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选项A把意识看成“人脑中的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某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主映反映性特征。备选项B把人脑看成意识的“源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 脑则是意识的思维器官,它不能凭空产生意识。备选项C否认了意识和物质之间反映和被反 映的本质区别。因此,A、B、C都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划清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庸俗唯物论的原则界限。
【命题趋势】此题属哲学上的名言名句,这种题型曾多次出现。题中马克思那段话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则是需要准确、深刻加以理解和把握的。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原则界限。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 主张世界统一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此题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原文无“之外”两字。列宁指出“世界上除 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列宁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37页)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讲过这一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个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以物质为基础,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形式或机能、属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简言之,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统一问题上的根本观点,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因此,正确选项是B。
列宁上述论断并没有否认人的意识的存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复杂的物质形态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形式;人脑是意识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意识运动伴随着人脑内部的物质运动,因此,意识也是“物质运动形式之一”(恩格斯语)。所以,备选项A是错误的。
列宁的上述论断也没有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恩格斯语)。把意识理解为“特殊”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它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反映性特征。因此,备选项C、D也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列宁的上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命题。
【命题趋势】列宁上述论断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对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意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要从理论上准确理解和把握,从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2000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 主动性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此题出自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者,但他的哲学中有合理的思想,他是可知论者,并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列宁在读他的《逻辑学》时对他重视实践作用的思想进行唯物主义改造,提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 并接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228页,229页)。列宁在这里讲的“创造客观世界”与“改变世界”为同一含义。列宁这一论断是阐明和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能动地认识世界,即反映世界,形成思想、观点、理论、决策,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创造”不是无中生有的臆造,“改造”也不是任意的改造,而是以正确反映世界为前提,通过实践,创造出世界上本来没有的事物。
备选项A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观点。因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归根到底,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决定性,而不是相反。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备选项B是片面的,因为预见性只是人的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备选项D也不准确,因为主动性只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体现。C是唯一正确答案,是对列宁这一论断的完整、准确的概括。
【相关知识衔接】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的根本区别;意识能动性与其具体表现的区别。
【命题趋势】列宁这一命题再考的可能性较小,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把握这一原理时,要同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在理论上划清界限,同时要注意把意识的能动性这一概括性的提法同它的具体体现区分开来。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2000年文、理科单选题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