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3773考试网2016高考高考语文正文

东北三校201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3773.中考 2013-4-29 22:15:29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山西的煤老板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其中很多人开百万豪车,住千万豪宅,一饭千金,却从不资助任何公益事业。  
   B.“少了一根铁钉,丢了一个马掌,丧了一匹战马,亡了一个国家”,这个谚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大而化之。
   C.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诗歌的态度也会跟着好转,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舍本
    逐末。
   D.网络已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网络语言,但是网上登载的一些文章有的文辞并不精美,有的不通文墨,词不达意。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光明中学考试规则》已经正式实施,该规则对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使学校有效地遏制了学生的作弊行为。
 B.最近热播的《民兵葛二蛋》,虽然是一部常见的抗日题材剧,黄渤却将它演绎得别具革命浪漫义气息,成为2012年最火的电视剧之一。
 C.近日,涉及肯德基等知名餐饮企业的“速生鸡”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再一次引发公众对食品安的质疑,农业部专家组已奔赴山东调查。
 D.高三冲刺阶段马上就要到了,同学们都在刻苦努力。能否获得高考的胜利,取决于同学们冷静沉稳的程度。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生命燃烧的火焰是绿色的吗?我不知道。         ,         ,        。       ,     ;
        ,然而最终不但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他自己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①这个人毕其一生,想要改变自然,在自然中留下一些个人的痕迹
   ②有的时候我感到它是死者生命的延续,灵魂的表白
   ③那燃烧是无声的,惟其无声,方显执著
   ④而在他的墓上,绿草葳蕤地生长,如熊熊的火焰
   ⑤有的时候我又觉得,它只是自然在平静地昭示的一个真理
   ⑥一个人的躯体,不管化不化成灰,都要埋人地下,化成肥料
   A.③②⑤①④⑥      B.②⑤④③⑥①
   C.④②⑤①③⑥      D.⑥④③②⑤①
16.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5分)
    “城雕热”在全国不断升温,各地建设城市雕塑的数量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在当今世界是罕见的。城雕的建设过程实际是城市的管理者、雕塑家、开发商、公众这四个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博弈。遗憾的是拙劣丑陋的雕塑破坏城市环境的状况并没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有鉴于此,搜狐文化、搜狐艺术频道发起全国丑陋雕塑评选活动,从城市文化、视觉审美、公共空间角度出发,将评出“2012全国十大丑陋雕塑”。


17.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1)简要概括漫画的寓意,不超过30字。(2分)


   (2)请就漫画反映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洁,条理清晰,不超过50字。(4分)


六、写作(共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传统制麻,采用沤麻的方式。沤麻是将亚麻茎或黄麻置于水中浸渍,利用细菌作用使麻的木质组织软化以便打出纤维。麻茎或已剥下的麻皮浸泡在水中时,自然发酵,会发出难闻的恶臭味,但是通过脱胶等程序最终却可以获得干净坚韧的麻绳。
        民间自制土豆淀粉,将土豆洗干净,放在缸里,通过一定时间发酵,打开臭味扑鼻的大缸,将浑浊不堪的发酵物掏出,经过反复淘洗,去除其中的杂质,最终能制作出美味、白净的土豆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
【解析】(曲解文意,原文“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原文强调是“成文的家训”,并不意味着《诏太子发》是最早的家训。)
2.C
【解析】(A偷换概念,原文中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B无中生有,“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文中无据。D张冠李戴,“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错误,文中举例为家书,自然是教诲子弟后代的。)
3.C
【解析】(“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一句错误,文中只是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可见选项是对原文的主观臆断。)
4.D
【解析】望:声望,这里指有声望的士人。
5.C
【解析】①是太祖见到谢庄气质不凡、仪表俊美的赞叹之辞;③是袁淑看到谢庄所作的赋后对其文学才华的称赏;⑥是皇上让刘子鸾委任谢庄为长史。
6.D
【解析】谢庄多病,不乐意离开京城,因此又被授任为原来的官职,没有去担任吴郡太守。
7.(1)我愚陋地认为,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其不应该和百姓争夺财利,不清楚在诏令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谓:认为。大臣在禄位者:定语后置,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尤其。审:清楚,明白。各1分。句意1分。)
(2)谢庄留守京城,认为进出宫门的凭证或许是假的,坚持不遵从口头的命令,一定要有皇上的亲笔诏令才开城门。(以:认为。或:或者,也许。执:执意,坚持。乃:才。各1分。句意1分。)
8. 用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比喻1分,解释2分)两句构成鲜明对比(2分),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1分)
9.下阕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手法1分)诗人借助梨花、新月、惊乌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惨淡的意境氛围,女子夜晚独自在花下焚香祈祷,盼望远行的情郎归来,相思无果,只能在梦中找寻。(分析2分)把女子内心的幽怨和思念之情写得绵绵无尽。(情感2分,答出一种情感1分)
10.(1)林寒涧肃   属引凄异
(2)韩魏之经营   剽掠其人
(3)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
11.(1)BD(B为3分项,D为2分项。B项 “情节曲折”有误。D项“老头很生气”有误。)
(2) ①“悲与喜”具有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小说写了富人和穷人吃面的“喜”与“悲”。(2分)②“悲与喜”具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通过“悲与喜”表现了人们对贫富悬殊现象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2分)③“一碗面”贯穿了小说始终,具有线索作用。(2分)(从内容、主题、线索三个角度论述。)
(3)作品主要采用对比手法(2分),将贵妇人和两个老人对比;将人与犬对比,即老夫妻与贵宾犬相比,处处表现人不如犬;将贵妇人和犬吃的面,同两个老人吃的面对比。(2分)揭示了人们对贫富态度不同的社会现实,使作品立意深远。(2分)(手法、分析、意义三个方面作答。)
(4)前者。理由是:①面店是家名店,要接待经年在外打工回来的人,让他们有了回乡的亲切与温暖。可见,面对“拾荒”的老夫妇,这家店不失温馨祥和,不会扔掉人用过的碗。 ②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她那丹田之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显然,老板是位深沉、冷静而不失善良、平易的中国传统妇人。不会扔了那只“人碗”。 ③“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可见是面店特意为那些养宠物的有钱人准备的特别的碗,挣钱的主要是面,扔掉宠物碗是情理之中的事。
后者。理由是:①面店的顾客主要是富人,“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不是常用的陶瓷碗”说明老板早有准备,特意备好的碗,不会扔掉。②贵妇在喂狗吃面条时,“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说明常有富人带宠物上面店。面店备有宠物专用碗。出于经济考虑,没有必要把犬吃过面的碗扔掉。③为什么要扔掉老夫妻用过的碗呢?从老板的角度说,嫌他们脏,影响名店名气。小说正是要通过扔掉人用的碗来表现“穷人不如富狗”的深刻主题。
12. (1)选D项3分,选E项2分。(选B项1分,选A、C项不得分。A项还有鲁迅。C项30年后,莫言认识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不足。)
(2)【答案】①率性自然、自由自在、可笑可爱:一壮老爷们儿在前额头上别个彩色发卡;造型保持冬天大棉裤小棉袄,夏天布衬衫旧军裤。②生活俭朴:见记者穿破皮鞋,抽的烟、戴的表、穿的衣服都不讲究。③善于自警:嘴皮子利索、演说有“全球化”境界,但以笔名 “莫言”来警示自己少说话,狡猾地在媒体面前制造了一个不爱说话的“谎言”。(共3点。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
(3)【答案】①含义:用“穿旗袍骑自行车”的比喻手法,(1分)写出了莫言小说的现代性内容与古典小说章回体式的小说各章标题的巨大反差,使得语言更形象生动。(2分)
作用: ②此句承上启下,(1分)用“尽管”一词承接了上文某些人评价“故弄玄虚”,过渡到下文莫言对自己创作手法的解释,表达了莫言创作理念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重视与坚持。(2分)
(4)【答案】示例:①创作应从作家熟悉的生活写起。莫言写作时,笔下流淌的是他的故乡——高密东北乡。他写故乡屋边的街、村口的树、流淌的河,身边熟悉的一切。 ②批判地继承外国文学传统。创作曾受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后也发现了马尔克斯创作的不足之处。 ③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他的作品《生死疲劳》把古典小说章回体形式做成小说各章标题。④我们平时的作文写作也应该立足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素材可以优先选择自己的高中、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朋友,有真实感受更能写出真情。
(共4点,每点2分。其中前3点概括准确给1分,结合文章分析给1分。第4点能够结合自己写作实践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3.B.(A.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此处属于望文生义。B.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用在句中恰当。C.舍本逐末:指放弃根本的而追求枝节的,比喻做事不从根本的、主要的问题下手,而只在细枝末节上用力气。本句应使用“本末倒置”。属于形近混淆。D.不通文墨: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属于对象误用。)
14.D(A项表意不明,该规则应该对学生“考试行为”做出详细的规定,而不能是对“考试作弊行为”。B项偷换主语,可改为“却被黄渤演绎得别具革命浪漫主义气息”。C项主语残缺,将“涉及肯德基等知名餐饮企业的‘速生鸡’事件被媒体曝光后”中的“后”删掉。)
15.D(第⑥句“埋入地下”与第④句“墓上”相承接,“火焰”与第③句“燃烧”相接,②与⑤句“有的时候”相接,第⑤句中“昭示的一个真理”引出后面结论,第①句“这个人…留下…痕迹”与语段最后的句子相连。)
16.示例:全国丑陋雕塑评选活动启动。(“全国”1分,“丑陋雕塑评选活动”2分,“启动”1分,表述准确1分)
17.(1)高考加分成为少数人投机取巧的筹码,拼爹的较量。(2分)
(2)答案示例:高考加分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利益,需要还高考以公正公平。(可以从“高考加分”“高考公平性”“个人能力”等不同角度作答,有观点,有阐释,言之成理即可)(4分)
作文参考立意:
这两段文字通过沤麻和制土豆粉说明发酵、淘洗、提纯的重要作用,学生需要从中感悟人生,思考生活。首先,可以想到自身的成长。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否定旧我、塑造新我的过程,其中必然会经一番折磨,历一番淘洗。其次,可以想到做事。想要成功有时并不容易,需要我们潜下心来,摸爬滚打,“豪华落尽见真淳”,从而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还可以从心灵境界的提升的角度进行写作。现实世界有太多纷扰太多诱惑,使我们的心灵迷失了方向,我们要经常“拂拭”,才能清除那些污垢,从而走向平和和幸福。
参考立意如下:
(1)人的成长必要经历锤炼和考验。“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2)成功需要发酵、淘洗和提纯。
(3)反复淘洗,澄澈心灵。
(4)发酵提纯,打造美丽人生。
【文言文参考译文】
谢庄字希逸,是陈郡阳夏人,是太常谢弘微的儿子。谢庄七岁时,就能写文章,通晓《论语》。到长大以后,气质美好,容颜仪表也很美,太祖见到他感到他非同寻常,对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说:“蓝田能生出美玉,这哪里只是句空话啊!”谢庄最初做始兴王刘濬后军法曹行参军,又转随王刘诞任后军谘议,并兼任记室。谢庄还分析左氏《经》《传》,根据国别分立篇章。又制作方丈木板,画出各地山川地貌,各有条理脉络,分离开来就是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州郡,并在一起就是全天下的地图。元嘉二十七年,索虏侵犯彭城,派他们的尚书李孝伯做使臣,与镇军长史张畅对话,李孝伯就曾问起谢庄和王微的情况,他的名声竟这样流布远方。元嘉二十九年,谢庄被拜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南平王刘铄进献赤鹦鹉,皇上向全体朝臣下诏,要他们为鹦鹉作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采在当代首屈一指,他的赋写成后,送去给谢庄看,谢庄的赋也已经写成,袁淑读了谢庄的赋感叹地说:“江东没有我,你将是一枝独秀。如果没有你,我也是一代人杰。”他于是把自己的赋收藏再也不拿出来了。
皇上刚刚登上帝位,想要弘扬风化,于是颁发诏书提倡节俭。谢庄担心这一诏令不能实施,又进言说:“诏令说‘贵戚追逐财利,建立店肆贩卖货物的现象,都应当禁止’。这样做实在符合百姓的要求。其中假如有违犯规定的,就应当按照法令予以制裁;假如不顾法令,施恩宽宥,那就使诏令有所改变。这种处置还希望皇上深思,不要因为英明的诏令已经颁布,而条文规定和执行的实际情况相背离。我愚陋地认为,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其不应该和百姓争夺财利,不清楚在诏令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古代循吏要家人拔除园葵、停止织布的义举,实在应当大大发扬。”
大明五年,谢庄又任侍中,兼任前军将军。那时候,有一次世祖出外巡行,夜晚回到京城,命令打开城门。谢庄留守京城,认为进出宫门的凭证或许是假的,坚持不遵从口头的命令,一定要有皇上的亲笔诏令才开城门。皇上后来在酒宴上随口讲起这件事时说:“你想仿效后汉的郅君章吗?”谢庄回答说:“我听说蒐猎巡狩有节制,郊天祀神有时令,不能耽溺于田猎玩乐,在前代圣王的训诫中有明确的记载。陛下现在冒着风寒,清晨外出,夜晚方归,恐怕或许有不逞之徒,有意矫诏欺诈,我因此恭敬地等待皇上的手令,才敢打开城门。”
当时北中郎将新安王刘子鸾很受皇上宠爱,皇上想让他招徕有才德声望的士人,于是就让刘子鸾委任谢庄为长史,新安王不久进号为抚军,谢庄仍被授官做长史、临淮太守。未到任,又被任命为吴郡太守。谢庄多病,不愿意离开京城,因此又被授任原来的官职。泰始二年,谢庄去世,死时四十六岁。被追赠为右光禄大夫,常侍之职不变,赠谥号为宪子。谢庄所写的著述共四百余篇,在世间流传。

上一页  [1] [2]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