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3773考试网高考高考语文正文

[组图]2017揭阳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发布

来源:3773考试网 2017-3-30 21:48:18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  ① , 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② ,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近些年来,_ ③ ,已经在读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21.下面是“中国民政”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6分)

2017揭阳一模语文答案揭阳市2017年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
   据媒体报道,自从“奖孝金”制度推出后,许多子女前来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有的子女以前一个星期来一次,现在变为两三天来一次,以前两三天来一次,现在几乎天天过来探视。
然而,在一家门户网站所做的调查中,近半数网友认为护理院没有必要设立“奖孝金”制度。
面对护理院此举,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想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揭阳市2017年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1.C(“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表述有误,原文第3段的相关表述是“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2.B(“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无中生有;“兴趣盎然”也有误,原文第3段的相关表述是“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3.D(“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说法有误,原文最后一段相关表述是“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也有误,文中相关表述是“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4分)BD(B.其敏、其兵表哥不是“每年”年夜饭后叫我去陪他喝酒,文中是“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其次其敏表哥叫我陪喝酒,且礼数繁多,这是亲人间真挚的情感交流,既是传统风俗,更体现了家乡的民风淳 朴。D. 文章末尾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 文中提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呼应文章开头,是作者在外漂泊让他觉得累,故乡才是心里永远的归宿,作者不是不愿意回故乡,相反是更加怀念故乡,更加怀念故乡“年三十夜的爆竹”。每项2分,答对两项给4分)
5.(4分)
①让读者对作者乡村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1分),引出行文线索“年三十夜的爆竹” (1分)。
②家乡年三十的风俗,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承载,既展示了家乡的淳朴民风(1分),也传达出乡民对新年美好的祝愿(1分)。
③承上启下(1分),(燃放爆竹的风俗)照应了文章标题“年三十夜的爆竹”;(亲友之间串门)又为下文表哥们热情请我喝酒做好铺垫(1分)。
(每点两分,只要答对两点则给满分)
6.(6分)
①“年三十夜的爆竹”既是庆祝节日的风俗,也是行文的线索。
②“年三十夜的爆竹”传达了亲人团聚欢乐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③“年三十夜的爆竹” 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及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亲情牵绊,乡土情结是永恒主题。
④“年三十夜的爆竹”也是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载体,作者赋予它深刻的文化内涵。
⑤“年三十夜的爆竹”在乡村热闹,在城市则稀落,触发人们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下,对乡土文化、传统民俗远离进行深刻反思。
(前三点各1分,后两点各2分,最多给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3分)C(行文引用黄萱的感慨,不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而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属于侧面塑造传主形象,间接体现了陈寅恪治学可贵的精神风貌,更传达了黄萱对陈寅恪深深的敬佩之情。)
8.(4分)C D
(A.全文紧紧围绕“陈寅恪的眼睛”有序展开,从其右眼弃医见其气节,左眼视力消退见其生活艰辛而不失节,双目失明著述不辍见其坚毅,对表现人物性格有突出作用,高度统领全文。B.“视网膜脱离,而他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仅是其右眼无法复明的原因。其双目失明既有幼时嗜书苦读损伤目力的原因,也有后来生活贫苦、著述艰辛,过度用眼而未能及时医治等原因。E.材料提及他多次拒绝他人好意,足见其高洁的做人品格,其为人专心治学,淡泊官场,不慕荣利,极具民族气节。每项2分,答对两项给4分。)
9.(5分)
①学识过人受人敬重,既在于其读书刻苦广博,更在于治学坚毅,有责任担当。(1分)幼年嗜书夜读,无书不观,通宵达旦;失明之后,坚苦卓绝,著述不辍,坚持讲学。(1分)
②纯粹的学人风骨,淡泊官场,不慕荣利,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1分)不迎合“双百”方针,专心地研究“钱柳姻缘”,足见其治学纯粹,不慕名利。(1分)放弃治眼手术,拒受日人馈赠,拒当院长,宁可逃难,可见其民族气节之崇高。(1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10.A(3分)(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11.D(3分)(太上皇是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12.C(3分)(“他认为皇上对史正志和扬存中的任命不妥”理解有误,原文“朝廷遣史正志至建康”只是说朝廷派遣史正志到建康,而未对他有新任命,且陈良翰所反对的也不是这件事。)
    13.(1)有人问他用的是什么方法,陈良翰说:“没什么方法,只不过我使自己的心保持公正,好像空堂上悬挂明镜一样能洞察一切(比喻廉明公正)。”
[共5分;关键词“或”(有人)、“第”(只不过)、“公”(使……公正)各1分,大意2分]
    (2)何况唐州、邓州、海州、泗州又是金国违背盟约后用武力夺取的,怎么能用旧有的疆土为借口要求它们归还呢?
[共5分;关键词“渝”(违背)、第一个“以”(用、凭借)、“安得”(怎么能够)各1分,大意2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他很早就没了父亲,服侍母亲很孝顺。陈良翰天性端庄稳重,做文章恢宏博大有气概。绍兴五年进士及第。任温州瑞安县知县。瑞安民风以骄横跋扈闻名,官吏治理政事崇尚严厉。陈良翰偏偏用宽厚的办法安抚当地的百姓,催租不下文书,只把需要缴纳的物品的名目公布给大家看,百姓争着高高兴兴地交纳。判决诉讼都能查得实情。有人问他用的是什么方法,陈良翰说:“没什么方法,只不过我使自己的心保持公正,好像空堂上悬挂明镜一样能洞察一切(比喻廉明公正)。”殿中侍御史吴芾举荐他为检法官,后又升为监察御史。孝宗初立,金国的君主完颜褒新登上君位,请求讲和,中原地区原来的宋人很多请求南归。皇帝问如何处理此事,陈良翰进 言:“与金议 和,又接受那些曾经投降金国的人,都是不对的。一定要制定计划让国家自然安治。议和成不成,随它去好了。”张浚驻军在淮水、泗水一带谋划进攻,而议论的人争着进献防守长江的计策,陈良翰进言:“应当巩固国家的屏障,使托付专一。如今舍弃淮河防守长江,是放弃土地舍弃便利条件,朝廷过分决断,使得军事督府不能够专心统兵在外(抵御外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金国第二次送信要求得到原来的疆土,陈良翰上言:“中原地区全都是我们原来的国土,何况唐州、邓州、海州、泗州又是金国违背盟约后用武力夺取的,怎么能用旧有的疆土为借口要求它们归还呢?”朝廷派遣史正志到建康,和张浚议事意见不合。陈良翰弹劾他,皇上说:“史正志也没有罪过。”陈良翰进言:“陛下派张浚守卫淮河,那就应主要依靠张浚,一名郎官无足轻重,而且(如果)史正志还在朝中,张浚必然会离开(不担任官职)。”皇上醒悟,派遣史正志出朝为福建转运使。杨存中任御营使,统率殿前军队,陈良翰进言:“杨存中长期把持军权,太上皇罢免他回府居住,怎能再次任命他?应当谨记踩到霜上知道坚冰将至的古训(对未来提高警惕)。”奏疏上了三次,杨存中终于被罢免。陈良翰任谏官时,成恭皇后接受册封,她父母亲戚有二十五人被授予官职,陈良翰议论说授官太多,皇上下诏减少七人。升为给事中。改官礼部侍郎,没有任命。召为太子詹事,觐见之后,皇上把调教辅助太子的责任托付给他。一天,皇上召他在选德殿觐见,拿出亲手书写的唐太宗和魏征谈论仁德功利的对话,让他尽情陈述现在没有做到的事情。陈良翰退下来,上奏疏。皇上对他的奏疏嘉赏感叹,下诏让他兼任侍讲。不久,陈良翰因病请求退休。去世时六十五岁。光宗登基后,特赐谥号献肃。
14.B、C(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二项得5分。B项颔联运用想象和比喻的手法写花。面对着的温润可爱的花,诗人忽然怀疑是暮色朦胧的雨雾沁入花朵,不知为何又觉得像是那绚丽朝霞飞入其中。C项“正面写花”错,应为侧面衬托。)
15.①赞美花的美丽。紫萼黄蕊,写花丽,“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诗人浓墨重彩,表现见花时的惊喜以及对花的赞叹。②惋惜花的易谢。“莫作委泥沙”,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诗人的惜花之情。③感叹韶华已逝,生命易老。诗人时年四十有七,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1)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3)剑阁峥嵘而崔嵬。
((1)(2)题各2分,(3)题1分,共5分,有错、漏,则该题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3分)B(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土。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前提是事物本身是好的,仍有可取之处。此处望文生义。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此处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此处用于形容水平,使用对象错误。闭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18.(3分)D (A语意重复,删去“令人”,或改为“令人担忧”。B句式杂糅。“以……为原则”“本着……的原则”。C中途易辙,将“二孩政策”放到“自”以后,并添加“于”。)
19.(3分)B
20.(5分) ①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 ②反而可能扭曲历史 ③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答对1点给2分,答对3点给5分。)
21.(6分)“中国民政”的标志由双手、人像、太阳和光线组成(写出两个得1分,四个得2分)。双手象征民政部门的奉献精神,人像象征广大人民群众,太阳象征光明和温暖,太阳两侧的十二道短线象征太阳的光芒(或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寓意写对一个1分,共3分)。民政标志反映了民政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说寓意1分)。
四、写作(60分)
22.(60分)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①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④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

  一等(20—16) 二等(15—11) 三等(10—6) 四等(5—0)




40
分 内

20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语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20分

 特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参考立意:
1.不赞同护理院此举。孝悌是“为仁”之本,当发乎内心自觉,倘若看望父母还需人来奖励,这本身就是不孝。因此这种奖励机制让子女看望父母带上了功利色彩,也会让老人为此寒心。
2.赞同护理院设立“奖孝金”制度。此举可以起到提醒子女孝顺父母的作用,唤醒子女心中的亲情与孝心,提醒子女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
3.也可辩证看待护理院此举。一方面,护理院设立“奖孝金”制度,其初衷是好的,目的是唤起更多子女抽空陪伴父母、与父母共享天伦的意识,但人的感情一旦与“利”挂钩,多半会变质。

上一页  [1] [2] [3] 

移动站 电脑版 专题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