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52.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度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C。把事物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53.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的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事物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54.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55.“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宿命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D。辩证的观点
5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发展由量变过渡到质变
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D。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7.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B。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C。向有利于克服矛盾的方向转化
D。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5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发展地看问题
59.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客观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矛盾只存在于社会领域中
C。矛盾只存在于自然界中
D。矛盾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反映
60.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都有共同点
B。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C。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
D。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61.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的绝对运动
D。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2.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63.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推行了退耕还林的政策,原因是耕种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破坏了植被和生态,结果是土地荒漠化。退耕还林的政策的制定是由于认识到(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客观性,还要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应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也应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复杂的普遍联系
D。植树的经济效益更好
6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
65.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世界都是过程,过程都是集合
B。与过程相对的结果是过程集合出的世界
C。世界是以往过程的总结
D。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66.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朴素的唯物论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
67.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条件对事物的发展没有作用,关键在主观能动性
B。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
D。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6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
69.主要矛盾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B。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D。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
70.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之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客观性B。历史性
C。能动性D。随机性
7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指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
B。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创造性活动
C。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民族利益
D。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国际交往
二、选择题Ⅱ,即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哲学上的党性原则,把哲学家们划分为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可以同意的观点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世界是可知的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D。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它以改变世界为哲学的根本目的
B。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C。它以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核心
D。它是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哲学形态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4.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自身存在着的世界
B。“绝对精神”的产物
C。没有规律的客观事物的堆积
D。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5.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感觉是人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屏障
B。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
C。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D。经验是认识真理性的最终判断标准
6.现代社会科技领域“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科学知识可以创造出新物质
B。批驳了不可知论
C。为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依据
D。今天的梦想就是明天的现实
7.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能在科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是由于他们(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摆脱了哲学的指导
B。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摆脱了唯心主义
C。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原则
D。承认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8.下列问题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9.一切包含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C。世界是可知的D。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10.各种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一元论哲学B。坚持可知论
C。坚持物质第一性D。坚持唯物史观
11.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坚持意识第一性B。坚持辩证法
C。一元论哲学D。可知论哲学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它以改变世界为哲学的根本目的
B。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C。它具有实践性的首要的基本特征
D。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哲学形态,并且申明为无产阶级服务
13.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哲学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
B。哲学以特有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
C。哲学与它的时代是相互作用的
D。真正的哲学总是站在时代科学的前列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在物质观上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是否承认物质的客观性
B。把物质局限于自然界还是也包括人类社会
C。是否认为意识是物质所派生的
D。把物质理解为某种物质结构及其属性还是理解为客观实在性
15.在生产实践中,“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和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能进行。”这段话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实践不能创造物质
B。实践改变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
C。实践活动要以物质世界的存在为前提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6.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
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
17.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B。能动地改变历史规律
C。能动地反映世界
D。能动地改造世界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坚持了世界的物质多样性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