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题依据
教育部2002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2003年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调整意见,以及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的必修内容.
二、命题原则
1.体现数学课程的新理念,坚持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所设立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有利于综合评价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合格水平.
2.命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体现水平考试的性质.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侧重考查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三基”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认识水平的评价.
3.试题的考查内容、素材选取、试卷形式对每个学生而言要体现公平性,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尊重不同的解答方式和表现形式.
4.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性.试题背景应来自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
5.试卷的有效性.关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与过程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特征的考查.
6.试卷要有效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试题设计必须与其评价的目标相一致,试题的求解思考过程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活动方式,如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
三、适用范围
全日制普通高中三年级学生(含同等学力的学生和社会考生)数学学科会考。
四、考试范围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所规定的必修内容.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
高中毕业会考数学科考试的主要考查方面包括: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
㈠ 考试要求
1. 知识要求
知识要求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必修内容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因此,对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必然要与数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通过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查时,要从学科整体意义上考虑,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学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对知识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且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的层次要求.
⑴了解:对知识的含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这一知识是什么,能够(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⑵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理性认识,不仅能够说出概念和规律是什么,而且能够知道它是怎样得出来的,它与其他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有什么用途.
⑶掌握:对所列知识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技能,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它来解决有关问题.
⑷灵活运用: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较为综合的问题,并达到灵活的程度.
2. 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⑴思维能力: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推理;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⑵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运算、变形和处理数据;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够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⑶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画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图形;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形.
⑷实践能力: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提炼、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
⑸创新意识: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 个性品质要求
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㈡ 考试内容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 考试内容与范围
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
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意义.
第二章 函数
◆ 考试内容与范围
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
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
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
函数的简单应用
◆ 考试要求
1.了解映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了解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的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章 数列
◆ 考试内容与范围
数列、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 考试要求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 三角函数
◆ 考试内容与范围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
◆ 考试要求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5.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理解A、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
第五章 平面向量
◆ 考试内容与范围
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 考试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8.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 不等式
◆ 考试内容与范围
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 考试要求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掌握证明不等式的几种常用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等;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少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一定理;能够用上述性质、定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的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及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3.理解不等式
第七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 考试内容与范围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两条直线的交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圆的参数方程.
◆ 考试要求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第八章 圆锥曲线方程
◆ 考试内容与范围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焦点、焦距、顶点、长轴、短轴、离心率、准线.椭圆的参数方程.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焦点、焦距、顶点、实轴、虚轴、渐近线、离心率、准线.等轴双曲线.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焦点、准线、顶点、离心率.
◆ 考试要求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5.结合教学内容,运用运动、变化观点及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相关知识进行计算、证明以及求轨迹.
第九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A. ◆ 考试内容与范围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平行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点和平面的距离.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注:本章的会考内容和会考要求,有A、B两种方案,考生可任选其中一种方案学习和答卷。
◆ 考试要求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条直线所成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利用给出的公垂线计算距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的距离等概念;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掌握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
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5.进一步熟悉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6.了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凸多面体的概念.
7.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8.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9.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10.能利用空间图形的各种位置关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B. ◆ 考试内容与范围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平行直线.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直线的方向向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平面的法向量.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多面体.棱柱.棱锥.正多面体.球.
◆ 考试要求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3.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4.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掌握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6.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7.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及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利用给出的公垂线计算距离);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8.了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凸多面体的概念.
9.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棱柱的直观图.
10.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11.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
12.通过空间图形的各种位置关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 排列、组合和概率
◆ 考试内容与范围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排列.排列数公式.组合.组合数公式.组合数的两个性质.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
◆ 考试要求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组合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4.了解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5.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6.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7.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8.会计算事件在
六、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全卷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七、试卷难度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档题和稍难题.其中难度值为0.7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值为0.5—0.7之间的试题为中档题,难度值为0.3—0.5之间的试题为稍难题.不出现难度值为0.3以下的试题.三种不同难度的试题分值比为8:1:1.试卷的总体难度控制在0.8左右.
八、试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