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命题预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Ⅰ: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宗教创世说”的世界观
C.“我心便是宇宙,我心便是世界”
D.“存在即被感知”
2.“整体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这说明
A.系统的功能C.系统的整体性3.真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过程。真理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客观性 B.主观性4.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主要矛盾决定的C.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5.在商场中,一个MP3的标价是300元,这个时候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实在在的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6.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100万元,其中购买劳动力部分为40万元,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50万元,生产出商品的价值150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
A.150%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阶级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D.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8.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做到
A.公有制经济在各地区、各产业部门都起主导作用
B.国有企业在全国所有企业中占大多数
C.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D.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9.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是在
A.党的五大10.毛泽东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这一重要思想是在
A.土地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11.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
A.革命性 B.动摇性 C.软弱性 D.两面性
1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
A.坚持党的先进性C.坚持党的阶级性13.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但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仍然是
A.劳动和技术1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
A.发展经济C.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要求15.世界经济论坛于2005年1月26日至30日在瑞士东部滑雪胜地达沃斯召开,2005年年会的主题是
A.“世界经济共同发展”C.“促进协调发展”16. 2005年8月29日开始,袭击了美国南部地区并给这一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飓风名称为
A. “卡特里娜”B. “丽塔”C.“奥菲莉娅”D.“伊沙贝尔”
二、选择题Ⅱ: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7.“拔苗助长”的成语包含的哲学寓意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客观规律是无法认识的
C.必须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
D.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时能起决定作用
18.下列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有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坐井观天19.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人类社会发展也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
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C.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的眼光来研究人类社会
D.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没有什么区别
2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
A.商品的价值量由私人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C.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D.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
22.资本周转速度与
A.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B.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反比
C.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例成反比
D.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占的比例成正比
23.下列属于资本主义农场的劳动资料的是
A.仓库24.建国前三年,我国建立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主要有
A.国营经济C.个体经济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即有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分,而这种国营经济成分的主要来源是
A.没收的私人资本企业 B.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
C.收回的外国资本企业26.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之间的辩证关系是
A.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归宿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归宿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27.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里面的“全面发展”是指
A.人的全面发展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28.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
A.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关系
B.各民主党派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关系
D.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的关系
29.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在科学技术发展上要坚持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国际竞争力。
A.自主创新30.2005年4月20日至4月2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文莱等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印尼举行的2005年亚非峰会。期间,胡锦涛全面阐述了中国愿携手亚非国家共同发展的明确立场,即
A.政治上相互尊重、相互支持C.文化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31.2005年5月5日,开始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并且为欧洲各地纪念战胜纳粹德国的一系列活动拉开了帷幕的国家是
A.比利时32.2005年6月7日,中国发表第一份有关联合国改革的立场文件,呼吁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发挥更大作用。文件对某些国家提出的增加6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决议草案发表具体评论。这些国家是
A.德国33.2005年7月4日,由欧洲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EU-IFRI)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CIIS)联合举办的“庆祝中欧建交30周年研讨会”在布鲁塞尔举行,此次研讨会主题为:欧盟和中国,寻求多边主义世界。中国驻欧盟使团大使关呈远大使致开幕词,并发表了题为“发展创机遇,合作促共赢”的主题演讲。关大使对如何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出了如下建议
A.进一步加强中欧之间的战略对话,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反恐、不扩散、环境和南北关系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扩大共识,加强协调,深化合作。
B.扩大人员往来。双方的智库、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进行广泛交流,对中欧关系做出客观评估,为发展中欧合作献计献策,尤为重要。
C.进一步发掘潜力,把中欧在经贸、科技等各领域的合作推向新的水平。建立、健全中欧合作协调机制,尽量把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影响中欧关系大局。
D.妥善解决双方重大关切的包括历史遗留的问题。欧盟应当尽早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以推动中欧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
材料2
材料3
材料4
“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支配的社会形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的社会关系即支配物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1)(2)(3)35.为什么说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3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资产阶级复杂关系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必须与其联合;有的认为资产阶级是革命的敌人,要对其进行斗争。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党员、党的干部、党的组织,……他们……同资产阶级建立过民族统一战线,又由于这种统一战线的破裂,同大资产阶级及其同盟者进行过严重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的。”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实际,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资产阶级关系上所犯的错误以及应该坚持的原则。
37.下面是一组关于“三农”问题的材料
材料1
材料2
我国农村经济近年发展情况
年度〖〗请回答:
(1)(2)(3)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材料1
在内政方面,为运用以往经济增长的成果,谋求国土的划时代的利益,解决公害、住宅、土地问题等,要断然推行基于长期展望的对策,实现国民的福利;在外交方面,要加紧实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邦交正常化,要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中强有力地推进和平外交。
——摘自田中首相在首次内阁会议上的讲话
美国顾不上日本了。日本也要提高自主性,这是必要的。
——摘自日本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
——摘自1983年7月30日中曾根首相在群马县的讲话
必须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来形成世界新秩序。
——摘自日本首相海部俊树1993年1月给美国总统布什的信
由于美国独立支撑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时代已经结束,美、日、欧洲协调的体制就成为掌握今后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关键,建立秩序的责任,也就是必须由美、日、欧三极共同承担。为此,日本应尽快将战后以来中小国家式的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进去的大国外交,为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日本外务省次官宫栗山尚一《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进展》
根据材料1和材料2,说明8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战略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选做题Ⅱ
材料1
中华民国自1912年建立以来,一直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又在1991年的修宪后,两岸关系定位在特殊的国与国关系,所以并没有再宣布台湾独立的必要。
——摘自德国之声总魏里希等人采访李登辉答问全文
材料2
邓小平于1982年1月接见海外朋友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作为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的构想。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标志着近代西方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宣告结束,标志着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材料3
2000年1月1日,江泽民在全国政府新年茶话会上强调说:“我们再次呼吁,在条件成熟时,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与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台湾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利益都将得到充分的考虑。我们充分重视台湾与港澳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的内容可以比港澳更为宽松。”
材料4
2000年2月2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严正指出:“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请回答:
(1)(2)(3)
1.B
A.C.D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上帝”等一些超自然的东西。所以,“宗教创世说”的世界观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C
C。
3.A
A。
4.C
5.C
6.A
150-50-40=60万元,然后计算剩余价值率为60/40=150%。
7.B
B。
8.D
C中,应该把"国有资产"改为"公有资产"。因此,D项正确。
9.C
10.D
1926年9月毛泽东在《国民革命和农民问题》中指出的。
11.D
12.A
2002年5月31号,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第一次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里考查的就是记忆能力,记住"关键"、"核心"、"本质"所对应的内容便能选出正确答案了。
13.D
D是正确的。
14.AC
15.B
1月26日至30日在瑞士东部滑雪胜地达沃斯召开,2005年年会的主题是"负起抉择重任"。会议着重讨论中国、欧洲、气候变化、全球化中的公平性、全球经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世界贸易等议题。
B是正确的。
16.A
A。
17.AC
B是不正确的。选项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只有A.C是正确的。
18.AD
A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肯定了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都符合唯物辩证法。
19.AC
A属于只有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是唯物主义认识论,B是主观唯心主义,C是说明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D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A和C是正确的。
20.ABC
D表述不正确,其余三个选项全是正确的,都能体现"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1.CD
22.ACD
ACD是正确的。
23.ABCD
24.ABCD
25.BCD
A项中,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民族资本企业不采取没收的办法。所以,应选BCD。
26.ABD
ABD是正确的。
27.BCD
BCD都是全面发展的内容,而A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28.AB
29.ABCD
30.ABCD
2005年4月20日至2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文莱等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印尼举行的2005年亚非峰会。胡锦涛全面阐述了中国愿携手亚非国家共同发展的明确立场,即政治上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经济上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文化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安全上平等互信、对话协作。胡锦涛还签署了本次峰会通过的《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
31.BC
32.ABCD
33.ABCD
34.[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1)材料1是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对人的制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宿命论。
2)材料2是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会导致唯心论。
3)唯物史观自由观的观点:一是,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二是,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统一的;三是,人的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
35.[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1)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由于年老、疾病、伤残、失业、贫困、低收入等多种原因出现生存困难时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对于我国来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所以,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2)从十五大以来,我国就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促进经济发展,深化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3)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是城市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还不够宽;二是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困难;三是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四是近年来失业人数增加太多;五是农村和小城镇社会保障刚开始探索,大部分地区仍是空白。(4)因此,如何克服困难,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三是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是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五是探索建立农村和小城镇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六是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标准和水平。另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商业性保险作用,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
36.[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左"的错误,即认为对资产阶级要进行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时应该坚持的正确做法是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所谓联合,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同民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另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破裂时,要注意团结、争取民族资产阶级;所谓斗争,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指在分裂时,同大资产阶级展开武装斗争。
37.[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三农"问题。
1)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农业转变的阶段;由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农工商综合发展转变的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多比重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的阶段;农民生活由温饱向比较富裕转变的阶段;文化教育由比较落后向比较发达转变的阶段;地区发展由不平衡向逐步缩小差距转变的阶段。
2)材料2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粮食产量年年增加,但农民收入在经历了近20年的较快增长后,近年来出现了粮食增产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
3)要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就要做到:①关键要靠科技;②面向市场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社会化大生产;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的素质和效益。
38.选做题Ⅰ
80年代以来,日本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1)8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大国。(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势力削弱,两极格局走向解体,为日本的自主外交提供了前提和条件。(3)世界多极化发展,特别是亚太地区成为最富朝气的地区,日本处于亚洲头号经济强国地位,因此强烈希望在政治上也发挥同样的作用。
1)材料1的实质是"两国论",就是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2)材料2.3.4里面蕴含着矛盾特殊性的辩证法道理。①事物的矛盾都各有特点,因此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台湾与港澳地区在历史情况、现实问题等方面都不同,因此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③矛盾双方特点不同。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而台湾则属中国的内政问题。因此,“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的内容可以比港澳更为宽松。”④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是,和平方式并非解决台湾问题的惟一手段,如果和平方式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就只能采取断然措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