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测试题
力与运动专题
一、选择题(4×10;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不选得0分,漏选得2分)
1.如图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体,F是作用在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和B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判断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和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可能是
B. μ1=0 μ2≠0
C. μ1≠0 μ2=0
D. μ1≠0 μ2≠0
A.a1=a2=a3 B.a1=a2,a2>a3
C.a1>a2,a2<a3 D.a1>a2,a2>a3
3.如图所示,甲、乙为河岸两边的位置且甲在乙的下游.一艘小船从乙位置保持船头始终垂直河岸行驶,恰好能沿虚线到达甲的位置,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B. 此时船渡河的位移最短
C. 此时船渡河的时间和位移都最短
D. 此船若要沿虚线渡河则船头应始终指向甲
A.沿
B.沿
C.沿
D.沿
O A B m
B.物体从O点到B点的运动为一直减速
C.物体从B点到O点的运动时,O点的速度最大
D.物体从B点到O点的运动为先加速后减速
6.图中OA是一遵从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规律的弹性绳,其一端固定于天花板上的O点,另一端与静止在动摩擦因数恒定的水平地面上的滑块A相连,当绳处在竖直位置时,滑块A对地面有压力的作用,B为紧挨绳的一光滑水平小钉,它到天花板的距离BO等于弹性绳的自然长度,现用一水平力F作用于A,使之向右做直线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作用于A的摩擦力将(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保持不变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7. 0.4 0.8 1.2 1.6 2.0 2.4 2.8 1.4 0 1.5 1.6 1.7 1.8 1.9 2.0 2.1 t/s F/N
A.t=0.2s时摆球正经过最低点
B.t=1.1s时摆球正经过最低点
C.摆球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减小
D.摆球摆动的周期是T=1.4s
A.物体的速度由v减小到零的时间等于mv/μ(mg+Bqv)
B.物体的速度由v减小到零的时间小于mv/μ(mg+Bqv)
C.若另加一个电场强度大小为(mg+Bqv)/q,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物体将作匀速运动
D.若另加一个电场强度大小为(mg+Bqv)/q,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物体将作匀速运动
A.如果这个力是引力,则施力物体一定在④区域
B.如果这个力是引力,则施力物体一定在②区域
C.如果这个力是斥力,则施力物体可能在②区域
D.如果这个力是斥力,则施力物体一定在④区域
10.如图6所示,质量相同的木块A,B用轻质弹簧连接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现用水平恒力F推A,则从开始到弹簧第一次被压缩 到最短的过程中( )
A.两木块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aB
C.两木块加速度相同时,速度vA<vB
D.两木块加速度相同时,速度vA>vB
12.(4分)早在19世纪,匈牙利物理学家厄缶就明确指出:“沿水平地面向东运动的物体,其重量(即:列车的视重或列车对水平轨道的压力)一定要减轻。”后来,人们常把这类物理现象称为“厄缶效应”。如图所示:我们设想,在地球赤道附近的地平线上,有一列质量是M的列车,正在以速率v,沿水平轨道匀速向东行驶。已知:(1)地球的半径R;(2)地
球的自转周期T。今天我们象厄缶一样,如果仅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火车随地球做线速度为
三.实验(20分)
13.(1)(5分)关于“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不述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个弹簧秤的拉力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点
B、实验中,若测F1时弹簧秤上的弹簧与其外壳发生摩擦,引起F1和F2的合力F的偏差,把F与真实值相比较,F的大小偏小
C、若用两个弹簧秤拉时,合力的图示F的方向不与橡皮条在同一直线上,则说明实验有错误
D、若实验时,只有一个弹簧秤,则应按下述方法操作:把两条细线中的一条与弹簧秤连接,然后同时拉这两条细线,使橡皮条一端伸长到O点,记下两条线的方向和弹簧秤的读数F1;放回橡皮条后,将弹簧秤连接到另一细线上,再同时拉这两条细线,使橡皮条一端伸长到O点,并使两条细线位于记录下来的方向上,读出弹簧秤的读数为F2
(2)(5分)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得到如图一段纸带,测得AB=7.65cm,
BC=9.17cm. 已知交流电频率是50Hz,则打B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为 m/s.
如果实验测出的重力加速度值比公认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
14.(10分)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的实验。他先测出不挂砝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然后在弹簧下端挂上砝码,并逐个增加砝码,测出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所得数据列表如下:(重力加速度g=9.8m/s2)
砝码质量 m/102g |
0 |
1.00 |
2.00 |
3.00 |
4.00 |
5.00 |
6.00 |
7.00 |
标尺刻度 x/10-2m |
15.00 |
18.94 |
22.82 |
26.78 |
30.66 |
34.60 |
42.00 |
54.50 |
(1)根据所测数据,在答题卡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x与砝码质量m的关系曲线。
(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和关系曲线可以判断,在 N范围内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关系满足胡克定律.这种规格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
1 2 3 4 5 6 7 0 8 m/102g x/10-2m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四.计算题
15.(14分) A、B两小球同时从距地面高h=15m处的同一点抛出,初速度大小均为v0=10m/s。A球竖直向下抛出,B球水平抛出,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取g=10m/s2。
求:(1)A经多长时间落地?
(2)A球落地时,A、B两球间的距离是多少?
16.(14分)人们受小鸟在空中飞翔的启发而发明了飞机,小鸟扇动翅膀获得向上的举力可表示为F=kSv2,式中S为翅膀的面积,v为小鸟的飞行速度,k为比例系数。一个质量为100g、翅膀长为a、宽为b的燕子,其最小的飞行速度为12m/s。假如飞机飞行时获得的向上举力与小鸟飞行时获得的举力有同样的规律,一架质量为1080kg的飞机,机翼长宽分别为燕子翅膀长宽的20和15倍,那么此飞机的起飞速度多大?
(2)若不挂重物M.小圆环可以在大圆环上自由移动,且绳子与大、小圆环间及大、小圆环之间的摩擦均可以忽略,问两个小圆环分别在哪些位
置时,系统可处于平衡状态?
19.
(1)求P滑至B点时的速度大小;
(2)求P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m ;
(3)求出O、D间的距离s随速度v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参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BD |
C |
A |
A |
AD |
C |
AC |
D |
AC |
BD |
11.gsinθ gtanθ
12.
13.(1)ACD (2)2.10,下落过程中有存在阻力等
14.(1)图略 (2)0~4.9 24.5
15.(1)A球球落地的时间由运动学公式求得
(2)A球落地时,B球的空间位置是
AB两球间的距离
16.由F=kSv2得,对小鸟 m1g=kabv12
对飞机 m2g=k×20a×15bv22
17.a=2m/s2 s≤50m
18.(1)重物向下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当重物速度为零时,下降的距离最大.设
下降的最大距离为
解得
(另解h=0舍去)
(2)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两小环的可能位置为
a.两小环同时位于大圆环的底端.
b.两小环同时位于大圆环的顶端.
d.除上述三种情况外,根据对称性可知,系统如能平衡,则两小圆环
的位置一定关于大圆环竖直对称轴对称.设平衡时,两小圆环在大
圆环竖直对称轴两侧
对于重物
对于小圆环,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绳子的拉力
得
19.解:(1)物体P在AB轨道上滑动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2)当没有传送带时,物体离开B点后作平抛运动,运动时间为t,
根据动能定理,物体在传送带上滑动时,有
(3)当传送带向右运动时,若传送带的速度
带的速度
. 当
. 综合以上的结果,得出O、D间的距离s随速度v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