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也就是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客观经济规律。其中价值规律:
A.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并发生作用
D.决定着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由低向高发展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规律的类型。
经济规律伴随着它所依存的条件而产生,同时又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消失。这一特点决定,经济规律就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人类各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的规律或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这几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如价值规律是在商品经济中发生作用的,而商品经济就跨越了几个社会形态。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质,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因此,10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11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2页;《大纲解析》第76页。
12.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
A.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性
B.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发生作用
C.不能离开人的经济活动,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
D.随条件改变而变化需要较长时间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任何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经济规律总是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相反,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2页;《大纲解析》第76页。
13.马克思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或减轻分娩的痛苦。”这段话说明:
A.人们在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B.经济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
C.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人们可以改变规律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质。因为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志而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正如马克思所说,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但并不表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和无所作为,更不意味着人们只能听凭经济规律摆布,做经济规律的奴隶。事实上,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对于经济规律作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消极影响,应该采取措施,限制其作用的范围,减少其不利后果。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缩短或减轻分娩的痛苦”。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不是说人们可以随意改变规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2页;《大纲解析》第76页。
14.一定的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变革非常重要。判断经济体制合理、有效的标准是: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B.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体制合理有效的标准。
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一定的经济体制都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对于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则会阻碍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当一种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生产力不相适应阻碍其发展时,就要通过社会革命或改革以新的经济体制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一定的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变革非常重要。判断经济体制合理、有效的标准是看它是否符合邓小平所说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而D项所说的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三个有利于”,也是正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3页;《大纲解析》第76页。
15.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称之为生产关系,它是:
A.生产力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
B.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所决定
C.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的内涵。
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性质。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的经济关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又总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得以实现的,这些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反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1页;《大纲解析》第75页。
16.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依据
B.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C.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
D.在同一种经济制度中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因而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的主要标志。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一定的经济体制的发展状况对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一定的经济制度也只有在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后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上,经济体制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相结合;同时,经济体制具有相对独立性,人们可以根据一定社会的客观现实,特别是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等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同一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可能在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上述因素的变化,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同样道理,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经济体制的选择上也可能具有相似性。因此,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分离的。如市场经济作为体制性范畴,反映的是社会经济运行中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形式,因而对它的认识、考察和选择,在一定的层次和范围内可以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相“剥离”。然而,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存在,又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它既要受到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反过来又可能影响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3页;《大纲解析》第76页。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