分)(请将计算过程与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题号下空白处,否则不得分。)
某单位分配到了一个CIDR地址块128.14.32.0./22,该单位需要划分为4个子网,具体要求是:具有512个地址的子网一个;具有128个地址的子网一个;具有64个地址的子网2个(这里的地址都包含全1和全0的主机号)。试设计这些子网,请给出每个子网的子网地址以及地址范围。分配结束后还剩多少个地址?(本小题 分)

Ⅳ 参考书目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 (第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

上一页  [1] [2]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