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

3773考试网自学考试广东自考正文

广东省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一)课程考试大纲

来源:5184 2008-11-20 17:19:52

维纳的归因理论
11、常见的归因偏差
(二)对自我的认知
 1、自我图式的概念
     2、获得自我概念的途径
     3、自我概念的整合方式
     4、自我概念的影响
     5、自尊的建构来源
     6、自尊的文化差异
    (三)对他人的认知
     1、印象的概念
     2、印象知觉的线索
        3、形成判断时选用材料的原则
        4、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频因效应、第一印象、内隐人格理论、晕轮效应、负性效应、保守性偏差、社会刻板印象、假想的关联、偏见、内群体偏爱、公平世界信念、现实冲突理论、替罪羊理论
        5、印象的性质
        6、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
        7、社会刻板印象的克服
        8、偏见的形成原因
        9、偏见的克服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认知的理论框架
   1、社会认知的概念(识记、领会)
   2、社会图式的概念和分类(识记)
   3、社会图式的影响(领会)
        4、社会认知的理论模型(识记)
        5、社会认知的策略及其分类(领会)
        6、可得性启发、代表性启发、定点调整启发、确认偏差、目标明确策略家(识记)
        7、归因的概念(识记)
        8、海德的归因理论(简单运用)
        9、凯利的归因理论(综合运用)
10、维纳的归因理论(综合运用)
11、常见的归因偏差(简单运用)
(二)对自我的认知
 1、自我图式的概念(领会)
     2、获得自我概念的途径(领会)
     3、自我概念的整合方式(领会)
     4、自我概念的影响(识记)
     5、自尊的建构来源(领会)
     6、自尊的文化差异(识记)
    (三)对他人的认知
     1、印象的概念(识记)
     2、印象知觉的线索(领会)
        3、形成判断时选用材料的原则(领会)
        4、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频因效应、第一印象、内隐人格理论、晕轮效应、负性效应、保守性偏差、社会刻板印象、假想的关联、偏见、内群体偏爱、公平世界信念、现实冲突理论、替罪羊理论(简单运用)
        5、印象的性质(领会)
        6、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领会)
        7、社会刻板印象的克服(综合运用)
        8、偏见的形成原因(领会)
        9、偏见的克服(简单运用)

第三章 人际关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了解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区别、熟悉人格关系的分类、熟悉人格关系的行为模式
  2、掌握人际关系状态理论、熟悉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掌握自我暴露程度与人际关系状态的相互关系
  3、掌握人际关系的需要理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社会交换论,了解人际关系的示范与回应模式理论、中国人人际关系三位一体理论。
  4、掌握人际关系测量的方法
  5、熟悉人际沟通的过程、掌握人际沟通的类型和模式、熟悉人际沟通的有效途径
  6、掌握人际吸引的交换理论、得失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强化理论
  7、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体特征、相似性、互补性、情境因素等
  8、了解亲密的关系和有关爱情的理论
本章重点:人际关系的状态、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的测量、人际沟通、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本章难点:人际关系的状态、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的测量、人际沟通、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三)人际关系分类
(四) 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五)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
(一)人际关系理论概述
(二)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三) 符号相互作用论
(四) 社会交换论
(五) 示范与回应模式理论
(六) 中国人人际关系三位一体理论
(七) 人际关系的测量
                第三节     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概述
(二)人际沟通过程
(三)人际沟通的类型与模式
(四)提高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四节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理论介绍
(二)个体特征与人际吸引
(三)相似、互补与人际吸引
(四)情境因素与人际吸引
(五)亲密关系与爱情
三、考核知识点
  (一)人际关系概述
    1、人际关系的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
    2、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3、人际关系的分类
    4、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5、人际关系的状态
    6、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7、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的关系
  (二)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
    1、人际关系理论的分类
    2、舒茨的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3、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4、霍曼斯的 社会交换理论
    5、示范与回应模式理论
    6、中国人人际关系的三位一体理论
    7、人际关系测量中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的参照测量法
    9、人际关系的贝尔斯测量法
  (三)人际沟通
    1、人际沟通的概念
    2、人际沟通的作用
    3、人际沟通的过程
    4、人际沟通的类型
    5、人际沟通的模式
    6、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途径
  (四)、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的社会交换论
    2、人际吸引的相互作用理论
    3、人际吸引的得失理论
    4、人际吸引的强化理论
    5、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体特征
    6、相似性与互补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7、情境因素与人际吸引
    8、亲密关系和爱情
四、考核要求
(一)人际关系概述
    1、人际关系的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识记)
    2、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区别与联系(领会)
    3、人际关系的分类(识记)
    4、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识记)
    5、人际关系的状态(简单运用)
    6、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简单运用)
    7、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的关系(综合运用)
  (二)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
    1、人际关系理论的分类(识记)
    2、舒茨的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综合运用)
    3、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领会)
    4、霍曼斯的 社会交换理论(综合运用)
    5、示范与回应模式理论(识记)
    6、中国人人际关系的三位一体理论(识记)
    7、人际关系测量中的社会测量法(简单运用)
    8、人际关系的参照测量法(简单运用)
    9、人际关系的贝尔斯测量法(识记)
  (三)人际沟通
    1、人际沟通的概念(识记)
    2、人际沟通的作用(领会)
    3、人际沟通的过程(识记)
    4、人际沟通的类型(简单运用)
    5、人际沟通的模式(领会)
    6、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途径(综合运用)
  (四)、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的社会交换论(简单运用)
    2、人际吸引的相互作用理论(简单运用)
    3、人际吸引的得失理论(简单运用)
    4、人际吸引的强化理论(简单运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