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答案

3773考试网2017考研真题答案正文

2006考研时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分析题及答案

来源:网络整理 2005-11-3 10:50:47

一、重点分析题

1.“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逐步发展以后,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

    请联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分析上述观点。

2.阅读下列与平均利润率相关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假定某国有且只有三个生产部门,2003年各部门平均的资本构成、剩余价值生产和盈利状况见下表:

生产部门

资本构成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70c +30v

300%

90

80c +20v

100%

20

90c +10v

100%

10

全社会

240c +60v

200%

120

材料 2

    该国甲部门中 M企业的资本构成状况为 7c + 2v,利润率为50%;而同一部门中的N企业,资本构成状况为 7c + 4v,利润率仅为30%。

请回答:

    ( 1 )计算该国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每一部门榨取的剩余价值和最终获取利润的差额。

    ( 2 )如何解释各部门之间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差别。

    ( 3 )如何解释甲部门中 M 、 N 两个企业的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差别。

    ( 4 )联系价值规律的作用说明平均利润率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3 .阅读下列有关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和价格相互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50 页

材料 2

    在买卖商品房的过程中,那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较好的商品房往往价格比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商品房能让购房者节省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看到更美的风景。因此,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

材料 3

    甲乙二人逛商场,看到两件颜色各异(分别为蓝色和绿色)、款式和质地相同的衣服。甲认为:蓝色的好,因为蓝色的贵!乙认为:绿色的好,因为绿色买的人多! 


请回答:

    ( 1 )依据材料 1 ,说明材料 2 的错误所在。

    ( 2 )材料 2 中,如果商品房价格差异不能用使用价值的高低来解释,那么你认为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

    ( 3 )说明材料 3 中甲乙二人观点错误的实质。

4 . 阅读下列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马克思说:“ 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7页)。

材料 2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第183页)、“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6页)。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某些狡黠和善于钻营的人,他们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就整个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

材料 3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第174页),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7页)。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 1)联系材料2理解材料1所说的“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 2)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3)说明材料1和材料3之间的联系。

5 .阅读下列有关地租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土地种类

投资总额

平均利润率

产量

优等地

500

20%

100

劣等地

500

50


材料 2

    假定一国工业和农业的投资和收益情况如下:

生产部门

资本及其构成

剩余价值率

产量

工业

600c + 400v

100%

100

农业

400c + 600v

50


材料 3

    一种是土地经营(资本主义的)的垄断,这种垄断是由于土地的有限而产生的,因此是任何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这种垄断的结果使粮食价格取决于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对优等地的投资,或者说,生产较高的投资所带来的额外剩余利润,则构成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的形成和土地私有权毫无关系,土地私有权只是使土地占有者有可能从农场主中取得这种收入。

    ——摘自《列宁全集》第 5 卷第 103 页

材料 4

    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如果对地租有正确的理解,自然首先会认识到,地租不是来自土地,而是来自农产品,也就是来自劳动。……来自投入土地的劳动,而不是来自土地本身。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第 26 卷

材料 5

    十分简单:一定的人们对土地、矿山、水域等的私有权,使他们能够攫取、拦截和扣留在这个特殊生产领域即这个特殊投资领域的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超过利润(平均利润,由一般利润率决定的利润)的余额,并且阻碍这个余额进行形成一般利润率的总过程。……如果由于土地私有权对在未耕地上进行不付地租的投资造成限制,以致谷物不仅高于它的生产价格出售,而且还要高于它的价值出售,那么,地租就会产生垄断价格。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 1 )计算材料 1 中优等地所能产生的级差地租。

    ( 2 )计算材料 2 中农业部门所能提供的绝对地租量。

    ( 3 )如何理解材料 3 中列宁所说的“这种垄断”使农产品价格“取决于劣等地的生产条件”?

    ( 4 )结合材料 3 、 4 、 5 说明地租的形成条件、形成原因和来源。

6 .阅读下列有关宏观调控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

    去年 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结束连续14个月之久的下滑局面首次由负转正。直到2003年第三季度以前,价格总水平都是在1%以下的低位运行;但九、十月份以后,粮食及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由此带动食品类商品价格较大幅上涨,价格总水平一路上扬。今年头3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分别达到3.2%、2.1%和3%。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剔除鲜菜、鲜果和能源等价格变动因素影响后,一季度价格总水平同比实际上涨3%,这个数值反映价格上涨的压力正在增加。

    ——摘自《连续上扬 15 月 全年物价还要涨 呈现冰火两重天?》新华网 2004 年 4 月

材料 2

    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在去年投资增长接近翻番的基础上,今年前两个月钢铁行业的投资增速仍达到惊人的 172.6%。企业对市场预期普遍较高,一季度钢铁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70.4,比上季度又提高了14.7点。业内人士预计,在利益驱动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这种势头短期内难以扭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在建的钢铁项目全部建成后,到2005年底全国至少将形成3.3亿吨钢的生产能力,而钢需求量预计2010年才能达到3.3亿吨,钢铁工业投资已超前5年。相当一部分小企业的生产,靠的还是 100立方米 的小高炉,落后的叠轧薄板生产线仍在满负荷生产。

    电解铝、水泥行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目前,电解铝在建能力有 310万吨,2005年产能预计达到1000万吨以上,超过市场预计需求近一倍。原料氧化铝的价格从2002年底开始,已经上涨了近八成;水泥行业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786亿元,同比增长了133%。

    ——摘自《关注首季经济形势:三大行业投资过热愈演愈烈》,新浪网 2004 年 4 月 11 日

材料 3

    为了抑制过热,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2003年12月23日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 2003]]103号文件,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 2月4日 ,国务院召开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对钢铁、电解铝、水泥投资建设项目进行认真清理。通知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了钢铁产业的准入门槛;停止批准新建钢铁厂;严格信贷、土地、税制管理等措施,以促进钢铁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摘自《中国整肃钢铁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展开较量》,《中国新闻周刊》 2004 年 2 月 5 日

材料 4

    昨天银监会表示,银监会已组成五大检查组,分赴广东、浙江、河南等七省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钢铁、房地产、汽车、水泥、电解铝等过热行业贷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这是银监会今年第二次表态对过热行业加大检查力度。如果再联系到央行短期内频频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这味猛药来调控经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形势已经凸显。

    同时,央行近日公布的两个存款准备金政策同日执行,意义也相当深远。央行 3月24日 宣布,自 2004年4月25日起 ,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 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其他金融机构仍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继而 4月11日 央行宣布,从 2004年4月25日起 ,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将执行 8%的存款准备金率,国有独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等金融机构将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而这次上调与去年9月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间隔不到一年。

    ——摘自《银监会央行猛药防通胀 五大组重点检查过热行业》,《北京青年报》 2004 年 4 月 14 日

材料 5

    地方政府主导经济的格局当然需要改变,但民间的、市场的力量还需尽快放活。毋庸讳言,时下不少投资项目的背后都有深刻的政府背景。那些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盲目攀比上项目、铺摊子的“政府工程”,那些随意提供优惠政策、廉价土地、隐形担保以转嫁负担、转移成本的“政府行政干预工程”,自应从严治理。同时,我们还得分类指导,科学运筹,放心、放手让市场配置资源的能量充分释放,保护、引导方方面面加快发展的积极创造,鼓励、支持那些市场需求拉动中的、符 合产业政策的、符合竞争规律的社会投资奋发作为。

    ——摘自《坚定不移地实施宏观调控 发展还是硬道理!》新华网 2004 年 6 月 23 日

请回答:

    ( 1 )结合材料 1 、 2 说明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 2 )联系材料 5 ,说明材料 3 中采取的措施的必要性。

    ( 3 )说明材料 4 中提高存款准备金这一措施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 4 )比较材料 3 、 4 、 5 ,说明应当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

二、分析题答案

1.【答案要点】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在于: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双重的,既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又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深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和较快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保证垄断资本家集团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过程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二,国家对经济有意识的干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第三,国家通过大量拨款和组织开发高新技术,兴建新兴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高级化;第四,国家协调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垄断资本内部个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矛盾,使他们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服从资产阶级整体的长远利益;第五,通过社会福利和收入政策直接干预劳资关系,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

    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根本性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深化,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这表现在:第一,国家干预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第二,国家调节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之间比例关系的破坏和经济结构的失衡;第三,国家干预经济不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问题,不能消除大量贫困问题,不可能消除垄断资本与广大劳动群众之间的阶级对立;第四,由于国家干预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因而也就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3)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可以看出,国家垄断不是取代私人垄断,而仅仅是私人垄断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垄断的实质,而是对私人整体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和巩固。

2.【答案要点】

    (1)依据题意:

    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全社会预付资本总额=120/300=40%

    甲、乙、丙三部门最终获取利润:

    甲部门利润=甲部门预付资本总额×平均利润率=100×40%=40

    乙部门利润=乙部门预付资本总额×平均利润率=100×40%=40

    丙部门利润=丙部门预付资本总额×平均利润率=100×40%=40

    甲部门最终所获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差额:40-90=-50

    乙部门最终所获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差额:40-20=20

    丙部门最终所获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差额:40-10=30

    (2)第一,利润率平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趋势,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出于对高额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求,资本总会朝那些利润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这一部门聚集的资本越多,生产能力越强,产量越大,从而影响供求关系并导致该部门生产的产品价格下降,此时这一部门利润就会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这一部门的利润水平低于其他部门,这时这一部门的资本又会主动迁出,寻求利润率水平较高的其他部门。如此循环,不断反复,最终必然导致全社会各部门的利润呈现平均化的趋势。

    第二,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在市场上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资本家只能依据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要求获得平均利润。

    第三,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的部门,攫取的剩余价值相对较少,产品的生产价格大于价值,从而利润大于其自身所攫取的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的部门,攫取的剩余价值率相对较多,产品的生产价格小于价值,利润小于其自身所攫取的剩余价值。

    (3)平均利润的形成并不否认超额利润的存在。在同一部门内,那些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较高,工人劳动更为熟练,对工人剥削程度较高的企业,仍然可以获取超额利润。而那些工艺和技术水平较低、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的企业,则连平均利润也很难获取,有的甚至还会亏损。

    (4)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同时就是部门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的过程,也是社会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过程是在价值规律指引下自发完成的,这对我们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市场对价格的决定作用,使商品价格变化不但反映价值变化,而且反映供求关系的影响,这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核心所在;其次,必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提高其适应价格变化、市场竞争的能力,这是价格规律发挥作用的基础;最后,必须营造合理的市场环境,健全企业进入退出机制,这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3.【答案要点】

    (1)材料1指出,商品价值大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无关,各种不同商品尽管使用价值千差万别,但其价值却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区别,这是商品进行比较并顺利进行交换的基础。材料2认为“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将商品房价格差异解释为使用价值的差异,这是显然错误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商品房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格决定也有其特殊性:首先,建筑地段地租在商品房价格决定中处于重要地位,地价是商品房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较好的地段,地租往往也较为昂贵,而较高的地租必然导致较高的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地租/利率),因此,高昂的地租是这些商品房价格较贵的最重要原因。其次,供求关系是商品房价格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由于那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较好的商品房往往更能获得人们的青睐,因此这些商品房的需求往往也更为旺盛,这是推动这些商品房价格上涨的又一重要原因。

    (3)甲乙二人所指“好”、“贵”、“买的人多”分别相当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价格、供求关系,从这个角度分析就不难看出甲乙二人错误的实质所在了:首先,甲认为“贵”的“好”,即认为价格较高的商品就应该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商品使用价值大小(“好”或者“不好”)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商品价值以及由价值所决定的价格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有客观性,主观的使用价值评价并不能代替客观的价值标准;其次,乙认为“买的人多”的就是“好”的,即需求量大的就是使用价值高的,实际上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如在本题中,绿色衣服需求量相对较大可能就是由于价格因素引起的(绿色的比蓝色的便宜),因此,认为“买的人多”的就是“好”的,这种观点也有失偏颇。

4.【答案要点】

    (1)从G-W-G'这一资本总公式的形式上看,资本流通总公式就是从货币到商品再到更多的货币的过程,即资本通过一次流通实现了价值增殖(起点的G小于终点的G')。但材料2的分析表明,流通领域本身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而只能为剩余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剩余价值只能产生于流通领域之外的生产领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2)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目的是实现使用价值的交换,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而在资本流通总公式中,交换的目的在于实现价值增殖;二是,在简单商品经济中,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自身并不会发生增殖,但在资本流通总公式中,终点的货币却大于起点的货币,货币发生了增殖;三是,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但在资本流通中,却发生了价值增殖,看起来好像与价值规律背离。

    (3)联系材料1和材料3,我们不难发现,资本流通总公式之所以与“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存在矛盾,只是因为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如果联系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会发现,资本流通总公式与价值规律之间并不矛盾,即交换过程中的等价原则并不会使剩余价值消失。而且,剩余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同样也遵循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

5.【答案要点】

    (1)依据题意,材料1中:

    级差地租=(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优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优等地产量=(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优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优等地产量={(劣等地投资+平均利润)/劣等地产量-(优等地投资+平均利润)/优等地产量}×优等地产量={(500+500×20%)/50-(500+500×20%)/100}×100=600

    (2)依据题意,材料2中:

    绝对地租=农产品价值总额-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总额=(农业投资总额+农业剩余价值)-(农业投资总额+平均利润)=(农业投资总额+剩余价值)-(农业投资总额+工农业剩余价值总额÷工农业总投资×农业总投资)=(1000+600×100%)-(1000+1000÷2000×1000)=1600-1500=100。

    (3)列宁所说的“这种垄断”就是指土地经营的垄断,列宁这段话所要表明的就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农产品的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这主要是因为:优等地和中等地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为了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劣等地也必须投入农业生产当中去。如果农产品的生产价格由中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经营劣等地的资本家就将得不到平均利润,因而必然退出农业生产。但一旦这部分资本家退出农业生产,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一直高涨到与耕种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相等时,资本家才会在劣等地上投资。农产品的生产价格决定机制使得农业生产中的超额利润有了长期存在的可能,而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常常能将这部分超额利润据为己有。

    (4)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是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垄断;绝对地租的形成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农产品按价值而不是生产价格出售(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相当甚至更高时,绝对地租来源于农产品的垄断价格),形成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

6.【答案要点】

    (1)材料1表明,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逐步上升,2003年第三季度以来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势头;材料2表明,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都出现了投资过热、增长过快的现象,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以上两则材料表明,维持价格总水平稳定、控制投资过热现象、保持供求平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2)材料3中,中央政府下发《通知》要求对过热行业进行清理,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生活进行了干预(如停止批准新建钢铁厂)。材料5所反映的情况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原因。材料5表明,当前我国呈现出一种“地方政府主导经济的格局”,“时下不少投资项目的背后都有深刻的政府背景”,许多项目都打上了“政府工程”和“政府行政干预工程”的烙印,因此,这类项目对市场信号往往不敏感,而行政手段的直接性、权威性更能保证调控的有力和有效。

    (3)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每吸收一笔存款,将拿出更大一部分用作准备金,相应地,银行可以用于贷款的资金必然减少,这样一来,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就会放慢,货币供应量就会相应减小(学过西方经济学的同学还可以如下分析: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意味着货币创造系数减小,同样的基础货币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减少)。

    (4)当前,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其中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要注重发挥各种调节手段的长处,而不能以一种手段代替甚至否定另一种手段;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