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答案

3773考试网2017考研模拟试题答案正文

2011年财政部科研所模拟试题试卷及答案

来源:fjzsksw.com 2010-9-29 10:47:40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恩格尔定律: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2、重复博弈:顾名思义,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许多次,其中的每次博弈称为“阶段博弈”。重复博弈是动态博弈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是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也可以是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它有如下特征1、阶段博弈之间没有物质上的联系,也就是说,前一阶段的博弈不改变后一阶段的结构。2、所有参与人观察到博弈过去的历史。3、参与人的总得益是所有阶段博弈得益的贴现值之和。如果博弈不是一次的,而是重复进行的,参与人过去行动的历史是可以观察到的,参与人就可以将自己的选择依赖于其他人之前的行动,因而有了更多的策略可以选择,均衡结果可能与一次博弈大不相同。
3、菲利普斯曲线:1957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100年的资料作出了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通货膨胀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这条曲线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说,在失业率低而通货膨率高时,采用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反之,在失业率高而通货膨胀率低,采用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这样,可以把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之内。
4、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也就是挤出效应,比如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量没有增加,政府债券出售使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则挤出效应大。
5、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为了深入研究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资本有机构成范畴。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两者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6、生产价格:商品的生产价格,就是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生产价格也即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简单题:
1、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哪些因素?(从该商品的生产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的角度来回答。具体答案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2、Gdp的核算方法有几种?各都是什么?(一国的GDP的测算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可以看这个国家整体生产了多少东西。也叫生产法,即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如上所述,去年生产的布料已经计入到去年的GDP里,今年生产的衣服的产值就应该减去其中所用的去年布料的价值了。也就是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第二种是收入法。也就是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GDP,即把劳动所得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其中,由于政府往往征收间接税,所以GDP还应包括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资本折旧也应计入GDP。因为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第三种是支出法。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你看一个人有没有钱会看他收入多少,也会看他平时的消费投资等。而对于一个国家,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或产品流动法。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3、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凯恩斯提出了货币需求动机的概念。他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由三种动机决定:分别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1、交易动机。人们的货币收入和支出之间有一定的时间期限。在这个期限内,货币是必不可少的交易媒介。因此,人们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由于收支时间距离一般不会有变,所以此项动机保留的货币量基本上与收入维持稳定的关系。2、预防动机。为防止意外需要,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为此项动机而保留的货币量也基本上与收入维持稳定关系。3、投机动机。人们为了在货币和盈利性资产间进行有利的选择,需保留一定的货币量。如果现在的利率低(持币成本低),可能会上升,则可多持币到时在一级市场买进较高利率的债券或在二级市场买进价格下跌的证券,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反之,则减少持币。可见,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4、简述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对社会生产的划分。一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为依托,马克思将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和第二部类(II)。第一部类试制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的总和;第二部类是指生产消费资料部门的总和。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剩余价值被分割为追加的不变资本、追加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三部分。用公式表示为:m=(delta,即增量)c+(delta)v+m/x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有两组四个:其一,I(v+m)>IIc,由此可推导出I(c+v+m)>Ic+IIc.其含义是,生产资料部类所生产的商品除了满足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外,还有剩余。
其二,II(c+m-m/x)>I(v+m/x),由此可推导出II(c+v+m)>I(v+m/x)+II(v+m/x),其含义是消费资料部类所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对它的需要外,还有剩余。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包含了三个步骤:其一,I(c+(delta)c)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即生产资料部类所需要的不变资本、追加得不变资本,在该部类内部实现;其二,II(v+(delta)v+m/x)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即消费资料部类所需要的可变资本、追加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在该部类内部实现;其三,I(v+(delta)v+m/x)与II(c+(delta)c)在两大部类之间进行交换。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是I(v+(delta)v+m/x)=II(c+(delta)c),即生产资料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刚好等于消费资料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它可以推导出两个派生公式:其一,I(c+v+m)=I(c+(delta)c)+II(c+(delta)c),即生产资料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刚好等于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其二,II(c+v+m)=I(v+(delta)v+m/x)+II(v+(delta)v+m/x)即消费资料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刚好等于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三、论述题
 

1、请论述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做到有效配合进而来解决当下的经济危机问题。(首先简要回答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从gdp,失业率,物价等角度回答;之后回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关的概念以及书本上讲得二者如何配合;再讲我国当前实施得是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什么样的货币政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请论述“囚徒困境”的经济学意义。
回答此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以及以下资料【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
 囚徒困境的主旨为,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实际上,执法机构不可能设立如此情境来诱使所有囚徒招供,因为囚徒们必须考虑刑期以外之因素(出卖同伙会受到报复等),而无法完全以执法者所设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
经典的囚徒困境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合作)甲认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二人同服刑半年甲即时获释;乙服刑10年
  乙认罪(背叛)甲服刑10年;乙即时获释二人同服刑2年
  解说
  如同博弈论的其他例证,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2年。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半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2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证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
现实的例子
  上述例子可能显得不甚自然,但现实中,无论是人类社会或大自然都可以找到类似囚徒困境的例子,将结果划成同样的支付矩阵。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动物行动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都可以用囚徒困境分析,模拟生物面对无止境的囚徒困境博弈。囚徒困境可以广为使用,说明这种博弈的重要性。以下为各界例子:
  政治学例子:军备竞赛
  在政治学中,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两国都可以声称有两种选择:增加军备(背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两国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协议,因此两国最终会倾向增加军备。似乎自相矛盾的是,虽然增加军备会是两国的“理性”行为,但结果却显得“非理性”(例如会对经济造成都有损坏等)。这可视作遏制理论的推论,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遏制对方的进攻,以达到和平。
  经济学例子:关税战
  两个国家,在关税上可以有以两个选择:
  提高关税,以保护自己的商品。(背叛)
  与对方达成关税协定,降低关税以利各自商品流通。(合作)
  当一国因某些因素不遵守关税协定,独自提高关税(背叛),另一国也会作出同样反应(亦背叛),这就引发了关税战,两国的商品失去了对方的市场,对本身经济也造成损害(共同背叛的结果)。然后二国又重新达成关税协定。(重复博弈的结果是将发现共同合作利益最大。)
  商业例子:广告战
  商业活动中亦会出现各种囚徒困境例子。以广告竞争为例。
  两个公司互相竞争,二公司的广告互相影响,即一公司的广告较被顾客接受则会夺取对方的部分收入。但若二者同时期发出质量类似的广告,收入增加很少但成本增加。但若不提高广告质量,生意又会被对方夺走。
  此二公司可以有二选择:
  互相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开支。(合作)
  增加广告开支,设法提升广告的质量,压倒对方。(背叛)
  若二公司不信任对方,无法合作,背叛成为支配性策略时,二公司将陷入广告战,而广告成本的增加损害了二公司的收益,这就是陷入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要二互相竞争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是较为困难的,多数都会陷入囚徒困境中。
  自行车赛例子
  自行车赛事的比赛策略也是一种博弈,而其结果可用囚徒困境的研究成果解释。例如每年都举办的环法自由车赛中有以下情况:选手们在到终点前的路程常以大队伍(英文:Peloton)方式前进,他们采取这策略是为了令自己不至于太落后,又出力适中。而最前方的选手在迎风时是最费力的,所以选择在前方是最差的策略。通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大家起先都不愿意向前(共同背叛),这使得全体速度很慢,而后通常会有二或多位选手骑到前面,然后一段时间内互相交换最前方位置,以分担风的阻力(共同合作),使得全体的速度有所提升,而这时如果前方的其中一人试图一直保持前方位置(背叛),其他选手以及大队伍就会赶上(共同背叛)。而通常的情况是,在最前面次数最多的选手(合作)通常会到最后被落后的选手赶上(背叛),因为后面的选手骑在前面选手的冲流之中,比较不费力。】
 

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