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中美之间巨大的文明落差必然导致孩子们做出“大逆不道”之举,他们脱了长袍马褂穿西装,胆子大的还剪了辫子,跟主人去教堂受洗信“异教”,见了清廷留学生长官不行三跪九叩之礼。朝中保守派听说幼童在美被容闳纵容得“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纷纷主张撤回留学生。
第一批幼童眼看就要大学毕业,现在撤回功亏一篑。几尽绝望的容闳在美国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母校耶鲁大学的校长波特亲自起草信件致清政府总理衙门;容闳的一位牧师朋友谒见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格兰特立即修书给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本心并不想断送留学项目,但保守派的强势意见使他左右为难。恰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1881年6月,奕䜣列举留学生四大罪状,上奏光绪撤回学生。当年8月,近百名“幼童”洒泪登船。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获得耶鲁学位,其余皆半途而废。
这些留学生回国初期因“奇装异服”、“不识礼仪”,饱受排挤和谴责,被随意发配到与所学专业根本不搭边的行业。所幸他们在外收获真才实学,且互相照应提携,若干年后,他们成长为转型中国的中坚力量。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民国开国总理唐绍仪,交通总长梁敦彦,外交家欧阳庚,还有多名加入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殉国。容闳送出去的学生,归来后无论才干、见识、人品,都堪称一世俊杰。
(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第7期,有删改)
19.联系全文,分点概述容闳在官派幼童留洋项目中做了哪些努力。(4分)
20.作者详细记述官派幼童留洋项目的始末,这样写对表现传主有什么作用?(5分)
21.容闳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他的经历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右面的图表是有关机构对某市不同年龄段亚健康人群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分别概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种亚健康类型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6分)
(1)躯体亚健康:
(2)心理亚健康:
(3)社会适应亚健康:
23.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微博”发出的一份倡议。请根据其内容,以学校办公室的名义拟写一份告示,张贴在收发室的门口,使收发室能正常运作。(6分)
亲,你的快递又寄到学校来了?君不见,学校收发室现在成了仓库,大包小包堆如山,阿sir、miss的信件、文件统统被“埋”没了。听说校长发脾气了——晕!收发室的陈叔怒发冲冠——酷毙!亲,是不是很过分!从“五•一”开始,把网购的私货寄回家吧,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免费中转站噢!
告 示
各位同学:
谢谢配合。
学校办公室
2013年4月22日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美国有句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人们不能漠视数据,数据是科学的度量。
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的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多样,数据的运用和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了种种的挑战和变革。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考点 分值 答案 说 明
1 字音识记 3 D A.“造福桑梓”的“梓”读“zǐ”。B.“拂晓”的“拂”读“fú”。C.“契机”的“契”读“qì”。
2 词语使用 3 A 涵盖:包括,包容。用在此处符合语境。B.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想相反或出乎意料。此处应为“就”。C.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此处应为“不堪卒读”或“难以卒读”。D.长此以往:老是这样子下去。用于对将来不好情况的假设,不可以用于陈述已有的事实。此处应为“久而久之”。
3 语病辨析 3 B A.语序不当,“每年”应放到“23.5%的升幅”前面。C.搭配不当,“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后面不能接一个不确指的词语“多么”,应把“尽管”改为“不管”。D.成分残缺,前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余荫山房”,但它不能充当“取名”的主语,应在“为表达对先祖的感恩”或“取‘余荫’作为园名”前加上相应的主语。
4 语言连贯 3 A 本文段以画人容易还是画鬼容易的争论谈艺术创作上再现与表现的关系,通过代词与连词的运用使论述环环相扣:第③句的“这一争论”代前句提出的争论问题;第②句开头“而神与形的矛盾”紧承上句的“何尝不存在神与形的矛盾”;第⑤句的“不论……”承上句的“……依据仍然是人”;第①句中的“神鬼”即后一句中的“这种虚中有实、富有真实感的形象”;第④句中的“它”代上句的“这种虚中有实、富有真实感的形象”,这一句指出“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和“照着葫芦画瓢”的纯粹再现有区别,是对整个文段论述的小结,应放在最末。
5 文言实词 3 D 患:担心,忧虑。
6 文言虚词 3 C 就,连词。A.他,代词/的,助词。B.被,介词/替,介词。D.他们,指“号为公卿之贤者”,代词/那种,代词。
7 文言句式 3 D 主谓倒装句。A、B、C均为判断句。
8 内容归纳 3 D A.“士何惮而不争趋于此”及“近世所号为公卿之贤者,此三者为多”表明追求的人很多,并不是“没什么人追求”。B.有“大人之行”的人是无暇考虑个人得失,不敢逃避世人的指摘,不是“不会受到国君的怀疑和众人的非议”。C.那些公卿遇到灾祸时,是“抢攘无措”,即慌乱、手足无措,不是“假装着急”。
9.【断句与翻译】(10分)
(1)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
[4分。每错漏三处扣1分。“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可断可不断。]
(2)①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3分。“身”1分,“指摘”1分,大意1分。]
②那些身居高位的读书人,竟然不如乡里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3分。“曾”1分,“乡曲之不若”1分,大意1 分。]
【参考译文】
什么难于辨别?回答说:名声难于辨别。名声是读书人追求而又容易被它迷惑的东西。天下有目光短浅的行为,有道德高尚的行为。目光短浅、道德高尚,那是名声;以人们的行为来考察他们的名声,看这些名声是否有用,这就是实际情况。
世人称颂的名声,有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三种。这三者都是最美的名声,却不知道这些都是目光短浅的行为,不是人们所说的高尚的行为。行为高尚者的职分,在于治理国家,安定天下,有刚毅的节操,被国君敬畏;有深远的谋略,替天下长远考虑;君臣相处融洽就留下共事,不融洽就遵循道义离开。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现在许多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说:我替天下人考虑,那么天下的过错一定集中在我身上;我被国君敬畏,就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官位。不如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这三点,可以让我安坐自己的官位没有什么担心,这种名声又最美。没有什么担心又能长久保住自己的官位,而且有天下最美的名声,读书人还害怕什么不争着追逐这样呢?
所以近世以来那些号称贤明的公卿们,这三种人最多。当他们戴着高冠,穿着朝服,从容地在朝廷上行走的时候,国君不会怀疑他们,批评的声音也加不到他们身上,他们的内心深沉,不可揣测。一旦遇到大的祸害,就慌乱无措,而所谓的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到这时全都没有什么用处。这时才想到先前那种被国君敬畏并且为天下深谋远虑的人,却不能得到了。
再说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这三点并不是果真没有用处,也要各自根据不同的时势来看。古代有些人凭借盖世的功劳,怀有使君主畏忌的威势,又唯恐自己不能善终,因而未尝不明察自己是否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有不同于常人的功劳和名声,又能对自己的行为明察,因而可以得到光荣的名誉,镇住轻薄的习俗,保全晚年的节操。后世有些人没有他们的才能却贪求他们的地位,安享他们的欢乐却逃避他们的祸患,假冒最美的名声,安闲舒适,自己认为很满足,这些人坚固的藏身之所,没有比这三者更便利的了,只不过他们都是孔子所说的“鄙夫”。他们终究是些明哲保身、迎合众人的人。他们的耻辱真是太大了。
我听说大树有一点点的腐朽但是人们不会丢弃,骏马有奔驰带来的忧虑但是人们可以驾驭。世上那些贪婪的人、矫情的人、放纵的人,他们的才能往往可用。现在有些人看起来不贪婪、不矫情、不放纵却最终没有什么用处,他们的名声是这样,他们的实际并不是如此,所以说名声难于辨别。
乡里的人不用过多指责了,然而难道没有不做官却念叨着忧心天下那种人吗?那些身居高位的读书人,竟然不如乡里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此,君子对自己的名声很小心,身居乡里如果有高尚行为的人是受人敬重的,做官的人如果做出目光短浅的行为是令人羞耻的。
10.【诗歌鉴赏】(7分)
(1)游人踏青,春风和煦,梅子初长,柳条抽叶,白昼变长,蝴蝶纷飞。
[3分。两处1分,四处2分,五处3分。]
(2)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4分。句意2分,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11.【名篇名句】(6分)
(1)抱布贸丝 来即我谋
(2)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3)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4)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
[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得分。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12.【信息整合】(5分)
B D(A.没有触及世界史根本的是西方中心论而非全球史观。C.用“挑战——应战”模式阐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的这种局限,“非西方学者也难以超越”,东方人按照他们的文化书写全球史并不会更客观。E.让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只是某些学者“乐观”的建言,不是作者认为的最好解决方法。)
13.【概念理解】(3分)
D(“通过撰写本民族文明的历史来构建‘全球史观’”是某些中国史学家的一种建议,并不是中西方学者相同的认识。)
14.【内容分析】(4分)
①研究方法的影响,用“欧洲制造”的方法去研究全球史。
②价值标准的影响,用西方一元的物质进步论(价值标准)去认识人类历史。
[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观点把握】(4分)
根本原因是史学家没有“共同的价值标准”。作者认为应该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
[4分。原因2分,看法2分。意思对即可。]
16.【内容理解】(4分)
漫无目的,一无挂碍,生活状态悠闲;在慢节奏的生活中享受(领略、感受)真挚的情感。
[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特色赏析】(5分)
八宝箱中的各种物件,能够勾起作者对过往生活的回忆。详尽地列举这些物件,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怀念,更细腻地展现真挚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5分。内容3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18.【意图探究】(6分)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放慢生活的节奏,享受闲适生活的乐趣。
②“偷得浮生半日闲”,能够创造puttering的乐趣,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③“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让现代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回到生活本真。
[6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9.【筛选整合】(4分)
①向曾国藩陈述计划,获得位高权重者的支持。②挨家挨户动员自己老家和周边村县的幼童出洋留学。③当项目出现危机时在美国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
[4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20.【特色把握】(5分)
①通过具体事件的叙述,真实地表现容闳作为中国留学事业先驱具有的胆识和做出的巨大努力。②通过充分肯定幼童留洋的意义和价值,凸显容闳开创此事业所产生的社会贡献。
[5分。一点3分,两点5分。意思对即可。]
21.【价值探究】(6分)
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容闳尽管出身贫寒,但胸怀报国之志,为促成官派留学计划而尽心尽力。
②敢为天下先方能成就不凡。容闳年纪轻轻就敢于远涉大洋彼岸,异邦求学,成为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
③要获得发展就必须目光远大,放眼世界。容闳以及后来的詹天佑、吴仰曾、蔡绍基等一批较早“睁眼看世界”的人都堪称一世俊杰,而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更多这样的人,闭关自守只会落后挨打。
④面对中西文明的差异,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如果仅以一己、一时、一国的成见看待外面的世界,往往误人误国。正因为清朝保守派的强势干涉和阻挠,幼童留洋项目最终半途而废。
[6分。一点3分,两点6分。如有其它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22.【转换、简明】
参考答案:
(1)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平稳上升的趋势。(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2)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缓慢下降趋势。(年龄越大,发生率越低)
(3)中间(31—50岁)年龄段发生率略高,之前或之后的都相对较低。
[6分。写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23.【简明、准确、得体】
学校收发室主要负责学校文件、师生信件的收发。同学们的网购物品邮寄到校,已严重影响了收发室的正常运作。从5月1日起,收发室将不再负责接收和保管学生网购邮寄的物品。请同学们自行妥善处理。
[6分。职能1分,现状1分,时间1分,要求1分,得体1分,语言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