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大都以为话题作文“好写”,但落笔后又出现了种种问题。据笔者了解,2001、2002年高考全国卷考生作文的弊病主要有:
一、审题不严,偏离题意
2001年高考试题提供了一则寓言,目的是引出话题,按说审题并无难度。但部分考生既不重视把握话题的内涵,也不注意搞清题目要求,或把“诚信”误作“诚恳”“自信”“信仰”等等,严重偏离了题意;或把“诚信”理解为“忠诚”“信任”,这虽然与“诚信”有关联,但毕竟不是同一概念,不能等同视之。
2002年高考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在引出话题前,命题人提供了一则登山者救人的故事,这段材料本身确实蕴涵“救人亦救己”“助人亦自助”的“双赢”含意。但既已明确“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选择”一词就是真正的核心所在。为数不少的考生不认真审题,仅仅就协作、互惠、双赢等作发挥,于是写成一篇“给材料作文”,严重偏离了题目要求。这样的作文,一般就难以及格。比如有位考生写的是《合作与成功》,用寓言故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以及体育比赛、科学研究中的事例论证了“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通篇未提“选择”,只得18分。另一篇《让万马齐奔驰》,用学习中要互帮互助才能共同提高、战争中各兵种要密切配合才能打胜仗等论据,论述了“互相帮助是一种美德”的观点,也没有写到“选择”,此文也得18分。当然,话题中“心灵”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它规定了这种“选择”,必须是触动心灵、震撼灵魂的。部分考生在写“选择”时,未扣住“心灵”展开,审题上也有欠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近年来一直宣传‘降低审题难度’,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考生;二是这部分考生素质很差,认识水平低下”(何永康语)。
二、立意消极,盲目逆反
在2002年高考中,有考生认为“学校是牢房,结婚是坟墓”,在作文中流露出“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工作、自然,任何选择皆是徒劳”的悲观念头,体现出做人素质方面的不足。还有考生盲目逆反,写出了是非判断标准偏颇的怪论。比如有一篇《我的选择——走开》,文中写道:
首先请那位“登山者”接受我最真诚的批评:你并不是一位具备登山者素质的人。大家都知道在进行一些冒险活动时必须先弄清楚它的突发危险有哪些,以及怎么去应对,这是最基本的……而你不过是一个莽汉,在暴风雪里乱撞很容易迷路,这样即使风雪停了你也不容易出去了。
然后我们来评述一下我的“自私”……虽然我也是个很善良的人,但《农夫与蛇》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虽然他很可怜,但我比他更糟糕,他完全可以毫无痛苦地去天国,而我呢?还有知觉,冷、饥饿、疲劳正吞噬着我的肉体、灵魂,我很惨很惨。“登山者”还“翻了江,倒了海”等等,脱了手套去按摩那个与死神牵手的人,最后是个很好的结局,“遇难者”活了,两人一起走出困境。很美的结局吗?嗯哼!既然按摩可以暖和身心,为什么不给自己按摩呀!效果不是更好吗?
……
我并非无情无义,是个没有良心的人,但现实如此,接受吧!我不后悔……我走开!
此文仅得20分,这是因为作者虽然回答了“我”“怎样选择”的问题,但这样一种自私自利的人生选择,显然与话题精神相背离,与公众认同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有必要提请考生注意,立意是作者思想境界的体现,也是衡量一篇作品认识价值的标杆,作文的思想观点必须正确,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
三、视野狭窄,选材雷同
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年年有,2002年似乎更为突出。一篇“心灵的选择”,竟让众多家庭同时陷入父母离婚、子女失学的困境。
“爸爸、妈妈正在闹离婚,他们每人都用尽办法拉拢我……”以父母离婚为话题的作文多半这样开头。身为第三者的“我”便面临艰难的选择:不管跟谁,“我”都会有丰厚的“奖励”,但爸爸妈妈总有一个人要被伤害。之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通过种种努力让父母和好如初,家庭危机平安度过。因为写父母离婚的作文太多,以致有阅卷者戏言今年成了“离婚年”。城区考生大写特写父母离婚,农村考生则热衷于“身陷”失学。很多考生有着惊人相似的经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只能供两个子女中的一个上学,是抓阄上学还是主动把机会让出?经过“心灵的选择”,“我”放弃了惟一的上学机会……这充分暴露出当前中学生生活单一,阅读面窄和联想、想象能力差等问题。“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这样基本的要求理应做到。
四、内容幼稚,气度狭小
2001年高考有些作文编得像小学二三年级学生写的,缺乏深刻的意蕴。比如写小时候打碎了花瓶不敢承认;写拿了人家一个苹果后的悔悟;写在幼儿园里听老师讲“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写如何退回商店营业员多找的钱;写父母用“狼来了”教育自己……这些内容不是说不可以写,问题在于很难写出深刻的内涵。高中毕业生写这样缺少内涵的作文,到了十八岁还停留在八九岁的思想水平和情趣上,总让人觉得气度不够。
五、胡编乱造,刻意求新
2002年高考到历史人物那里搬救兵的比往年多得多,许多考生参与了“发思古之幽情”的大合唱,也着实涌现了一批历史题材的精品文章。可令人费解的是,有些考生明明缺乏文史知识的积淀和新编故事的素养,却也选用了历史题材。于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套用名著名篇的框架,机械、浮浅地作改写,张三变李四,照着葫芦画瓢;二是在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囫囵吞枣,泥古不化,加上用以表达的语言与借用的人物口吻风马牛不相及,内容与形式严重失调,显得不伦不类。
另外,部分考生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抓住“文体自选”而刻意“创新”,借各种文体胡乱阐发,他们的作文内容荒诞离奇,滑稽古怪,写法上变形夸张,似真似幻。有阅卷专家戏称为不是写作是炒作,不像作文像游戏。事实上,一定的文体总是为相应的内容服务的,文体需要创新,那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决不能光在文体上打转转,为创新而创新。
六、投机取巧,套用时文
2001年有许多文章写一位青年高考落榜后到某地打工,在一次暴风雨中负责任地保护了公司的物资,受到老板奖励;老板让他当经理,他认为应当“让文化高的人去当”;后来担任了一个小职务,在宴请外商时,把吃剩的包子打包带回去,他这种节俭的行为感动了外商……众多考生如此为文,原因很简单,它出自考前大面积使用的“北京东城区高考模拟卷·现代文阅读”,原文题为《高等教育》。
2002年高考首次在卷面上提出了“不得抄袭”的要求,还相应设立了一条评分标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但部分考生还是心存侥幸,套用现成故事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有许多作文是写一位高尚的母亲,爱养子胜过亲儿子,她精心设计了一个“骗局”,使养子得以继续升学,而让亲生儿子外出打工……数以百计的考生这样写,是因为这个故事出自《读者》杂志。少数考生还能作些加工改造,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更多的考生则是全盘照搬。这类作文一经发现(实际上蒙混过关的可能性极小),只能是得分最低的一类,甚至会被评为0分。这里要提醒考生:如果某些时文确实很精彩地诠释了作文话题,写作时予以概括,把它作为写议论文的例证,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全文主体套用现成的故事,只在首尾加上一点扣题的话,更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
七.缺少文体意识
试题“注意”中注明“文体自选”,那么“选”定了一种文体,就要“写什么是什么”,至少要“写什么像什么”,不能搞大杂烩。有些考生对文体认识模糊,错将文体混杂当作夹叙夹议,作文一半是议论,一半是叙述,犯了文体不能统一的错误;有些考生叙述与议论相割裂,叙述的事件不能说明论点,议论部分不是从叙述中引申出来,而是另起炉灶,造成两种表达的分离;甚至出现了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平均使用笔力的现象,有的文章“四不像”“五不像”,不知道作者究竟“自选”了哪种文体。
此外,还有很多表达上的问题:有些考生选材不错,但写得淡如白开水,没有起、承、转、合,根本不成其为故事,“选”了写记叙文却写不像记叙文;有的考生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把一篇本该阐述自己对“诚信”(或“心灵选择”)的看法的议论文,写成了决心书,读来让人啼笑皆非;还有考生字迹潦草,卷面不洁,严重影响了“宣传效果”,当然也使作文得分大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