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习

3773考试网2017考研考研复习正文

2011年考研政治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2

来源:fjzsksw.com 2010-12-13 14:35:08

 

21.(1992年理科第11题)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联系: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利益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但不是孤立地考察生产关系,而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生产力表现的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联系社会政治、法律和文化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研究它们对生产关系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说明生产关系变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才能全面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否则,就不能了解生产关系变化和变革所需要的社会政治条件,就不能适时地改革或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可见,生产力、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和上层建筑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之中,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1页;《大纲解析》第75页。
  22.(1992年文科第11题)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
  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在于它是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真理。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就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关系,也就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因而研究生产关系必然要触及各个阶级的切身利益。在阶级社会中,物质利益关系就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不同,他们对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所作的分析也必然不同。这就决定了各个阶级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经济学。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会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反对的态度。因此,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却敢于公开申明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是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因而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党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1页;《大纲解析》第75页。
  2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其形成和存在于:
  A.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过程中
  B.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
  C.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
  D.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中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但政治经济学不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表面现象,而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各种现象的考察,深入地揭示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由于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构成人们全部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人们在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包括了社会经济关系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它既包括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社会经济体制的具体运行,也包括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内容。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1页;《大纲解析》第75页。
  2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就是要:
  A.坚持实践标准
  B.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坚持生产力的标准
  D.坚持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原则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正是由于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变革是由生产力决定和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准则的,这就决定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这一矛盾运动中来研究。只有联系生产力,才能找到人类社会历史上各种生产关系存在的客观依据,才能说明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根本原因,才能正确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及优越的程度如何。因此,政治经济学尽管不是专门研究生产力的科学,但由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力量,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必须十分重视对生产力状况的考察,也就是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政治经济学既要分析生产力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又要分析生产力发展的现状,探讨生产力各个层次及其发展变化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要特别重视对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层次的研究,以选择最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并最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1页;《大纲解析》第75页。
  2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
  A.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前提条件、来源和实质
  B.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关系
  C.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从获取平均利润转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探讨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考察生产的一般情况,而且要考察其本质差别。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此外,尽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专门研究生产力的科学,但由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力量,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1页;《大纲解析》第75页。
  26.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指该社会的:
  A.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总和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
  C.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
  D.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方式的内涵。
  生产方式是指该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随着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形成与新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生产关系,二者的统一构成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关系作为新的矛盾关系继续运动变化,重新推动生产方式发生新的变革,生产方式由此而呈现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1页;《大纲解析》第75页。
  27.在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结合中,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最主要的标志是:
  A.劳动力素质
  B.生产工具
  C.管理方式
  D.科学技术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是体现生产力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志。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能够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在现当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第一生产力。就生产力的层次而言,它包括先进的、一般的和落后的生产力,其中先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大系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论断,这里不仅提出了“先进生产力”这一新概念,而且对科学技术在先进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新的概括,这是对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深化。管理方式虽然也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但不能成为衡量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1页;《大纲解析》第75页。
  2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其基础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B.产品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的经济关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又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形式、交换形式,它们又共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关系。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又总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得以实现的,这些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反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1页;《大纲解析》第75页。
  29.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表现为人类各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的性质,它指的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商品流通规律
  30.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这几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如: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
  B.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中的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按劳分配规律
  [命题说明]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规律及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也就是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伴随着它所依存的条件而产生,同时又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消失。这一特点决定,经济规律就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人类各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这几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商品经济就跨越了几个社会形态;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即表现某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质,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其中,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表现为人类各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的性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的规律或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因此,29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30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2页;《大纲解析》第7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