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3773考试网高考高考历史正文

[组图]2017烟台期中检测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

来源:3773考试网 2016-11-18 22:04:13

烟台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三历史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第I卷答案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内,将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 区域内。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并且随时可以撤换的”。这表明巴黎公社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D.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2.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

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B.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

C.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     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中共二大的分析

A.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B.认识到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C.提出发动工人运动是当前工作的中心

D.提出了革命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4.在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并认为中国革命一爆发就会“掀起全世界的大革命”。这表明

A.当时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共产党内的右倾错误依然存在  

C.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现了重大失误

5.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A.开辟了中国民 主革命的新局面 B.表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反映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D.说明中共开辟敌后战场的艰辛

6.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7.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到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读是

A.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B.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 容的选择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D.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

8.“在20世纪中期发生的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冲突中,一方自称为是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另一方的数十万军队采用了志愿军的微妙措辞”。这一冲突是

A.美苏双方于远东的直接交战      B.美苏冷战出现的第一次高潮

C.北约与华约全面对峙的产物        D.冷战全局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9.1975年,苏联支持下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最终战胜了北约支持下的欧洲殖民军,取得了独立并宣布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类似的还有加纳等国。这些现象说明 

A.民族解放运动中曾混杂冷战因素    B.民族独立运动推动了世界多极化

C.美苏双方把军力重点部署在非洲    D.文明程度提高使欧洲放弃了殖民地

10.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再没有其他社会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美国的矛盾心态体现

A.美国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B.美国的价值观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C.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D.美国外交思想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11.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庄客”“农户 ”“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12.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全国推行均输法。据《史记·平准书·集解》:均输,“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这表明西汉政府推行的均输法

A.保护小农经济       B.打击了豪商大贾

C.增加了政府收入      D.稳定了市场秩序

[1] [2] [3] [4] 下一页

移动站 电脑版 专题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