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物质构成的奥秘
|
课程 |
考试内容 |
考试要求 |
|
化学 物质 的多 样性 |
1.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
B |
|
2.知道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
B | |
|
3.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能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
C | |
|
微 粒 构 成 物 质 |
1.认识物质粒子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
B |
|
2.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能从得失电子角度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
B | |
|
3.能用粒子的观点(粒子质量和体积很小、粒子间有间隙、粒子的运动性)解释某些现象。 |
C | |
|
4.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
B | |
|
5.了解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并会利用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简图。 |
B | |
|
认 识 化 学 元 素 |
1.了解元素含义,知道空气、地壳和生物体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
A |
|
2.记住并会书写24种元素符号:H、He、C、N、O、Ne、Na、Mg、Al、Si、P、S、Cl、K、Ca、Mn、Fe、Cu、Zn、Ag、I、Ba、Au、Hg。 |
B | |
|
3.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认识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
A | |
|
4.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知道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到指定的元素。 |
A | |
|
5.知道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原子核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
B | |
|
6.形成“物质是由同种或不同种元素组成” “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的观点。 |
C | |
|
7.了解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含义。 |
A | |
|
物质 组成 的表示 |
1.熟练记忆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H、C、O、Na、Mg、Al、Cl、K、Ca、Fe、Cu、Zn、Ag、Ba、NO3-、SO42-、OH-、CO32-、NH4+等 )。 |
C |
|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能正确书写常见阴、阳离子的符号。 |
B | |
|
3.能利用化合价推求、书写化学式,会根据化学式对简单的物质进行命名。 |
C | |
|
4.知道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意义。 |
A | |
|
5.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相对分子质量及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
B | |
|
6.能识别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
B |
(三)物质的化学变化
|
课程 |
考试内容 |
考试要求 |
|
化学 变化 的基 本特 征 |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能够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C |
|
2.能根据描述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说明物质的某些用途。 |
B | |
|
3.能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
B | |
|
4.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现象变化和能量变化,了解吸热现象、放热现象。 |
B | |
|
5.认识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能量。 |
A | |
|
6.了解催化剂的含义,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
B | |
|
认识 几种 化学 反应 |
1.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包括中和反应),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
C |
|
2.了解以氧气性质为例的氧化反应和以炼铁原理为例的还原反应。 |
A | |
|
3.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初步学会书写简单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
C | |
|
4、知道氧化物、酸、碱、盐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初步学会写出简单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C | |
|
5.了解常见物质间反应的条件和可能,知道控制某些条件可控制反应的进行。 |
B | |
|
6.能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了解到物质制备的方法和途径。 |
B | |
|
质量 守恒 定律 和化 学方 程式 |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客观事实。 |
B |
|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
C | |
|
3.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
C | |
|
4.能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说明某一具体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
B | |
|
5.能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反应物、生成物之间质量比的计算;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生成物(或反应物)质量的计算;含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杂质不参加反应)]。 |
B |
(四)化学与社会发展
|
课程 |
考试内容 |
考试要求 |
|
化 学 与 能 源 和 资 源 的 利 用 |
1.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的条件,了解灭火原理。 |
B |
|
2.能识别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初步了解防火、灭火、防爆炸的安全常识。 |
A | |
|
3.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
B | |
|
4.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对水资源的保护。 |
B | |
|
5.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
B | |
|
6.了解氢能源和人类开发的新能源,知道酒精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氢气是新型高能清洁燃料。 |
A | |
|
7.知道石油是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通过炼制可得到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 |
B | |
|
8.了解石油加热炼制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产品。 |
A | |
|
9.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 |
B | |
|
10.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
B | |
|
常见 的化 学合 成材 料 |
1.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 |
A |
|
2.能用简单的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人造纤维(如涤纶、锦纶、腈纶等),知道有毒塑料和无毒塑料。 |
B | |
|
3.知道白色污染的形成和防治措施,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
B | |
|
化 学 物 质 与 健 康 |
1.了解生命必需的常见元素:氧、氢、碳、氮(来源于无机盐、空气和水),知道钙、铁、锌、碘等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了解钙、铁、锌、碘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B |
|
2.知道可以通过“药补”“食补”途径来补充人体缺少的化学元素。 |
A | |
|
3.知道生命活动需要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糖类、油脂、蛋白质是人体内三大供能物质。 |
A | |
|
4.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尼古丁、甲醇等)有损人体健康,了解一氧化碳和甲醛对血红蛋白的破坏作用,知道重金属盐对蛋白质的影响。 |
B | |
|
5.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初步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
A | |
|
保护 好我 们的 环境 |
1.“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与处理的一般原则。 |
B |
|
2.了解典型的大气(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危害、主要防治措施,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
B | |
|
3.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
B | |
|
4.知道正确合理使用化学物质重要性,初步形成“绿色化学”观念。 |
C |
(五)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
|
课程 |
考试内容 |
考试要求 |
|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
A |
|
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
B | |
|
3.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也可进行推理和判断得出结论。 |
B | |
|
4.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
B | |
|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
1.提出问题:①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②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
B |
|
2.猜想与假设:①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②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 |
B | |
|
3.制订计划:①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②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③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
B | |
|
4.进行实验:①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②能在实验操作中将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
B | |
|
5.收集证据:①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②学习运用多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③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④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 |
B | |
|
6.解释与结论:①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②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③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④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
C | |
|
7.反思与评价:①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②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③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
C | |
|
8.表达与交流:①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②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
C | |
|
常用 化学仪器 |
1.能够识别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烧杯、烧瓶、量筒、胶头滴管(滴瓶)、铁架台(含铁夹、铁圈)、药匙、燃烧匙、集气瓶、锥形瓶、水槽、普通漏斗、蒸发皿、托盘天平、长颈漏斗等18种常用仪器。 |
A |
|
2.知道这18种仪器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了解使用不当将造成的后果。 |
B | |
|
实验基本操作 |
1.能进行药品(固体、液体)的取用和称量。 |
B |
|
2.初步学会简单仪器的连接方法,知道玻璃仪器的洗净标准,能够正确洗涤玻璃仪器。 |
B | |
|
3.知道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带来不良后果,知道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
B | |
|
4.能够恰当地选择热源,正确地进行加热操作,知道某些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后果。 |
B | |
|
实 验 基 本 技 能 |
1.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适用范围,会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某些混合物,知道某些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后果。 |
B |
|
2.能够正确选择蒸发操作所需要的仪器,了解操作要点和相关注意事项,知道蒸发也是一种对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 |
B | |
|
3.了解配制溶液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及常见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 |
B | |
|
4.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反应原理,并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正确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安全地进行操作,能正确记录和分析处理简单数据,能串联简单的实验装置。 |
B | |
|
5.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能使用简单的装置、方法制取和收集某些气体。 |
B | |
|
6.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制备物质的反应原理,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够客观地评价某一制备方案的优劣。 |
B | |
|
7.根据物质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如O2与CO2,CO2与CO,H2O与H2O2,CO2与NH3,H2、CO与CH4等;溶液中CO32—与NH4+;溶液酸碱性等。 |
B | |
|
8.能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选择试剂和方法除去杂质,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评价除杂方案的优劣。 |
B | |
|
9.初步学会对实验方案按“理论正确、操作可行、经济合理、推理严密”的原则进行评价。 |
A |
特别说明:1.教材中未列入上述考试内容的“资料” “化学•技术•社会” “调查与研究” “注释”等栏目内容,除选择为素材资料外,不纳入考试范围。
2.除信息题、推断题(包括根据复分解反应原理、物质性质推断的题)外,教材中未出现的化学方程式不纳入考试范围。
3.复杂的实验装置串联问题不纳入考试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