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9.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其特征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B。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C。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D。实践的主体群众性
20.辩证唯物主义在运动和静止问题上的看法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相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2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统一于哲学的物质范畴
B。具有暂时性和可变性
C。研究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
D。给哲学的物质范畴以证实和提供新的材料
22.下列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C。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D。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人类社会是统一于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2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
2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B。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C。人的存在方式
D。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25.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下列关于实践的这种中介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通过实践活动人与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B。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
C。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体化
D。实践是主客体分化和统一的基础,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交错点”和桥梁
26.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
B。是社会的产物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
27.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主观能动性发挥越大,客观规律的作用越小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8.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29.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的
B。实践的中介是客观的
C。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D。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30.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和改造实现的
B。人自己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
C。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的
D。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
3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D。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32.“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3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该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静中有动
B。动中有静
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动就是静,静就是动
34.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这表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B。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C。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统一性
D。时间、空间是人天赋的认识能力
35.主体和客体出现了一般物质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
C。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D。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
3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
D。观念是人脑产生的
37.人在实践中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二者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促进改造主观世界,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促进改造客观世界
B。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础
C。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主观世界在实践基础上能够正确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38.下面关于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后者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
B。前者具有能动创造性,后者不具有能动创造性
C。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
39.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确定实践方案
B。实践目标的制订
C。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D。实践结果的检验
40.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能动地改造世界
B。人的意识的自觉性和选择性
C。能动地反映世界
D。能动地改变意识
41.“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B。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D。理念在事物之先
42.关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正确理解,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对规律只能承认、接受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4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人能动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B。指道德实践
C。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D。人的存在方式
44.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的对立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孤立的观点与联系的观点
B。静止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C。否认矛盾的观点与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
D。主张规律是主观的观点与主张规律是客观的观点
45.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最后一项是“以骄奢淫逸为耻”。奢靡可能会逐步发展以致危亡,这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量变最终必然引起质变
B。量变随时可能引起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6.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度”的概念的正确理解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度就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B。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规定性
C。质变就是对度的规定性的突破
D。度是区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标准
47.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理解正确的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它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
B。它在一定条件下向普遍性转化
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均有其特点
D。人的认识从矛盾特殊性开始,科学认识就在于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48.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个性中包含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49.矛盾解决的形式主要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矛盾双方平衡发展
B。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C。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D。矛盾双方融成一个新事物
50.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B。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C。使矛盾双方都发生变化
D。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51.休谟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是一种(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52.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认识事物的量
B。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C。认识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质和度
53.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辩证的否定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之间联系的环节
C。事物发展的环节
D。扬弃
54.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相对于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B。斗争性存在于具体的条件之中,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C。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的斗争不能离开同一性但又能破坏着同一性
55.中国传统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更重视“和”的统一。其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C。“礼之用,和为贵”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6.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新生事物里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B。新出现的事物较以前的旧事物在时间上更后出现
C。新生事物吸取了旧事物中的合理的因素
D。新生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5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它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B。其他规律是由对立统一规律推演出来的
C。它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D。它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