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

3773考试网自学考试广东自考正文

广东省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一)课程考试大纲

来源:5184 2008-11-20 17:19:52

5、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体特征(综合运用)
    6、相似性与互补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综合运用)
    7、情境因素与人际吸引(综合运用)
    8、亲密关系和爱情(识记)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态度的概念、特征;理解态度的结构模型;熟悉态度的种类和功能
2、掌握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熟悉态度的测量方法
4、掌握态度的形成的认知理论,理解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5、掌握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态度的说服模型
本章重点:态度的概念、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测量、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
本章难点:态度的概念、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测量、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态度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态度
(二)、态度的结构、种类和功能
  1、态度的结构
  2、态度的种类
  3、态度的功能
(三)、态度与行为
  1、态度的具体性
  2、态度的成分
  3、态度的强度
  4、态度的通达性
  5、人格变量
             第二节        态度的测量
(一)、态度的直接测量
  1、瑟斯顿量表
  2、李科特量表
  3、语义区分量表
  4、古特曼量表
(二)、态度的间接测量
  1、行为反应测量
  2、生理反应测量
  3、自由反应测量
(三)、态度测量的新发展——内隐态度测量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
  1、条件作用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认知理论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1、基因遗传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3、主体本身的因素
               第四节      态度的改变
(一)、态度改变的主要理论
  1、认知平衡理论
  2、认知不协调理论
(二)、态度改变与说服
  1、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
  2、陪狄和卡司欧泊说服的双加工模型
(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1、说服者的特征
  2、信息传递的方式
  3、被说服者的特征
  4、情境因素
三、考核知识点
 (一)态度的一般概念
  1、态度的定义
  2、态度的基本特征
  3、态度的结构的单维度模型、三维度模型、双重态度模型
  4、态度的种类
  5、态度的功能
6、 外显态度、内隐态度、一般态度、具体态度、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行为性态度
7、 影响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力的因素
(二)态度的测量
 1、态度测量的种类
 2、态度的四种直接测量法
 3、态度的间接测量法
 4、态度的内隐测量法
(三)态度的形成
 1、态度形成的认知理论
 2、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四)态度的改变
 1、态度改变的认知平衡理论
 2、态度改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
 4、态度改变的双加工模型
四、考核要求
 (一)态度的一般概念
  1、态度的定义(识记)
  2、态度的基本特征(领会)
  3、态度的结构的单维度模型、三维度模型、双重态度模型(领会)
  4、态度的种类(识记)
  5、态度的功能(领会)
8、 外显态度、内隐态度、一般态度、具体态度、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行为性态度(识记)
9、 影响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力的因素(领会)
(二)态度的测量
 1、态度测量的种类(识记)
 2、态度的四种直接测量法(简单运用)
 3、态度的间接测量法(识记)
 4、态度的内隐测量法(识记)
(三)态度的形成
 1、态度形成的认知理论(领会)
 2、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领会)
(四)态度的改变
 1、态度改变的认知平衡理论(综合运用)
 2、态度改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综合运用)
 3、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综合运用)
 4、态度改变的双加工模型(领会)
第五章 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概念及其成因
 2、掌握社会惰化的概念和形成原因,理解社会惰化与社会干扰的区别,掌握减少社会惰化的策略
 3、掌握从众的概念、成因,掌握阿西的从众实验研究,理解影响从众的因素
 4、掌握服从的概念、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研究,理解影响服从的因素
 5、掌握顺从的概念和促进顺从的技术,理解从众、服从和顺从的相互区别
 6、掌握侵犯行为的概念、熟悉侵犯行为的分类、理解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掌握侵犯行为的消除和控制策略
      7、掌握利他行为的概念、理解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理解旁观者效应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掌握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熟悉利他行为的增进策略
    本章重点:社会助长、社会干扰、社会惰化的概念及成因;从众、服从和顺从的概念、和区别;从众和服从的实验研究和影响因素;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理论解释、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旁观者效应的概念和原因。
    本章难点:社会助长、社会干扰、社会惰化的概念及成因;从众、服从和顺从的概念、和区别;从众和服从的实验研究和影响因素;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理论解释、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旁观者效应的概念和原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 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现象
 1、社会助长
 2、社会干扰
(二)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1、优势反应强化说
 2、评价理论
          3、注意转移说
          (三)社会惰化
第二节   从众、服从与顺从
          (一)从众
           1、从众的涵义
           2、从众的原因
           3、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4、影响从众的因素
          (二)服从
           1、服从的涵义
           2、服从现象的实验研究
           3、影响服从的因素
          (三)顺从
           1、顺从的含义
           2、促进顺从的技术
第三节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概述
          1、侵犯行为的含义
          2、侵犯行为的种类
         (二)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
          1、侵犯的生物观
          2、侵犯的挫折观
          3、侵犯的学习观
          4、侵犯的认知观
         (三)侵犯行为的消除与控制
          1、宣泄法
          2、惩罚法
          3、移情法
          4、置换法
          5、认知干预
          6、去个性化的避免
          7、大众传媒的控制
第四节      利他行为
(一) 利他行为概述
(二) 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三)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利他者的特点
 2、被助者的特点
 3、情境因素
(四)旁观者效应
 1、什么是旁观者效应?
 2、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
(五)利他行为的促进
 1、培养移情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触屏版 电脑版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