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闻记者 吴琪)今天中午12点,2017年江苏高考第一门学科语文考试落下帷幕。走出考场的考生大多表示难度平稳,有的考生甚至提前交卷。那么,今年语文试题难度究竟如何,速新闻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我市名师季源老师。季老师为宿迁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宿迁中学高二创新部语文备课组长,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

传统中有创新 考察考生文学积累

“201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总体来说质量较高,在稳定中求变化,在传统中有创新,是一份贴近学生实际、难易适中的试卷。”季老师随后分题型对试题进行了详细解析。
“第一部分依然是语言文字运用,五道选择题题型变化不大,分别考察了成语辨析、修辞、对联、语句连贯和漫画等知识点。”季老师说,相对来说,第三题对联题稍有难度,题目为“为杜甫草堂选择合适的两幅对联”,这道题要求考生不仅要了解杜甫的生平和经历,更要熟悉杜甫的性格和诗歌。第五题漫画题,要求考生选择与丰子恺的一幅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诗句,在常规的漫画题考察中融入对诗歌的理解,稳中求变。这些题目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部分文言文,沿袭了人物传记类文本的阅读,选择了王引之的《汪容甫先生行状》,符合《考试说明》中“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题型变化不大,分值与去年相同,为18分。变化较大的是客观题的第二题,结合文本内容理解“三代”“江左”“菽水”“趋庭”等词的含义,考察了古代文化常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章,联系语境,更要有相关古代文学和文化方面知识的积累,这一点体现了新考纲的变化。由此可见,对于古代文学常识和文化传统知识的积累不能仅是文科班学生的专利,理科班学生对此也应重视。
古诗词鉴赏考察《秋兴》 现代文阅读涉及中外文本
古诗词鉴赏在第三部分,考察了陆游的《秋兴》,诗歌阅读难度不大,题目类型与往年高考题类似,第一题考察了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分析,第二题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可见内容情感、手法技巧等考点依然是古诗词阅读中的重中之重。
第四部分名句默写,课外两句中一句选自《论语》,另一句选自白居易《长恨歌》,难度不大。第五部分的现代文阅读一,继续考察小说阅读,但意外的是今年选择了一篇外国小说——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小说阅读难度不大,四道题目分别为人物分析题、情感概括题、次要角色的作用题和结尾段表达效果题,均紧扣《考试说明》,也是考生平时备考训练中常见的题型。
现代文阅读二,选用的文本为叶秀山的《从脸谱说起》。沿袭了一贯的学术论文风格,文化味较浓。题目比较典型,分别考察了信息筛选、论述层次和文章内容概括等考点,题型稳定传统,变化不大。
作文内蕴丰富 考生既可感性描摹也可理性议论

作为关注度很高的作文,今年的题目依然是“三自一外”的新材料作文,即: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作文材料为“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季老师说,这则材料中的关键词为“车”,貌似范围狭窄,实则内蕴丰富。
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生活中离不开车”,这是整则材料的引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时代。第二句话“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这就说明对“车”的理解要多角度、全方位,它不仅可以指生活中常见的轿车、卡车、火车、自行车等,也可以指抽象意义上时代的车、历史的车、人生的车等。材料照顾了地区、观念和体验的差异,让各类考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发。
第三句话“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这是材料的关键,也是学生的写作重点。这要求考生要思考与“车”有关的人、事、物、情、理等,例如,由“马车”到“磁悬浮列车”到“共享单车”的变化,可写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创新的力量等,也可以反其意,写对旧生活、慢节奏等的怀想;由坐车或驾车的人或事,可写人情冷暖、人生哲理、社会规则、历史反思、文化遥望等。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立意,一定要与关键词“车”有关,不可脱离“车”而漫谈其它。另外要从“车”出发,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化大为小,以小见大。
“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材料包罗万象、贯通古今、意蕴丰富,既立足现实生活、学生实际,又勾连科学技术、历史文化。”季老师最后总结,考生既可以感性地描摹世事之美、世情之善,也可以理性地阐发议论之真、思考之深。总之,本题可以给考生提供充分的写作空间,对高中作文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