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强化利他行为
3、提供榜样示范
4、学习助人技能
三、考核知识点
(一)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社会干扰和社会惰化的概念
2、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优势反应强化说
3、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评价理论
4、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注意转移说
5、社会惰化的原因
6、社会惰化的应对策略
(二)从众、服从与顺从
1、从众、服从和顺从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异同
2、从众和服从的原因
3、阿西的从众实验和三种从众错误类型
4、 影响从众的因素
5、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6、 服从的影响因素
7、 促进顺从的技巧
(三)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2、侵犯行为的生物学理论、挫折理论、学习观和认知理论
3、侵犯行为的消除和控制策略
(四)利他行为
1、 利他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2、 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3、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4、 旁观者效应的概念
5、 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
6、 利他行为的促进策略
四、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社会干扰和社会惰化的概念(识记)
2、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优势反应强化说(领会)
3、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评价理论(领会)
4、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注意转移说(领会)
5、社会惰化的原因(领会)
6、社会惰化的应对策略(综合运用)
(二)从众、服从与顺从
1、从众、服从和顺从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异同(领会)
2、从众和服从的原因(领会)
3、阿西的从众实验和三种从众错误类型(领会)
4、影响从众的因素(简单运用)
5、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领会)
6、服从的影响因素(简单运用)
7、促进顺从的技巧(简单运用)
(三)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的概念和分类(识记)
2、侵犯行为的生物学理论、挫折理论、学习观和认知理论(领会)
3、侵犯行为的消除和控制策略(综合运用)
(四)利他行为
1、利他行为的概念和分类(识记)
2、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识记)
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领会)
4、旁观者效应的概念(领会)
5、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领会)
7、 利他行为的促进策略(综合运用)
第六章 群体心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群体的概念、形成群体的条件,熟悉群体的分类,掌握群体的发展阶段,理解群体的功能
2、掌握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的概念
3、 掌握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和提高群体凝聚力的策略,熟悉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4、 掌握合作和竞争的概念,熟悉关于合作和竞争的实验研究,理解影响合作和竞争的影响因素
5、 掌握群体决策的概念,熟悉群体决策的过程、规则和利弊,理解群体决策的有效性,熟悉群体决策的主要方法
6、 掌握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克服手段
7、 掌握群体领导和领导者的概念,理解关于领导的理论,理解领导者的影响力的构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什么是群体?
(二)、群体的分类
(三)、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四)、群体的功能
(五)、群体的规范
(六)、群体的压力
第二节 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含义和功能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三)、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四)、群体凝聚力的维持与提高
第三节 合作与竞争
(一)、合作与竞争概述
1、 合作与竞争的含义
2、 合作与竞争的原因
(二)、相关的实验研究
1、 鲁斯的“囚徒困境”实验
2、 弗里德曼德“赌博游戏”实验
3、 米纳斯的“鼓励合作”实验
4、 多伊奇的“卡车运输”实验
(三)、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1、 目标结构
2、 奖励
3、 沟通
4、 个体因素
第四节 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概述
1、 群体决策的过程
2、 群体决策的规则
3、 群体决策的利弊
4、 群体决策的有效性
(二)群体极化
1、责任分散
2、群体压力
3、 信息影响
4、 社会比较
5、 群体领导者
6、 文化背景
(三)群体思维
1、什么是群体思维
2、群体思维产生的条件及后果
3、群体思维的克服
(四)群体决策方法
1、脑力激荡法
2、名义群体法
3、德尔菲法
4、电子会议法
5、阶梯技术
第五节 群体领导者
(一)领导概述
1、 领导的含义
2、 领导者的功能
3、 领导集体的结构
(二)、有关领导的理论
1、 领导特质理论
2、 领导行为理论
3、 领导情境理论
(三)、领导者的影响力
1、 权力影响力
2、 非权力影响力
三、考核知识点
(一)群体心理概述
1、 群体的概念和形成条件
2、 群体的分类
3、 群体的发展阶段
4、 群体的功能
5、 群体规范的概念和作用
6、 群体压力
(二)群体凝聚力
1、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2、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3、 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4、 群体凝聚力的提高方法
(三)合作与竞争
1、 合作和竞争的含义
2、 合作和竞争的原因
3、 合作和竞争的实验研究
4、 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四)群体决策
1、 群体决策的概念
2、 群体决策的过程、规则和利弊
3、 群体决策的有效性
4、 群体极化的概念
5、 群体极化的原因
6、 群体思维的概念
7、 群体思维的条件和后果
8、 群体思维的克服
9、 群体决策方法
(五)群体领导者
1、领导的概念
2、领导的功能、领导集体的结构
3、有关领导的理论
4、领导者的影响力
四、考核要求
(一)群体心理概述
1、群体的概念和形成条件(识记)
2、群体的分类(识记)
3、群体的发展阶段(领会)
4、群体的功能(领会)
5、群体规范的概念和作用(识记)
6、群体压力(识记)
(二)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识记)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领会)
3、群体凝聚力的测量(识记)
4、群体凝聚力的提高方法(简单运用)
(三)合作与竞争
1、合作和竞争的含义(识记)
2、合作和竞争的原因(领会)
3、合作和竞争的实验研究(识记)
4、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领会)
(四)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概念(识记)
2、群体决策的过程、规则和利弊(识记)
3、群体决策的有效性(领会)
4、群体极化的概念(识记)
5、群体极化的原因(领会)
6、群体思维的概念(识记)
7、群体思维的条件和后果(识记)
8、群体思维的克服(简单运用)
9、群体决策方法(领会)
(五)群体领导者
1、领导的概念(识记)
2、领导的功能、领导集体的结构(识记)
3、有关领导的理论(识记)
4、领导者的影响力(领会)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考试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者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
一、《社会心理学(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社会心理学(一)》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社会心理学(一)》考试大纲明确了社会心理学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度和广度,规定了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社会心理学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教材、掌握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内容、知识范围的依据,也是进行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社会心理学(一)》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一)》自学考试大纲是学员进行社会心理学的自学和参加考核的依据。《社会心理学(一)》教材是学习掌握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范围。教材的内容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应在保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可以是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其难度与深度与考试大纲的规定并不需要保持一致,而是可以适当加深和扩展。也就是说,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和深度,教材中一定要具备,而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难度,在考试大纲中可以不作要求,而作为学员自学时的自选内容。对于考试大纲中推荐使用的教材,其中内容与考试大纲不一致的内容或难度,学员在学习时应以考试大纲中的规定为准。
三、《社会心理学(一)》自学教材与主要参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