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答案

3773考试网2017考研真题答案正文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模拟训练试题及答案

来源:文都教育 2009-9-26 23:00:12

就可明确了,工程设计图是通过施工这一条件而转化为“大厦”一物质现象的,而不是意识本身创造的物质(D项)。所以在B和D项中再排除D项,正确选择就只能是B。

  四个选项中,也只有B项是正确的表述。所以,从这方面也知道正确答案。

  17.【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理解。该知识点是在考试中多次考到的知识点。本题中,选项ABD都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有选项C表达了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18.【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本题的回答,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题目问的是“客观前提”。本题中各选项对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都有意义,但客观的、必须的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因为没有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前提,就谈不上能够“正确”地去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所以只选D。其他的选项也可以有作用,但不是客观前提。

  19.【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这是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唯心主义是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与运动割裂开来,所以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的看待物质和运动、静止,所以选D。

  20.【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的意识的主体性的理解和掌握。人与动物不同,动物被动机械地反应外界,而人则是积极主动地感觉、反映外界事物,即人具有主体性。集中表现在,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事物由于不同的目的,在观察、感觉、反映时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所获得的认识也是不同的。题干中马克思这段话就是说明了“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的特点(C项)。该题没有难点,只要明白题干这段话是正确的,就应该找到正确答案。题中的四个选项,其中A、B、D三项明显不合题意。

  21.【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概念,具体是考查对意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准确理解。题干是对“意识本质”基本内容的认定,命题C符合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问题的表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所以答案是C,其他的选项都片面。

  2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劳动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我意识、语言、思维、劳动都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劳动,所以本题最佳选择是D。本题审题时要注意到“最根本的区别”。

  23.【答案】B

  【解题思路】意识的本质有两个方面,一是人脑的机能,二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本题中选项A仅说了大脑的机能和属性,不全面,选项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也是不正确的。

  24.【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实践概念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既不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A项),也不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C项),当然更不是动物式的“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D项)。

  25.【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特性的理解,以及对意识的来源和本质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在类似感觉的特性基础上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答案是D。

  26.【答案】D

  【解题思路】相对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否定事物静止的一面,把运动看做是脱离静止的绝对运动。本题中庄子的话,其特点就在于否认生与死、可与不可之间的相对静止,把生与死、可与不可看做是无条件转化的没有相对静止性的东西,这是典型的相对主义观点。

  27.【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或精神、思维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但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所以选B。A、C、D都是唯心主义的表述。

  2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概念、物质与意识的正确关系。庸俗唯物主义是把意识看做是物质的分泌物,认为人脑分泌意识,从而把意识直接等同于物质,抹杀了意识的主观性,对意识作了庸俗的理解。选项A、B、D都不是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的准确表述。所以本题选C。

  29.【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定义的完整准确理解。对于事物,一般下定义的方法,是把该事物纳入到更大的类中,比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对于物质难以这样来定义,因为无法找到更大的类可以将物质归入。所以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正因为是这样界定,所以确立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选项片面,“能被意识所反映”未必已经被意识所反映。本题中B、C都无法对物质进行界定,所以不选。

  30.【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概念,具体是考查不同派别对“意识”的理解。A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它一般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同样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D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本题选C。

  31.【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活动的类型的基本知识点。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有三种,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最主要的、决定其他活动的活动。

  32.【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但不同的人之所以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由主体的不同社会地位、知识素质等等所决定的,体现了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不同的人之所以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本身也是客观的,也是有客观原因的,意识受到客体的影响。不能说意识是人的自由创造、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ABD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33.【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正确理解。考生对该知识点有所了解就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选项BCD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正确的观点只有选项A。

  34.【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本题问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四个备选答案要严格在这个题干的指导下来选择。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本题选A。其他的描述,对于这个题干来说,都是不准确的描述。

  35.【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规律的特点。社会规律的特点在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这是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最大区别,所以本题选B。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规律没有阶级性。所以ACD都不选。

  36.【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规律的必然性的认识,还考查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否定了国家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历史人物及其言行的作用,是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的观点,并是一种英雄史观。

  37.【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辩证法的基本知识。

  3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法各个规律特殊作用的理解。选项A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选项B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作用,选项D是干扰项。C揭示的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所以本题选C。

  39.【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知识点。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偶然性是不可缺少的,不是不起任何作用,也不是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而是时时都起作用的,只不过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所以本题选B。

  40.【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概念最基本含义的理解。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就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所以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41.【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也是考查关于矛盾问题的基本知识点。矛盾问题的精髓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42.【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发展的观点的理解,具体是对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观点的理解掌握。选项A、B、D本身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就题干来说,杜甫的这句诗所体现的事物发展的的哲理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所以选项C。

  43.【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因果关系的内涵的把握。选项A、B、D都是描述,前后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无法形成必然的因果判断。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44.【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质、量、度的认识。对于不同质的事物,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区别的依据。度是确定事物有量变和质变的依据,对于同质的事物,因为质是相同的,所以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45.【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认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辩证法有特定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划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运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指思维活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选择C项。

  46.【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否定观的认识。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实质是不能辩证地看待肯定与否定的关系,不是肯定一切,就是否定一切,把肯定与否定完全对立起来。选项A是不可知论。选项B是辩证的否定观的一部分。选项C只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所以本题选D。

  4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认识。题干所引的话,是恩格斯批判的形而上学的典型名言,体现的是形而上学思想的实质,即把对立的东西绝对地对立起来,在对立中看不到统一,在统一中看不到对立。所以本题选D。

  48.【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矛盾规律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最基本关系的理解。选项BCD都是干扰项。两点论和重点论最基本的关系就是“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A项)。

  49.【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扬弃”这一概念的把握。辩证的否定又称扬弃,它本身的含义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恩格斯语)。

  50.【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度的知识点。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断定事物是处在量变阶段还是质变阶段,其根本标志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所以本题选C。

  51.【答案】B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对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确认和理解。题干引用的是中国古人讲的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的著名的一段话。是说如果战马蹄上的钉子丢了,铁蹄会脱落,战马会跌倒;战马跌倒了,战士会摔伤而不能作战,战争会失败;战争失败了,国家就会灭亡。这正好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52.【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度的概念的理解把握。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或者说限度。故选B。

  53.【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和把握。题干引用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例。他们只注意到甘草和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而没看到因甘草滥挖破坏植被进而造成土地荒漠化,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的间接联系。题中只有C最符合这层意思,所以是正确答案。

  54.【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掌握情况。只要考生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个基本的知识表述,就会很快选出正确答案D项。

  55.【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认识。把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对历史的认识中,这是属于辩证法的观点。题干所引是马克思所说的一句话。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不能把偶然性从历史中排除出去,否则历史就会变得非常神秘。所以选D。

  56.【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命题A、B、D的内容,即是否承认普遍联系、是否承认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是否承认量变和质变,都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但是二者分歧的核心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所以本题选C。

  5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和矛盾的同一性的认识。矛盾转化并非是由坏向好,由低级向高级,或是向任何一个方向,而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转化的基本观点。

  5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矛盾规律中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的意义的掌握。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不起决定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每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