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答案

3773考试网2017考研真题答案正文

2010考研政治理论训练题及答案

来源:文都教育 2009-10-11 21:51:22

  30.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的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原则

  C。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又互相适用,在发展中二者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31.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C。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D。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具有直接现实性

  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C。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D。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33.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B。难以直接实践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

  C。逻辑证明给实践以理论根据

  D。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

  34.下列有关价值特性的表述,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B。价值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C。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关系

  35.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对评价标准的正确制定

  B。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C。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D。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

  36.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在其过程中,人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求真原则B。务实原则

  C。真理原则D。价值原则

  37.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右的错误B。客观唯心论

  C。“左”的错误D。教条主义

  38.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所有的认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

  C。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D。归纳法的不完满性

  39.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价值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为现实基础

  B。价值是客体客观所具有的

  C。价值必须以人的客观需要为前提

  D。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40.价值具有的特性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客观性B。可替代性

  C。工具性D。主体性

  41.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对实践关系的正确认识

  B。对道德关系的正确认识

  C。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D。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42.下列有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一切对象

  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能动活动

  43.下列观点可以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C。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D。物质是感觉的复合

  44.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心外无物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经验是构成世界的最终要素

  D。物是感觉的复合

  45.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客体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

  B。有待认识的客观规律

  C。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D。客体具有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

  一、选择题Ⅰ

  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根本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共同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本题中“建构论”、“内省论”、“选择论”作为认识的本质均是唯心主义的。在这里,承认认识有建构、内省和选择的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建构、内省、选择,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了。

  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具体是考查客体的概念。客体不是客观世界,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客观世界中的一部分;客体也不是主体创造出的对象。所以D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3.【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本题的回答,首先要审题,题干强调的是作为实践“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这种相互作用就是实践使主体客体化、使客体主体化。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深刻地表明了实践在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中介作用。

  4.【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理解。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要来自于实践即“躬行”。选项A本身表述是错误的。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题干内容无关。

  5.【答案】B

  【解题思路】该观点把精神性的心理解为世界的根本,是唯心主义观点。心是人所具有的,是人的一种主观精神,所以这一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中国历史上的陆象山、王阳明及其“心学”,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6.【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客体的概念。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所以客体不是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中的一部分;客体也不是主体的自由创造,反过来,也不能说客体产生并决定主体。所以本题选B。

  7.【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具体命题及其观点的区别。对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一般区别,考生是可以把握的。但具体到判定某一个命题、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如果知识掌握的不全面,判断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考生为此可以记忆一些典型的两种唯心主义的代表性的哲学家和他们的命题。

  题干是古希腊典型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的命题,这里的“理念世界”不是指人的主观世界,而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性的精神“世界”,所以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8.【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划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把属于人的精神还是脱离人的精神作为第一性的东西。强调上帝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唯心主义,“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证明不重要”说明不是客观唯心主义,所以不是A,“上帝”观念代表的是一种终极关切,它是人心的内在观念。这种说法强调“上帝”观念是从属于人的,这说明西方现代上帝观有从传统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趋势。这种说法中不存在辩证法,所以不选C。“相对主义”有其自身的内涵,这种说法不属于相对主义,所以不是D。

  9.【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依据对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所以本题选A。

  10.【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A。

  11.【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又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就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就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就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所以本题选择选项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2.【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特征的把握。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13.【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的特点的认定。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过程中,当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些问题,符合题意的应该是选项D。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4.【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性认识的概念和特点。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全面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依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特征,本题选择选项D。

  15.【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唯一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所以对于检验真理这一点而言,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谓确定的是指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人类的整个实践可以检验所有的真理,但是每一时代的实践只能检验一些真理,所以又是不确定的。

  16.【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同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选项BCD本身都是关于实践的正确表述,但是不合乎题干要求,不选。

  17.【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思维方法的知识点。归纳与演绎正好相反,演绎从一般到个别,而归纳则从个别到一般,所以本题选A。

  1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知识点的把握。诡辩论和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而本题题意是判定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问题,所以排除选项A和D。形而上学的观点则把真理与谬误绝对对立,不承认二者之间的转化,但形而上学不仅是唯心主义所独有,所以排除选项B。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以转化为真理,所以本题选择选项C。

  19.【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认识的理解。人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的,但由此并不能得出不能认识外界事物的结论。认为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20.【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唯物主义一样,在认识论上都是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是消极的反映论。

  2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作用。题干的材料是孔子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的典型观点,强调“行”(实践)在检验“言”(认识)中的作用。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

  2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具体是考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选项A、B、C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的表述。整体上,认识都源于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间接经验的东西在整个人类仍是直接经验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23.【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把握,主要是考查实践观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

  24.【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观点,主要是考查实践在主体客体关系中的作用。主客体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客体是实践的客体,因此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25.【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的观点,具体是考查实践对价值的作用。实践既是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也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并使物向人趋近的可靠根基。

  26.【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题干是恩格斯的一句话。选项A、D本身都可以说也是符合题意的,但是单项选择题只能选择最佳答案,本题最佳答案是B。

  27.【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本题四个命题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题干的材料主要是讲的人的认识的发展方面。命题C比较确切地表达了这句话的含义,所以最佳选择应该是C。

  2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与观点。“历史是逻辑的基础”,指逻辑是对历史的反映,而“逻辑是历史的修正”,指逻辑反映的是历史的必然性。本题是辩证思维方法中历史与逻辑的相统一的运用。

  29.【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把握。本题要注意理解材料的涵义。题干主要是说明感性的局限性,正因为感性认识有局限性,所以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本题要说明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案是C。

  30.【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无限反复和发展。回答此题,首先确定这句话是讲认识问题。这样就将D项排除掉。然后分析A、B、C项。题干是讲真理性认识,没有涉及到感性认识,A项又被排除掉了。这样只能在B和C两项中选一。题干中的关键词“追求真理”,是指真理性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问题,而不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问题(B项),所以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回答此题要求考生必须将这句话理解清楚,并抓住关键词“追求真理”,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31.【答案】B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理性认识特点的理解和把握。题干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段话,主要是说“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B项)。题干中所说的“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一切科学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认识”,“一切科学的抽象”即理性认识“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C项(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因为,抽象的东西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样将C项排除。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观点,但根据已经理解的题意,只有B项才是最合题意的。

  3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所以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之所以是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3.【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是关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点。在认识论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唯物主义一样,都是反映论,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性。当然,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则是消极的反映论。所以答案是A。

  34.【答案】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同原则的确认。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两种认识论的对立,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个共同原则,因此称之为唯物论的反映论。

  35.【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指导作用。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词之一“先导”,这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夸大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36.【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发展的过程,具体是认识发展两次飞跃的知识点。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我们把从实践到认识看作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而把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看做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所以本题选B。

  37.【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真理的最根本的特点或曰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用的,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真理是客观的,换言之,真理的有用性是其客观性的必然产物。所以本题选B。选项C、D也是干扰项。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而社会科学的真理具有阶级性,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真理,具有其阶级性。

  38.【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而两者统一正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39.【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的确定。感性认识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选择题Ⅱ

  1.【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客体关系的内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形成的认识、价值、审美关系,因此四项均符合题意。

  2.【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这是所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性,所以不是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并把辩证法引入人的认识过程,是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所以本题选BC。

  3.【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不等于是直觉的,选项A错误。选项B的后半句是不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面的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应选C、D。

  4.【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作为认识的发展动力的全面理解。根据相关知识,本题中四个选项均从某一方面揭示出实践作为认识发展动力的特点,所以全选。

  5.【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正确理解。题干以历史上的“日心说”这一事例,来揭示客观规律和真理的特点,即ABD三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论,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客观规律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所以C不对。

  6.【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关于真理问题的正确理解。题干是列宁同志的一段话,它揭示出真理具有条件性、相对性、具体性,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

  7.【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实践本身的历史性和不断发展性所决定的,所以本题选BC。选项D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把实践标准变成了主观标准。选项A否认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把有些真理划归为逻辑证明,这也是不对的,逻辑证明是立足于实践证明基础之上的,是对实践证明的补充,它不能取代实践证明的唯一性。

  8.【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掌握,还有对孙中山知行观的基本的理解。D项的“先”是逻辑上的先。B项的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认识论命题,中心意思是认为知就是行,而知本质上是决定行的,知是行的来源、开始,行只是知的作用、结束。显然,这不是孙中山先生知行观的含义所在。

  考生即使对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没有了解,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实践与认识的正确关系,也可以作出准确的选择。

  本题类似于近年考到的1道考研政治真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9.【答案】A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具体考查考生对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的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标准是唯一的,即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二是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做出检验,考生若牢牢把握了这两点,就不难判断出正确答案。

  10.【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和谬误的区别。选项A、B都不属于客观实际,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之为真理是因为它与客观相符合,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11.【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感觉是人对世界低层次的反映,是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