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3773考试网高考高考语文正文

[组图]2017荆门高三元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3773考试网 2017-1-11 14:27:40

荆门市2017年高三年级元月调考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将学校、班级、姓名填在密封线内,条形码粘贴在相应的位置。

3.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孔子学说的核心精神是“礼”还是“仁”,这是千百年来学术界、思想界聚讼纷纭的话题。有人认为,“礼乐”精神是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礼治”是孔子所推崇的政治上最高理想。但更有人强调,“仁”才是孔子及其儒学的主体,“德化”“德治”为孔子及其后学汲汲追求的完美政治愿景。与之相应,前者一般认为孔子学说相对体现为守旧、保守的特征,其继承传统重于开拓创新,所以,在他们那里,有关孔子及其儒学的评价通常比较偏低,多予以负面性的指摘。后者通常强调孔子学说相对体现为进步、积极的特征,其超越传统重于拘泥旧制。因此,在他们那里,有关孔子及其儒学的评价通常倾向于肯定,正面性的褒扬是主导的倾向。

其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孔子的学说中,守旧与创新,保守与进步是同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守旧在许多情况下,未尝就是负面的东西,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意味着保持事物的稳定性,象征着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体现为对原则性的坚持与执著;但是,这不能成为拒绝进步、走向封闭与自我僵化的理由。我们今天对孔子崇尚“礼乐”文明做法进行评价,必须从这个视野切入,看看他所倡导的“礼”,是否真正做到了坚持原则性与运用灵活性的统一,适度稳定与合理变化的统一,正确继承传统与恰当开拓创新的统一。

与“仁”相比,“礼”更多地体现为历史上的固有传统。“礼者,履也。”如黄克剑先生所言:“中国文化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世,是由治理家族推而治理‘天下’的时代,依‘礼’确定人的身份地位以获得一种人伦秩序,使其制度化,遂有了所谓‘礼治’。”(黄克剑:《论语解读》)从这个意义上,孔子对“礼”的肯定和强调,更多的是对传统的崇尚与弘扬。《八佾》篇所要解决的就是面临新挑战、新机遇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礼”,如何正确遵循“礼”等基本问题。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变革的形势,固有的“礼乐”文明毫无疑义面临着新的挑战,以至有人把这形容为“礼崩乐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危机同时也是转机,若能顺应时代潮流,对“礼”进行实质性的丰富与改造,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实现新的超越,则可起死回生,再开创新的局面,即所谓“旧瓶装新酒”。应该说,《八佾》篇在继承传统与适时“更化”方面是不无独到的认识与切实可行的思路的。

(节选自黄朴民《论语读绎•礼之大体:我读<论语•八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人们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礼乐”精神是其核心,

   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礼治”才是儒学的最高理想。

B.“德化”“德治”是孔子及其后学者所努力追求的完美政治愿景,从这方面来看,有人

   认为,“仁”才是孔子及其儒学的主体。

C.指摘孔子及儒学的人,往往是以其对礼乐的坚守,认为它继承传统更重于开拓创新,

   表现出了守旧、保守的特征,从而给予较低的评价。

D.对“仁”的追求让儒学表现出进步、积极的特点,从某些方面看,其超越传统更重于

   拘泥旧制,这也使得一些人更倾向于对其作正面性的褒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保持事物的稳定性、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对原则性的坚持与执着等方面来看,守

   旧未尝就是负面的东西。

B.若是“礼”能真正做到坚持原则性与运用灵活性、适度稳定与合理变化、正确继承传

    统与恰当开拓创新等方面的统一,就值得肯定。

C.礼治是在由治理家族推而治理天下的时代,依人的身份地位而确定的人伦秩序并使其

   制度化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形式。

D.儒家所说的“礼崩乐坏”是春秋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时,固有的礼乐文明面临新的挑

   战时的必然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我们今天崇尚孔子的礼乐文明,肯定其对传统的尊重与继承,但也不能

   因此而拒绝进步,从而使之走向封闭与自我僵化。

B.“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说明从周代礼乐文明产生的源头来看,它本身就具有守旧

   与创新,保守与进步相统一的特性。

C.孔子从对传统的崇尚与弘扬的角度去强调礼,同时也在尽力解决面对新挑战、新机遇

   时如何重新认识“礼”等基本问题。

D.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礼”进行实质性的丰富和改造,既能让它保持优秀传统,又

   能为之注入时代精神,从而让它焕发青春,开创新局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12分)

史学大家吕思勉

  1982年“吕思勉史学论著编辑组”撰写的《吕思勉史学论著前言》提到“吕先生从二十三岁起,就决心献身于祖国的学术事业”,先生幼年起便系统地阅读了经学、史学、小学、文学等各种文史典籍,23岁后方专治于史学。在元史专家屠寄(字敬山)的影响下,先生始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研究,并于二十三岁青年之际,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甚至有传闻说先生一生共读过3遍“二十四史”。

 1905年他应常州溪山小学堂创办人朱少堂之聘,执教于该学堂;1906年二十四岁时,由沈问梅先生介绍,赴苏州教会学校东吴大学教国文历史,因气味不投,至暑假即辞去;同年11月15日,常州知府许星璧与士绅挥祖祁等人创设“常州府中学堂”,首任监督(即校长),在校二年又二个月,深受师生爱戴。

 20年代初,先生积十余年教学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就《白话本国史》,于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史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长期被用作大学的教科书和青年“自修适用”的读物。《白话本国史》的出版奠定了先生在史学界和学术界的地位。

 1923年,应校长王饮鹤聘,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在该校期间,他先后写成有关文字的著作四种。此外还编写了文学史讲义、群经概论、国文讲义等。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其中圣约翰大学暨附属中学的爱国师生为悼念被杀害的工人,举行罢课,并在校内下半旗致哀,美籍校长卜芳济竟然蛮横无理地将国旗拉下,踩在地上。于是学生553人,教员19人愤而离校,并谋创办光华大学。时先生已应沪江大学之聘,教授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字学等课程。但看到光华初创,便决定应光华国文系主任童伯章的邀请,赴光华任教,实实在在地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从此,几与光华终生相伴,直至解放后院系调整,“光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他进光华后,初任国文系教授,后历史系设立,即延为主任。每周上课十多个课时,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等十余门课程。他常穿深色的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的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自信,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他的讲课富有魅力,很多受业的学生认为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他上课时带几本古籍上堂,先用浅近的文言文,以刚劲挺拔的书法,写上一二段提纲,然后边踱方步边缓缓讲授,言词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9日常州沦陷。当时他对女儿吕翼仁说:“我已年过半百,大半辈子过去了,决不向日本人低头!”

先生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40年9月18日在上海孤岛上完成的《吕著中国通史》,是为适应大学文科学习通史的需要而编写的一部特殊体例的著作,此书开卷就说明宗旨:“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1942年,日本侵略军为了控制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准备发放“良民证”,并让每个领证人都要捺手印,他无比愤慨,决定不做这等有辱国格人格的事。此时,常州乡间游击区正在筹办中学。于是,他到常州南乡湖塘桥青云中学高中部和坂上镇大刘寺辅华中学执教,其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先生疲惫不堪,大病了一场。一年后,便辞去两校教职,回常州专事撰述《两晋南北朝史》,藉稿费度日。他虽然生活清苦,但是立身持正,志节凛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先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工作,先后担任过光华大学工会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同时,他还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回顾总结,不断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前进。1954年6月撰成的《中国史籍读法》,是他治史五十年后留下的最后一部历史著作,书中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学说,观鉴社会变迁,“因以发明其发展之由,推测其前进方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先生疾病缠绵四年之久,仍抱病著作,病逝前两年尚撰《燕石续札》,校《隋唐五代史》,修订《文字学四种》,还给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校阅讲义,代孟宪承校长考查有关研究中国教育史的资料。直至1957年9月27日才将增订的《字例略说》之最后一篇《文字之改革》脱稿,10月4日至8日仍在校阅《隋唐五代史》,10月9日晚上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遗憾的是先生用力十年之久的最后一部巨著,未能看到它的出版,就悄悄地走了,先生可谓尽瘁于学术矣。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吕思勉从幼年起便有志于史学,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典籍,二十三岁便读遍“二

   十四史”,而其一生读“二十四史”多达三遍。

B.二十四岁时,吕思勉由沈问梅先生介绍,赴苏州教会学校东吴大学教国文历史,因为

   这与他研究史学的志趣不一致,旋即辞职。

C.吕思勉的史学成就既来源于他的教学经验,也来源于他的深入研究,《白话本国史》

   一书,奠定了他在史学界和学术界的地位。

D.吕思勉讲课言词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很得学生喜爱,这也得益于

   他能直接运用古典与浅近文言教学。

5.本文是从吕思勉的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位史学大家的?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6.本文作为一篇传记文章,在表现传主时显现出了哪些写作上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14分)

安若素

赵明宇

村主任老徐气哼哼地跺着脚说,咱们村里的风水都让狗东西安若素占尽了。

老徐这话有道理。安若素是名知青,想当年上山下乡来到徐街村,一闲下来就抱着画夹子,画徐街的山,画徐街的水,还画徐街的大闺女小媳妇儿。他画出来的徐小丹,比徐小丹本人还漂亮。结果,徐小丹哭着要嫁给安若素。

    徐小丹是徐街村最好看的姑娘,白嫩嫩的脸蛋,高挑个儿,大眼睛眨巴一下勾人的魂儿。   徐街的小伙子们早就把眼珠子瞪圆了,直想爆发争夺大战呢,咋能让外来人占了便宜?当时的村主任老徐就想不通,怒气冲天地跑到徐小丹家,说,你中了哪门子邪?人家是城里人,早晚还得回城里去,到时候把你甩了,哭都找不到坟头。再说你对他也不了解,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徐小丹甩着大辫子说,俺愿意,俺愿意,俺就是愿意!老徐临走甩下一句话,大姑娘家家的,不知羞!

    后来知青大返城,老徐心说这下有好戏看了,你徐小丹等着吃哑巴亏吧。谁知道安若素走了几天又回来了,说在城里住不惯,徐街的山水一辈子也画不完,徐街的家一辈子也住不烦。

    徐小丹挺勤奋,一口气生了六个孩子。家里缺吃少穿的,徐小丹舍不得给孩子扯布做衣服也要给安若素买颜料,供着安若素画画。安若素画的叫个啥?老徐说就你画的这玩意儿,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你若是能画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就喊你爹。

    谁知,安若素还真的画出子丑寅卯来了。先是省报上刊出了安若素的作品,如今又获了“文艺振兴”奖,县长还要来看望他呢,还要录像上电视呢。县长可是大人物,老徐每年参加一次县里的“三干会”,才能见一次县长呢。乡长对这件事情也十分重视,派负责宣传的牛干事,教安若素如何向县长汇报。

    牛干事说,安画家,你见了县长要先握手,然后就说感谢县领导的培养。安若素正作画,停下画笔,茫然的眼神从眼镜上方疑惑地瞟了牛干事一眼说,我画画咋就成了县长的培养呢?扯淡。要说感谢,我得感谢我老婆。

[1] [2] [3] [4] 下一页

移动站 电脑版 专题
3773考试网 琼ICP备120034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