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 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的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 D.冶炼生铁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纺纱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烧制瓷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冶炼生铁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化学家拉瓦锡将“精确定量”的概念引入化学实验,他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其中一项实验就是加热氧化汞粉末得到了汞和氧气(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说明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该实验所得氧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
C.该实验可说明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发生变化的
D.该实验可说明元素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发生改变的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由反应示意图,可知:此反应是加热红色氧化汞粉末得到汞和氧气;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改变;氧化汞分子与氧气分子里的原子个数相同.
【解答】解:
A、该实验不能说明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故A不正确;
B、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该实验所得氧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故B正确;
C、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改变,故不正确;
D、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模型能直观地表示了变化的微观过程,使抽象内容直观化:利用图中模型表示的原子种类,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的种类、个数反应前后相同),查清各项中的物质微粒,从而得 正确答案.
5.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
液体喷出
B.
污染试剂
C.
酒精溅出
D. [来源:学科网ZXXK]
读数偏大
【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为避免液体沸腾而喷出伤人.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B、使用胶头滴管时,用自来水冲洗会污染试剂;
C、根据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D、用量筒量液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视线偏高(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
【解答】解: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导致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故A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时,用自来水冲洗,会使滴管沾有自来水,自来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所以能污染试剂,故B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故C错误;
D、用量筒量液读数时,视线偏高(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实验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
6.化学用语是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
A.食盐NaCl B.苛性钠NaHCO3 C.纯碱Ba(OH)2 D.醋酸CH3CH2OH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熟记常用物质的化学名称、俗名、化学式,如碳酸钠、氢氧化钙、生石灰、干冰、氯化钠等物质.
【解答】解:A.氯化钠俗称食盐,化学式正确,故正确.
B.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NaHCO3是碳酸氢钠的化学式,俗称小苏打,故错误;
C.碳酸钠、纯碱、Na2CO3,化学式错误,故错误;
D.醋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如图为实验室新购置的盐酸试剂瓶标签 上的内容,用掉一部分盐酸后(忽略盐酸的挥发),不能再表示试剂瓶中剩余盐酸信息的是( )
A.37% B.36.5 C.1.19g/cm3 D.500mL
【考点】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标签图示型.
【分析】根据溶液的均一性、物质的相 对分子质量以及溶液的体积来分析.
【解答】解:A.由溶液的均一性可知,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37%,故正确;
B.HCl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5.5=36.5,故正确;
C.由溶液的均一性可知,剩余溶液的密度仍为1.19g/cm3,故正确;
D.原瓶盐酸的体积为500mL,用掉一部分后,盐酸的体积减少了,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药品标签的信息、溶液的特征等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8.淄博市政府围绕“城市水资源管理”这一主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生态淄博、美丽淄博.以下措施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建设海绵城市减少水的流失 B.积极探索污水处理的新技术
C.大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 D.严格监管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利用雨水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处理污水的方法来分析;
C.根据开采地下水的危害来分析;
D.根据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A.建设海绵城市,储存、利用雨水,可以减少水的流失,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故正确;
B.积极探索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有利于保护水体质量,防止水体污染,故正确;
C.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会破坏地下水资源,不属于节水措施,故错误;
D.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可以缓解水体的污染,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保护水资源,应对水短缺.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水短缺.如生活用水尽量重复利用,节约了水,有利于应对水短缺.
9.用稀盐酸除去铁锈主要成分的原理是( )
A.FeO+2HCl═FeCl2+H2O B.FeO+2HCl═FeCl3+H2O
C.Fe2O3+6HCl═2FeCl2+3H2O D.Fe2O3+6HCl═2FeCl3+3H2O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10.根据事物的某些相似性进行推理,并预测类似的可能性,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是( )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物质一定呈酸性
C.氢氧化钠溶液中有OH﹣,能与酸反应,氢氧化钾溶液中也有OH﹣,也能与酸反应
D.收集比空气轻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一定比空气轻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A、根据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故选项类推结果错误.
B、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物质一定呈酸性,故选项类推结果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中有OH﹣,能与酸反应,氢氧化钾溶液中也有OH﹣,也能与酸反应,故选项类推结果正确.
D、收集比空气轻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一定比空气轻,故选项类推结果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特征、常见气体的收集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如表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或现象推理得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主要因素,其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化学反应事实(或现象) 影响因素
A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速度比较慢,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B 食物 在冰箱中保存不易变质 温度
C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火焰明亮 反应物的种类
D 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反应物的浓度
A.A B.B C.C D.D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化学规律的类比;科学探究.
【分析】根据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方面,仔细分析各选.
【解答】解:A、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较难分解,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所以影响因素是催化剂,故A合理;
B、食物的变质是缓慢氧化,这一过程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反应进行得快,响因素是冰箱内温度,故B合理;
C、蜡烛在纯氧中燃烧的火焰比在空气中燃烧的火焰更明亮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一样,响因素是主要是氧气的浓度不同,故C不合理;
D、铁在空气中很难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影响因素是氧气的浓度,故D合理.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分析题中所给的条件,然后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12.教材中的图表、数据等能给我们的学习提供许多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B.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某些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C.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是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依据之一
D.根据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判断该元素原子核内中子的数目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酸碱盐的溶解性;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溶液、浊液与溶解度;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A、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序可以作为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进行解答;
B、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某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故可确定混合溶液的分离方法;
C、判断复分解反应的依据为:生成物中是否有水、沉淀、气体生成;
D、根据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能推断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原子种类等.
【解答】解:A、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序可以作为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故正确;
B、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某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可确定混合溶液的分离方法,故正确.
C、因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是否有水、沉淀、气体生成,利用“酸、碱和盐溶解性表”可判断物质的溶解性,因此,“酸、碱和盐溶解性表”是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依据之一,故正确;
D、根据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不能”推断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中子数没有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现,故D错误.[来源:学§科§网]
故选D.
【点评】正确理解课本中的图表、数据等可以提供信息,可以帮助对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3.在Ca(OH)2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冷却至室温,溶液的pH没有改变的是( )
A.CO2 B.CaO C.Cu(NO3)2 D.HCl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A、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B、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C、硝酸铜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硝酸钙;
D、氢氧化钙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够消耗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从而使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的pH减小.故选项错误;
B、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冷却至室温后石灰水仍然是饱和溶液,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不变,溶液的pH不变.故选项正确;
C、硝酸铜能够消耗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从而使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的pH减小.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钙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从而使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的pH减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从各种物质能否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