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

3773考试网2016高考福建高考正文

2012年3月厦门高三市质检语文情况分析

来源:2exam.com 2012-3-14 17:52:20

性格的真实写照,表现了作者对章先生的钦佩之情;住处和成就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产生敬佩之情”,“表现”、“敬佩之情”之类的词语反复出现,住处简陋没出来,类似的答案只能得1分。
2、在胡乱拼凑答案。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主题更加突出”等。
3、语言大而不当,关键的词语没有出来。
这一题,答案略有改动,请老师们讲评时注意。答案改为:一方面章先生作为中国伟大的密码破解专家却住在会被误认为民工住的平房,表现出他生活简朴,在平凡的生活环境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3分);另一方面还引发人们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境遇的反思(1分)。(答对第1点给3分,答题要点,突出住房的简陋1分,表现平凡1分,反衬或对比其贡献1分;对“境遇的反思”这一分绝大多数考试答不到)
第15题
1、绝大部分考生都答是“妥当的”,很少出现不妥当的答题。
2、条理混乱,乱贴标签。如“打破传统,标新立异,更能突出人物,吸引读者;侧面烘托,并通过中国的眼睛给传主以充分肯定。(除了“吸引读者”沾到边外,其它的文字都是在信笔胡扯,这样的答案只给2分)
3、经过期末统考和讲评,采用大包抄的方法答题的现象大为减少,但是,对标题的作用这一块知识复习不到位,大部分考生不懂得从线索和情节的角度去组织答案。如“传主章先生是密码专家,又是个盲人,以此为题突出了他的伟大贡献;他用半盲的双眼擦亮了中国的军工事业,不愧是中国的眼睛,表达了作者的钦佩之情”,答案只是在围绕传主的贡献行文,且表述不到位,只得3分。
4、以标题作用命题的,大体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1)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4)暗示人物的性格。
第16题
第(1)小题,得分率68%左右
错例:“暴光”、“目暴光”“爆光”
错例分析:错字别字均存在。得分率相对较好。
正确答案:“曝光”
第(2)小题,得分率10%左右
错例:“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唯利是图”、“利欲熏心”、“蝇头小利”、“舍本求末”、“寅吃卯粮”、“杀(剖)蚌求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错例分析:得分率较低。原因有:①成语积累不足;②语意的理解不全面,大多学生填写“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只看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忽略了“不留余地”一意;③成语错解,如填入“寅吃卯粮”、“杀(剖)蚌求珠”;④非成语,不合要求,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正确答案:“竭泽而渔”、“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
第(3)小题,得分率80%左右
错例分析:(略)
正确答案:将“不”字删去(“防止”与“不再发生”矛盾)。
复习建议:词语(成语)的积累应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有计划要求学生抄写词语,并进行有效的词语(成语)辨析训练,成语多从典故与语境分析入手。
第17题
错例:①乔布斯曾遭开除,但他相信时间的律法,苹果内部的纷争又怎么能掩盖其八斗才华?到了今天,他和他的苹果仍改变着这个世界。(人物身份不合理。)
②陶渊明放弃了仕途生活,他认为时间不应该浪费在官场争斗中,纵然田园,几千年过去了,他那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还不时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句式不一致)
错例分析:答题时,大多关注的是直观的语意内容,形式(四个分句、转折、反问)相似性常被冷落,而语境的合理性常常被忽视,语段中的“时间”、“伟大文学家”、“中外皆然”应是解题关注的要点。
答案示例:但丁被驱逐,但他相信时间的公正,人间的苦难怎能臣服他高贵芳洁的灵魂?直到今天,他和他卓越的文字依旧启迪着我们。
(①外国文学家,1分;②句式相近,1分。内容与上下文不连贯者扣1分)
复习建议:形式是仿照句子的第一个得分点,它包含句式、修辞等,属技巧层面的问题,可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一种解题的定式。语意是仿句的第二个得分点,也是仿句的致命点,语意的错误,形式的相似就不再有任何意义了。语境的合理性是第三个得分点,也是高分点,它的存在,使得句子有了情趣与美感,有时,因为它的存在,会淡化了改卷者对形式和语意内容的苛求。复习训练时,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从所提供的语料中找出仿写的具体要求。
第18题
观点错例:
①我对南大的这种做法表示赞同。(内容不具体)
②在当今社会,“序长不序爵”的做法值得肯定。(对象“南大”不明确)
③南大的“序长不序爵”的做法引发热议。(非观点表述)
④南大的“序长不序爵”的做法有对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态度不鲜明)
错例分析:观点的表述应语言简明、对象明确、态度观点鲜明。简明,大多考生能做到,但对象的明确、观点的具体、态度的鲜明等方面,考生明显考虑不周。一般来说,提取的内容不就用指示代词,如“这种做法”。这类时评题,往往是就所提供的时事材料作评论,因此,对象要点明,例②中不提“南大”显然不妥。在一则短小的评论中是不可能做到辩证的分析,因此,观点要直接鲜明,模棱两可的语言是不合适的,如例④。
原因错例:
①我们都懂得尊老爱幼,对于长辈应以尊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人往高处攀,向着自身利益出发,南大的“序长不序爵”毅然表示仍遵从古训,尊重长者,这是道德观重新被重视的一种体现,即使在可行性和真实性遭质疑,可敢于提出这一方案,就是给世人立榜样,树新风。我们应当学习这样的行为,从自身角度做起,人人为之及会成为社会的一种新风尚。(只表明自己的看法,不做原因分析)
②我认为南大的序长不序爵的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既然是校庆,邀请的都是本校的学生,不管出去后大家的身家或职位不同,都有权参加自己母校的周年庆,学校的这作法是不公平的表现,其次,从校友方面看,不管自己的处境如何,当官或是不当官的,都想着要回母校看看,回味自己当初学习的氛围,如果说只是序长的话,那做官的读这间学校是不是就没有资格回母校参加校庆。(对“序长不序爵”的理解错误)
错例分析:时评题,往往要求“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加以阐述”,其中的阐述是就原因、理由等等作简要阐述,并非“看法”的表述。例①中通段都在表述自己的看法,基本上不做理由、原因分析。例②则是对新闻的内容理解有误。“序长不序爵”是指态度与观念,并非“有权”或“有资格”的问题。
答案示例一:南大决定校庆接待“序长不序爵”,是一种很好的价值导向,应予以鼓励和提倡。首先,在整个社会官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环境中,南大的特立独行体现了一种正气、一种风骨,对社会风气的改变有良好的示范意义;其次,趋炎附势的风气也表现在教育界,特别是校庆时,嫌贫爱富,媚官媚钱,庸俗之风盛行,南大的决定是大学中的异数,体现了硬气和担当,树立了新风;再次,南大的决定也是对教育公平和人格平等理念的坚守,让每一个校友都能在母校感受到温暖,这种理念将成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影响一代代学子,并进而影响社会。
答案示例二:南大决定校庆接待“序长不序爵”,理念虽好,但恐怕很难实行。首先,现实有着较浓的官本位思想,对权力和财富的崇拜在整个社会还有一定的根基,要逆潮流而动,会成为众矢之的;其次,简单化地以官位大小来衡量与评判个体的成败价值,这种观念即使在当今高校也广泛存在,南大要独树一帜,在高校中可能会遭到孤立;再次,如果一位校友身居高位,大学能够不搞点“特殊待遇”吗?在利益面前能够坚守自己的理念吗?
(观点2分,一条理由2分,两条理由4分,语言表达1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复习建议:时评题是小议论文,谈不上行文之美,理据之实,观点之新,它只是一种简捷明了的的论证,议论的章法应直接体现。答题时,形式尢为重要。复习教学时,形式技巧训练应加强。
第19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理解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一、题意简析
材料提供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针对的是生活中人们习惯于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人云亦云,提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说法。清朝诗人赵翼在《论诗》(五首之一)中说:“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种“矮人看戏”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自己并没有看见,却随人说短长,被他人的说法所绑架,结果丧失自我,徒留笑柄。
提倡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并没有错,问题是现实是复杂的,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有时恰恰背离事情的真相,如果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到了就一定是真的,则有可能远离真相,被假象所欺骗,从而影响自己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世界上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确实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两种观点相比较,第二种观点显然是对第一种观点的修正和提升。人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但凡事不问青红皂白,以为只要自己看到了就一定错不了,就切近了事物的本质,那就不对了。在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之上,还必须用大脑去仔细过滤,用心去思考鉴别,应如鲁迅所说,涵养一双会看夜的眼睛,正面文章不妨从反面看,反面文章不妨从正面看,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一点质疑和批判,这样才不会陷入瞒和骗的泥淖。
生活中有很多成语、格言、警句,是某种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孤立地看有道理,但如果脱离了具体语境,则又显得荒谬,比如: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沉默是金//沉默不是金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孔子)
……
因此,这一类题的写作,有必要做到两点:
第一,要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所谓思辨,并不是简单地、程式化地呈现结论,而是在具体问题的辨析中富有逻辑性地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展现出来。应该重视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思考的结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要亲自观察和发现,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能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体现了实证精神,是科学理性态度的反映。但是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究其原因,无非是:一,自己像那个矮人似的确实看不到;二,自己可能并不真心想去看;三,自己习惯了用别人的眼睛去看。如果是第一种原因,自己确实看不到是因为外部环境有意遮蔽和阻挡,那就有必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要去争取,不但不争取,反而跟着别人起哄,则是深重奴性的体现;如果是第二种原因,自己并不真心想去看,却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信口雌黄,则是别有用心,心地阴暗;如果是第三种原因,放弃自我的权益,用别人的眼睛去看,长久以来便会形成一种惰性和惯性,这是对自我的放弃和消解。
人不能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见的有可能是假象和错觉,容易被假象和错觉所蒙蔽。为什么纷纭万象,举目所见,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真相呢?这有几种原因:一,世界是复杂的,而真相却是唯一,人们不可能百分百地接近真相,只可能通过各种碎片的拼接,尽可能接近和还原真相;二,人们因偏见、成见、私心、虚荣、幻觉等等的影响,会被浮云遮住望眼,选择性地去观察事实,结果无法发现真相,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都是这样;三,真相被某种看不见的手有意地掩盖和遮蔽,或者被假象粉饰,“你所看到的是我想让你看到的,你所听到的是我想让你听到的”。因此,眼睛的观察与心灵的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轻易地相信了自己的眼睛,没有心灵的参与,则无异于放弃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是对人的价值的戏弄和辱没。
第二,要有思考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文章要有现实感,要有对生活批判和反思的锋芒和锐气,不能没有观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所谓广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联想要丰富;所谓深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要深入,要有理性。比如:
事先没有对作品进行认真地阅读和研究,就随众人漫无边际地乱说,不负责任地瞎说,文艺批评领域这种不相信自己眼睛的现象并不少见,赞同或者反对,首先都要自己去看,而不能把看的权利交给别人,这其实是缺失了踏实严谨的作风,缺失了起码的责任感和敬重感,这种现象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
实地观察体验,对于文艺创作或许比读书还更重要。从前中国文人喜游名山大川,一则增长阅历,一则吸纳自然界瑰奇壮丽之气与幽深玄妙之趣。其实这种“气”与“趣”不只在自然界中可以见出,在一般人生世相中也可得到。所以,文艺创作讲究要走向大地,走进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对于官场中的人来看,也是这样的道理。不被下面的人所蒙蔽,需要转变作风,踏实地走向基层,走向民间,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才不致于乱发号施令。
眼睛所看到的或许只是假象,要追究事物的本质,有必要对自己所看到的提出问题,加以质疑,不轻易相信也是一种可贵的品格。物质的极度繁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非常幸福,我们的心灵非常自由?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已经十分强大,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可以备受尊崇?每年的出版物浩如烟海,文艺作品的产量一年多过一年,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出版已非常自由,文化已非常繁荣?衣着光鲜,风光排场,名车豪宅,极尽奢华,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生非常成功,自我的价值已经实现?我们的眼睛只看到舞台中心聚光灯下的荣耀与辉煌,然而那荣耀与辉煌的背后是否还有别样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品味?……
二、写作角度
这种对立观点式的题目写作时可以先分后合。所谓先分,就是选择其中某一观点,结合实际去分析其中的道理;所谓后合,就是将两种对立观点综合起来作辩证分析。或小处切入,或大处着手,或正面落笔,或反面剖析,或分析原因,或阐明结果……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关键是有生活,有想法,有自己思考的过程。下面这些角度都可以视为切题:
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不能满足于听,还要自己看
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
无论赞成或者反对,先看了再说
打破思维的惰性和惯性,自己去看
不要人云亦云,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要放出眼光,自己去看
走向大地,走进民间,实地观察和体验
……
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运用脑髓与放出眼光,二者缺一不可
人为什么会被假象所惑
执着追求,冷静理性,发现真相
要有一双会看夜的眼睛
不要被表面文章所欺骗
透过表象,探寻事物本质
善于拨开蒙在事物身上的浮云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被所看到的欺骗
打破妄自尊大的幻觉,平常地看待人我
……
三、文体选择
选择了什么文体,则必须符合该文体的基本特征。
记叙文要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融自己的思考于其中,不能缺少细节描写。允许适当、合理的虚构,但虚构必须有生活的依据。
议论文说理是其本质特征,要善于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提炼观点,能够有条理地议论自己的观点。在论述中,不止于“例证”,能展开“论证”,不停留于“怎么样”,能深入阐述“为什么”,辩证地分析、说理。论证须合理,论证方法应用得当,推理合乎逻辑。
下面的问题应视为议论文的硬伤:
1.观点不明或骑墙,没有自己基本的立场。
2.以叙代议,铺排罗列素材,没有基本的逻辑分析。
3.堆砌名人名事,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没有现实感。
4.过多地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甚至展开生动的人物对话。
5.在同一个平面上堆砌材料,只有例子,缺乏论证。
四、评卷反馈
(一)从内容的角度说,有如下一些问题:
1.思辨色彩的缺失或者思辨的肤浅是较普遍的现象。
这可能与考生对本题特点的把握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本题其实是一个论辩型的题目,展示了两种对立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而这种道理是在具体语境中才成立的,因此你主张甲观点或乙观点都可以,或者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作辩证分析也行,关键是要在具体语境中具体分析,探究原因,预测结果,推求实质,这些应该是必备的思维品质。比如,我们主张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呢?为什么实地观察发现比道听途说更有价值?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则有怎样的负面影响?它反映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或者工作作风?再比如,我们主张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什么不能轻易相信?眼睛所看到的就完全是事物的真相吗?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真正切近事物的真相?有哪些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从这些原因来看会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发和思考?为了切近事物的真相,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品格?……所以,表面上看,本题似乎易写,但实际上难工,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品格垫底,要写出真正有思考的作文很难。大部分考生作文缺乏思辨,与这种思维品格的缺失有较大的关系。有部分考生看到了理性的态度、心灵的思考在认识事物真相过程中的意义,强调要给眼睛松绑,但是这一结论不是在深入思辨的基础之上富于逻辑性地得出的,而是直接加以呈现,结果最精彩的思考的过程掩盖了,这是很可惜的。
2.缺乏思想的锋芒和锐气,现实感不强。
培养对现实批判的精神,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这个作文题从立意取向上看实际上是直接指向现实,如果没有关怀现实的精神,一味堆砌名人名事,会显得隔靴搔痒,针对性不强。比如,人们习惯于道听途说,习惯于人云亦云,而放弃自己亲自观察和发现的权利,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在一个华而不实、浮躁功利的时代尤其显得突出,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为人品格,一种工作作风,这些都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大加议论。再比如,对真相的追问和探究,应该是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品格,但是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往往并非事物的真相,这真相有可能被当权者有意地掩盖和遮蔽了,或者是因为自我的狭隘、偏见、虚荣等等原因被选择性地忽略了,这就需要我们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仅仅相信自己的眼睛,还要有心灵的质疑,有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在表面的热闹背后应有一点冷思考,在繁华盛世景象中应有一点忧患感……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够在对现实的联系方面有一点反思和批判的意味,那么这样的文章肯定会不一般。当然,我们在对现实加以思考的过程中,要防止偏激,说过头话。
(二)从审题的角度来说,有这样一些问题:
1.偏题跑题的现象较严重。
很多考生没有注意到材料中提供的实际上是两个对立的观点,对这两个观点在审题构思时应该侧重在探因析果,而不是抽象出一个结论后就抛开观点的限制,直接以该结论为话题去写作,致使文章与题目若即若离。比如,当眼睛遭遇假象,我们要学会理性分析,然后大谈理性分析的重要;眼睛看到了世间万象,尽管纷纭复杂,但我们要学会相信,然后直接以“相信”为话题写作;无论耳听眼见都可能为虚,我们要用心感受,然后大部分篇幅开始谈用心感受的重要;眼见耳闻,不如实践,于是开始谈“实践”的意义;不能被外界的假象所迷惑,要坚守内心,然后下笔谈坚守的价值……诸如此类,可以说都是没有正确地理解题目的实质。
2.穿靴戴帽,套题的现象也存在。
比如头尾提到眼睛见到真相,中间的内容与题意则根本无关,有写作如何看待区别的,也有写作相信从何而来的,有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3.心中无题,材料乱用一气。
材料中的观点——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不要轻信自己的眼睛,是谈观察的重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升华:不仅仅是观察,还要思考与判别。但考生不顾材料观点的限制,乱用素材,比如套用前面考卷中的实用类文本“中国的眼睛”,致使素材与观点不相类属。
(三)从文体的角度来说,有这样一些问题:
1.议论文文体意识有待加强。
首先表现在观点骑墙,如不可完全相信眼睛,因为……;不可完全相信耳朵,因为……,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实际上没有明白表达。再次就是议论的表面化,比如以三个事例的堆砌来证明要相信我们的眼睛,但是为什么要相信,观点与事例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
2.记叙文情况很糟,很难扣合题意。
表现得较多的是编一个“可爱的女孩美丽的眼睛”,“同学之间误会了又和好了”,“妈妈慈爱的眼睛”,“我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等故事,没有扣题,不知道用故事去诠释题意。

下阶段复习建议;
1、认真学习2012年“考试说明”,尤其关注新“考试说明”中“文学名著”例题、答案的变化,并与2011年高考原题、原答案比较,总结规律。
2、要求学生抄写成语300个(其中典故100个以上),抄写容易错的字300个,掌握其音、形、义;教师可以这些内容编写形式多样的练习,进行检查、强化、落实。
3、议论文加强“段”(例如:主体议论段)的训练,加强说理训练。
4、不能忽视平常的关注时事、积累材料工作。

说明:1、由于时间仓促,以上分析仅供参考。2、选择题机读,因此本文未作分析。

                                                   (评卷题组长)

上一页  [1] [2]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