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形成骨胳、血液和肌肉等,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由于内细胞群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但是,这些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确定的,例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虽然近年来发现成年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但是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同时,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而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达三四百代。因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美国生物学家戴利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21世纪则是细胞治疗的时代。”
目前,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用来产生神经细胞,以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一个实验室用病毒感染老鼠的脊髓神经,使之瘫痪,然后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注射到瘫痪老鼠的脊髓中。三个月后经过治疗的老鼠能蹒跚走路,而未经治疗的老鼠依然故我。解剖结果显示,这些来自人类胚胎的干细胞已经布满了老鼠的脊髓,并具有成熟的神经细胞的特征。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地增殖,甚至形成肿瘤,科学家必须小心提防,以免未得其利,先受其害。而分离干细胞必须“杀死”胚胎,这是否属于谋杀,也正在成为媒体和饭桌上争吵不休的话题。下列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B.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C.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囊胚中可发育成胎盘、肝、肺、骨胳、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
D.人类胚胎干细胞不仅指人类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答案】B
【解析】A项错在“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根据文意,人类胚胎干细胞在“囊胚中”而非“囊胚外表”。C项错在“可发育成胎盘”,根据文意,“胎盘”是囊
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发育而成的,而不是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分化而成的。D项错在“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根据原文“人类胚胎干细胞”和“成年干细胞”是两种作用截然不同的细胞,前者具有全能性,而后者的作用基本上是确定的。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导读】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它们是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重要句子”通常有以下几种语句: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③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④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2.分析综合 C
【导读】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要求是C,包括以下五条要求。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导读】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的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有哪些呢?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从文章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试题举例】(2004年高考全国卷)白鹤梁
白鹤梁是一段长约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石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面的长江中,因从前经常有许多白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在江水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从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先人们以在石梁上刻石鱼的方法记录了长江的枯水位;石梁上还有许多诗文碑刻,也写到了石鱼出水的时间和石鱼距离枯水线的尺度等。这些石鱼和碑刻是非常珍贵的水文资料,为探索过去1200年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白鹤梁因此成为三峡库区惟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的表层由硬质砂岩和软质页岩组成,由于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砂岩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再加上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因此尽管白鹤梁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尚好,但也开始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同时,白鹤梁的标高是138米,而三峡工程坝前水位将达到175米,白鹤梁在三峡工程最终竣工以后将永远沉没于水下,如此高的水位也将使它经受不住强大的水压而导致损坏。如何保护白鹤梁成为水利专家们心中的一件大事。
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组织专家们为保护白鹤梁出谋划策,先后有天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建设委员会和武汉大学等提出了各种方案。天津大学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认为,可以建一个密封的椭圆形双层壳体,罩在石梁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入壳体内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但是这一方案技术难度大,费用高,而且被放在水下几十米深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一旦破损,就会毁坏石梁,因此被否决了。最后提交审议的是三峡建设委员会的方案:将白鹤梁就地淤埋,等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能力时再去发掘和利用,而在岸边水位变动区仿造一个白鹤梁。
不知什么原因,向来与文物保护工作没有接触的葛修润院士被邀请参加了专家评审会,于是他在出差路过北京时专门去国家文物局查看了有关资料,发现即将接受评审的惟一方案不妥,实际上没有很好地实现保护文物的初衷。葛院士在总结各种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方案。新方案与天津大学的方案类似,不同的是天津大学采用的是有压容器,即罩住白鹤梁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而新方案是无压容器,即把过滤后的江水注入壳体内,使壳体内外的水压达到平衡。这样技术难度小了,费用低了,最重要的是不再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2003年2月13日,葛院士为白鹤梁专门度身定做的“水下宫殿”正式动工,白鹤梁也可以“永见天日”了。根据文意,属于白鹤梁急需保护的理由的一项是
A.白鹤梁上的石鱼和诗文碑刻所记载的水文资料可能会遗失。
B.白鹤梁表层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C.由于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白鹤梁已经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D.白鹤梁将会承受不住三峡工程完工后高水位所造成的强大水压。【答案】D
【解析】A、B、C均是说明对白鹤梁漫长而缓慢的自然侵蚀。D项则为三峡工程建成后对白鹤梁急速而剧烈的人为损坏。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导读】对于阅读文章来讲,分析是指把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分成几个组成部分(如几段、几句、几个部分),找出其要点,或指出相互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其具体的内容。而归纳则是将几个组成部分放在一起,从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它可以是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要求对整篇材料中心思想的归纳。
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具体材料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二是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明;三是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附加要求,如字数要求等,也是必须注意的。【试题举例】(2004年高考全国卷)老 家孙 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晨起作。闷热,小雨。
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答:
【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作者思念家乡,尊重家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导读】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中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现象、表现、作法等等所持有的主张和看法。在阅读时我们应能看出,作者对所论说的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的保留。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要我们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的。在考试中回答这类问题,一定要统观全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如果选文在介绍两种或多种不同观点的有争议的内容时,对作者所持的态度,更要认真辨析,取得明确的认识。有时,作者在文章中,介绍某些事件的情况,或转述与别人有关的事情,但从文章中仍能看出作者的态度。由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深入地把握文意,审慎地思考分辨,才能得出满意的结论。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导读】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文章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这种推断和想像,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有理有据的。有时候,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 E
【导读】考查考生对文章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要求是E,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它包括以下两条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导读】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语言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以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与艺术感染力的特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品运用了哪些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中学生而言,要求的只是初步的鉴赏能力。【试题举例】(2003年高考全国卷)
乡土情结柯 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篷,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沦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
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的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答案】A、C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导读】要求考生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领会和把握的前提下,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恰当的评价。 五、写作
【导读】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写作能力的档次最高,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在语文高考试卷中,甚至在整个高考试卷中,就单题而论,写作也是占分最多、用时最长、主观性最强、影响面最大的试题。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导读】高考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一般只要求会写上述几种文体;但是,如果高考试题中没有规定不能写,考生不违反题意,选择写散文、故事、小小说甚至诗歌等文学体裁,也是可以的。高考写作也不同于征文比赛,征文比赛只录取前几名,衡量文章不仅注意写作技巧,更重视文章内容的社会意义,而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导读】考试大纲分别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提出了标准。目的就是提倡打好写作基础,并鼓励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写作能力。这两个层级都属于应用层级,而且是属于语文应用中层次最高的综合应用层级,其中发展等级又比基础等级的层次高。1.基础等级 D①符合题意
【导读】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题意。因此应试作文的第一步往往是审题。一道作文试题可以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或“要求”)三个构成部分。但不是每年每道作文题都必须有这三部分,“标题作文”就可能同时有材料,“材料作文”也可能要求自拟题。作文要符合题意,就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地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哪一项审读漏了,理解错了都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②符合文体要求
【导读】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大类文体。试题,或是指定写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回信”;或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如果是指定文体,考生就不能随意更改。不过,近年的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越来越宽,如2002年全国卷“心灵的选择”,就由考生自选文体;北京卷的作文题和上海卷的“面对大海”都是除诗歌外任何文体都符合要求,如2003年北京卷的作文“转折”和上海卷作文“杂”就是除诗歌以外任何文体都可以,而全国卷的作文,只规定了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作文,至于作文中是否引用所提供的材料则不作要求,题目和文体更是没有明确规定,这有利于考生更大程度地发挥想像力。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导读】这是对作文内容的主要要求。“思想健康”是指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感情真挚”是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和装饰感。但感情真挚不一定要写真人真事。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导读】“中心”是文章中心思想的简称,所谓“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率所有的材料。从近年的考卷看,作文思路散漫,笔墨不集中,基本观点不明朗、有头无尾、若隐若现的现象还是存在。“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等。“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内容”最普遍的问题是单薄,能够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还有就是材料不典型,不新鲜,不管写什么题目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例子。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导读】这是对作文形式的主要要求。“结构完整”就是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有头有尾,有过渡有照应,没有主次不分、残缺不全、颠三倒四的毛病。语言是作文能力中最基础的因素。所谓“语言通顺”就是语言要规范、准确、连贯,即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用词准确,造句正确,句子内部组合得当,句子与句子之间上下衔接,顺序合理,语意通畅;没有生造词语、乱用方言、用词不当,没有语病。
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导读】这是对作文的表层形式的要求。首先是写字、标点符号运用要规范、正确,不要写错别字,不要用错标点符号;其次是字体美观端正,不要写字潦草,字迹难辨,不要写繁体字、异形字,再次是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不要随意乱写乱划。近几年“书写”单列评分、且加大分值。书写文面的情况略有改善,但从总体看,错别字还是比较多,标点符号模糊和用错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新的作文评分标准实行错别字单列扣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目的是让考生重视这个问题。2.发展等级 D①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导读】“深刻”主要是指写议论性文章时,见解深刻,说理透彻。当然记叙性文章也有思想观点深刻的。就写作主体而言,“深刻”实际上是对考生思维品质深刻性的要求,需要考生能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要深入到本质,必须有一个概括的过程,也就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就会使认识产生飞跃;不仅看到人或事物的表面现象,还可以发现这个人或这件事区别于其他人或事的本质特征;不仅发现了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特征,还可以发现一类人或一类事的特征,不仅了解了一种事情的发展过程,还可以发现其他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仅了解了人或事物的方方面面,还可以分辨出哪是主要的本质的属性,哪是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
当然,要求考生作文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