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答案

3773考试网高考高考试题答案正文

语文重点、难点突破

来源:北京天利考试信息网 2005-4-13 11:31:41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如《红楼梦》)、中篇(如《阿Q正传》)、短篇(如《最后一课》)以及微型小说(如《鞋匠》);按照写作体制分为章回体(如《三国演义》)、日记体(如《莎菲女士日记》)、书信体(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体(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按照小说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等。

  3.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台词)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按照不同标准,戏剧可分为不同种类: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按照剧情的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如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多幕剧如《雷雨》;按照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4.诗歌: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诗歌的分类:按照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抒情诗又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按照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民歌等。我国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诗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代,曲在元代最盛行。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照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而长调是九十一字以上。根据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书写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体裁比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散曲是金元时代兴起,由词退化而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衬字,较多的使用口语。它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各“煞”是“尾”前的配曲,最后用“尾”结束全套曲。

  元杂剧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元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每折戏只能用一个宫调,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净(花脸)、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儿(老妇人)、丑(小花脸或三花脸)等。科、白都是戏剧剧本的一个组成部分。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舞台程式,武打和舞蹈等动作。白,是宾白,是剧中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可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人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习重点:①注重积累,要对教材中出现过的文学体裁及其特点把握好,同时注意课内外相结合。②注重运用,平常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注意从体裁特点入手,整体把握作品。③多阅读一些文学欣赏文章,加强对文学体裁常识的理解。④在文学鉴赏中运用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文学体裁常识,多角度文学鉴赏。 考点3 识记名句名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言名句,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文质并美的诗句、文句和格言警句等,它们大都语言简炼,内涵深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汉语言语言艺术的精华。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等等。

  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位置,广为流传、常被人引用借鉴的篇目。一般是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这些“名篇”,或揭示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事物的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练,涵义深刻;表现手法方面,构思精巧,想像联想丰富,角度新颖,手法独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如:荀子的《劝学》、贾谊的《过秦论》、王勃的《滕王阁序》、韩愈的《师说》等等。

  名句名篇的考查将采用默写的方式,即给出标题或开头一句,要求学生写出全篇内容。考查名句名篇会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不会故意为难考生,考查的重点是考学生学过或熟悉的,目的是推动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素养。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版本的教材。因此,重点应放在: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现行教材规定需要背诵的篇(段);教材中引用过、涉及或注释中出现过的名句名篇;脍炙人口、广泛流传的课外名篇。

  复习重点:①全面复习,突出重点。名句名篇的内容多、范围广,但并不是所有名句名篇都会考。要把重点放在“常见”上,知名度比较高的篇目,首先要把重点放在课本内,适当扩展背诵范围。较长的名篇,要把重点放在名段名句上。尤其是那些名篇中的对仗句、议论深刻句、运用修辞手段明显的句子、锤炼语言特别好的句子。②领悟含义。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的的含义。如:“为人性僻耽(d n入迷)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③背诵准确,书写规范。名句名篇的考查方式主要是默写,要特别注意书写准确、规范。对名句名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一定有意注意,重点把握。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中的“跬”,“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中的“弛”。④要留意具体语境。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考点4 古代诗歌鉴赏 了解古代诗歌特点。

  了解古代诗歌鉴赏内容。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形象:指诗歌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自己)以及作品中所描写的景和物。如大漠孤烟、湖光山色等。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形象以及天姥山的奇景。把握意象、意境与形象的关系。

  ①意象 它是构成诗歌的基本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含有一定意义的事物或景物。可以说,没有意象就不成诗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其中的“大漠”“风尘”“日色”“红旗”等事物就构成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又构成了诗的阔大雄浑的意境。②意境 意境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体,“意”是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或场景氛围。如陶潜的《归园田居》,作者通过“狗吠”“深巷”“鸡鸣”“桑树”这些饱含作者生活理想的“象”描绘了一幅闲适安逸、清新自然的农村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回归自然的理想,这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深远的意境。2.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凝练、生动、形象、重意境、有韵律美。语言风格主要有:

  豪放。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和炽热的性格灌输到诗作中,就使自己的诗作的风格变得豪迈奔放,明朗潇洒。“诗仙”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

  沉郁。豪放好似火山爆发,沉郁仿佛海底潜流。诗人沉思默想,幽愤填膺时,就使自己的诗作风格变得深沉忧愤、情感浓郁。沉郁风格的代表诗人是“诗圣”杜甫。

  委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说出,而是经过委曲婉转之后才流露出来,使感情表达得更深沉更有余味。

  含蓄。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通俗。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就是通俗。中国古代许多文学家都推崇通俗,白居易就是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的大诗人。

  自然。自然而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指的是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用荷花作比来说明自然这一风格。

  平淡。与自然相同之处在于不加雕琢,与自然不同之处在于语言力求朴素。自然讲究天然而成,平淡显现朴实无华,平淡中蕴涵深意。

  工丽。既讲究对仗工整,又讲究辞藻华丽。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得极工丽,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是否工丽,不仅要看辞藻是否华丽,对仗是否工整,而且要从意境着眼。

  雄浑。气势雄伟,含意深沉。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及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堪称雄浑佳作。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物色,而且动静得宜,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风趣。具有这种风格的诗歌,不单纯是让人发笑,而是在幽默诙谐之中含有深意,严肃而不油滑。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伴桑阴学种瓜”,风趣之中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3.古代诗歌的手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是指体现在作品中的用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作品思想内容的一切艺术手段。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夸张、借代、拟人、运用典故、烘托、对比衬托、情景交融、寓理于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叙述描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以更具体形象而又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事物来打比方,使事物的特征更突出、更鲜明,或更能暴露其本质。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有起兴或发端的意思,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起头,然后再引出所要歌咏的内容。诗歌以“兴”起头,往往能起到寓意、联想、象征和烘托等作用。

  夸张:夸张手法只要运用得好,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有利于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

  借代:运用借代,目的在于把事物描摹得更精炼、更形象、更具特征。读古诗词遇到有借代的诗句,不能直解,要考虑它借代的是什么。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物当人来写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描写的是自然界的事物,表现的却是诗人的情怀。诗人把春雨当作人来写,赋予它动作、情感和品质,它适时而至,润物而不声张,其品格多么高尚。

  用典:典故,顾名思义,就是典籍中的故事。运用经过压缩成一个词的故事,用在句中以表达作者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的手法,就叫“用典”。用典,往往能化繁为简,能把意思表达得含蓄、委婉而有韵致,让人联想,让人玩味。虚实:虚实是古人论诗论文经常采用的概念,虚与实是一对相对概念: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以往、未来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如此等等。诗歌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增加时空的深度和广度,引发读者的想像,同时使形象更加鲜明,并大大加大作品的容量。

  烘托:烘托是一种通过渲染气氛,以使人物在这种气氛中被刻画得更加深刻更加动人的表现手法。它常常通过场面描写、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来实现。它强调的是整体渲染。

  衬托。衬托是一种利用事物间相对的条件,以一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事物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强调的是一物衬一物。

  情景交融: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常常借助客观外在的景物把自己的感情含蓄地表达出来。优秀的诗歌作品,不论是触景生情,还是缘情造景,总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无我之境”,是指比较客观地描写景物,感情较为隐蔽,而在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中渲染某种气氛,构造某种意境,不动声色地启发读者产生某种感情倾向。如陶源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谓“有我之境”,是指比较侧重于诗人激情的倾泻,把感情加在景物上,高兴时笔下景物都在高兴,悲伤时笔下景物都在悲伤,即所谓“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等。

  寓理于景:把道理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寓理于景。唐朝诗人中就有一些这样的诗句,到了宋代,诗人们喜欢以议论入诗,重理趣,形成了宋诗的一大特色,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是自然而直接地把作者的感情抒发出来的表现手法。它是作者的感情无法控制的结果,自然而强烈。

  托物言志:把要表现的生活理想、道德追求和精神品格通过咏唱外物来实现。如于谦的《石灰吟》。

  4.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鉴赏;古代诗词曲中作者抒发的常见的思想情感:

  思乡怀人:或是羁旅愁思,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或是思念亲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或是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或是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离别寄慨:或作留恋,如柳永《雨霖铃》;或作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或作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忧国伤时:或痛斥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或同情人民,如杜甫的《卖炭翁》;或反映离乱,如杜甫的《春望》等。

  建功报国:或渴望建功立业,如曹操《龟虽寿》;或感伤报国无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或感叹山河沦丧,如文天祥的《过伶仃洋》;或悲叹年华已逝,功业无成,如苏轼的《赤壁怀古》等。生活杂感:或抒仕途失意的感伤,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或发昔盛今衰的

  感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或表寄情山水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等等。复习重点:(一)对古代诗歌常识的考查,如近体诗的排序、词牌的认定。(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包括词语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分析、整首诗歌中心的把握。(三)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评价,包括诗歌的语言特点、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构思立意等,并能体现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四)对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观念的理解和分析。 专题三 古代诗文阅读

  考点1 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实词”,是指浅易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高考要求掌握的是其中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1.古今异义: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身。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今为一个双音节词。

  2.一词多义: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3.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不复顾利害”(只有“害”的意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只有“入”的意义)。

  4.异读别义:①破音异读。用改变字的读音来表示字的不同词性和意义。如“沛公欲王(w ng)关中”等。②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保留古音。如“周景王之无射(y )也。”③通假异读。因字通假而产生的异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 )乎”等。

  5.通假字:就是用一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某字。通假字和它的本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如“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复习重点: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特别是新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1.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2.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属对仗,“忠”与“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应为同义,所以“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3.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4.语法推断。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怀信 傺”,“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应为名词,“忠诚”的意思。

  5.语境推断。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可借助句子本身和上下文两种语境推断。如“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根据前文可推知其“言”为“叙述”之意。“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联系全篇及背景看,这句中的“言”可理解为“记载”。

  考点2 正确把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了解大纲要求掌握的常见虚词的主要用法:

  而:①连词,表并列,“又”。②连词,表递进“并且”。③连词,表转折,“却”。④连词,表假设,“如果”。⑤连词,表结果,“因而”。⑥人称代词,“你、你的”。⑦连词,表目的,“来”。

  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

  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是”。②代词,“你”、“你的”。

  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且:①副词,表将来,“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若:①代词,第二人称;②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或”、“或者”。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

  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用来……。

  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②表替代,“替”;③表目的,“为着、为了”;④表原因,“由于、因为”;⑤表被动,“被”。

  焉:①疑问代词,表疑问和反诘;②连词,表条件“才”;③兼词“于(是、之)”;④助词“了”;⑤代词。

  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承接,“而”;表目的,“用来、来”;表因果,“因、因为”;表修饰,“而”;表结果,“以致”。因:①“凭借”;②“按照”;③“趁着”、“就着”;④介词,由于因为;⑤介词,“从”、“由”;⑥连词,“因此”、“于是”。

  于: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表比较,“比”;表被动,“被”。

  与: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连词,“和”、“及”;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又作“欤”,相当于“吗”、“呢”。

  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者:①助词:构成“者”的结构,“……的人(事、东西);用在句中,表停顿”;②语气助词:起加强语气作用。

  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句子成分倒置前置的标志;②代词。

  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解。因此,既不要误虚为实,也不可误实为虚。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2.辨明词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乎”当“在”讲,后一个“乎”则当“比”讲。有的虚词词义相同或相近,但由于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不同,因而词性就不同。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可译为“因为”,“以”在这个句子中起介进原因的作用,是介词;而在“以相如功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移动站 电脑版 专题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