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社会生产方式;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劳力与技术因素;环境因素。
3.世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世界工业迅速发展。
工业生产和布局的新趋向。
4.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1949年以来工业建设的重大成就。
调整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区和工业地带。
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
五、人口和城市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
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的人口政策。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人口的迁移
国际人口的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城市化和国土开发。
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3.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制定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4.我国城市的发展
1949年以来城市发展的特点。
六、人类和环境
1.环境和环境问题
地理环境的概念。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
环境问题的产生。
2.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人类是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的。
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一、世界地理概况
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世界的人种、民族、语言和宗教。世界主要人种、语言、宗教的分
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二、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三、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二、中国的民族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三、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四、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温度带。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干湿地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的源流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的源流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目前通航河段。
六、海洋
邻近海域。海洋资源。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七、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
1.交通运输业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主国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主要内河航道和重要河港。
海洋运输和主要海港。
公路、航空、邮电的发展。
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2.商业
主要的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3.旅游业
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我国主要的旅游地。
八、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九、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十、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十一、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十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
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