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答案】①放弃重华书院的读书资格以及梁漱溟先生对他的优待,坚持找寻读文学或历史学的路径;②为了进入伏利堡大学读书(或攻读欧洲历史和文化课程),在欧洲的社会底层整整打工五个年头;③选修有“死文字”之称的拉丁文,只为触摸欧洲历史文化的灵魂;④出任广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利用教余时间写作大量史学论文;⑤在欧洲读大学,刻苦攻读欧洲历史和文化,从本科直至博士。(4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4点给满分)
【解析】首先提炼题干要点,要找寻的是为“历史学”所做的努力,那么走上历史学这条路的坚持、相关学位的攻读、在读书过程中对困难的克服,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与历史学相关的工作都可以看做是阎宗临所做的努力。落实到文本,应对第2、5、6、11段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如果考生答到“小时候 的阅读积累”,因选文并未明确指出阅读的是历史学相关书籍,不应给分。
【难度】普通
【知识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6.【答案】第一问:①40岁之前完成了六十余万字的史学著作,这在20世纪的史学界都是凤毛麟角。②阎宗临的学术著作将深厚的国学与对欧洲社会、历史、文化的理性认识融合起来,真正实现了中西会通,是一种真学术。(每点1分,共2分)
第二问:①对所钟爱的东西有着无比坚定的执着与韧劲。②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③在特殊时期的内心自觉(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每点1分,共3分)
【解析】本题分为两问,第一问需要有透过迷离的外相看本质的能力,题干的实质是大师阎宗临在史学方面的贡献,答案应定位到选文提及“大师级学者”称号的第12段,梳理总结后不难得出答案。第二问实质上是要梳理阎宗临的品质特征,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值得我们学习”这个提法,应该将阎宗临的个性品质上升为共性表达,举例来说,阎宗临个人对历史学有着热爱与执着,但我们要学习的不是热爱和执着于历史,而是对自己所钟爱的东西坚定追求的这种精神品质。
【难度】较困难
【知识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答案】B、C (各2分,共4分,答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五选二的题目,主要是对文章的大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查,考查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进行赏析,分析文意时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的概括、情感的把握、人物的分析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这些考点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如教材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研讨与练习”第 二题就有对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主要人物出场不同的内容的概括及人物塑造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第八单元“人在都市”都有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艺术表现手法的赏析等,还有对小说主题的解读应是多元而非唯一,在必修三“梳理探究”中《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中指出“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A项中“‘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错误,原文表明“她”对母亲出现的期盼,而非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D项错在不是所有的环境描写都正面烘托了人物形象,比如在机场时“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此处描写应该是用阳光的温暖来反衬“她”内心的孤寂和凄冷及对温暖的渴盼。E项的主题表述错误,文章应有力地赞扬了传统文化中孝亲文化之美与亲情的可贵等深刻主题。
【难度】较简单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及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能力。
8.【答案】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三个生动的场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②具有象征意义,暗示小说的主题,小说巧借电话的语音提示象征生活的忙碌或亲情的隔阂,暗示电话可能因某种原因而关机,但亲情永不关机,爱的表达方式有多种,陪伴是爱的表达,奔波忙碌也是爱的表达,亲人之间要予以理解、宽容、懂得且好好珍惜。(每个要点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小说标题的拟题很有艺术性,往往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它的作用主要有:交代主要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推动情节发展;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揭示小说主题、深化主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一语双关,画龙点睛地点明小说的主题等。如本文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就有线索、深化主题等作用,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个考点的答题技巧,得分难度不大。这个考点在我们教材是有示范的,如必修五第一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老师在教授这样的精品小说时,会对这个考点如何去突破有所示范,同时对标题的深刻解读还能带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难度】较困难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
9.【答案】①现实的重压和生活的忙碌常让我们忽略了亲情;沟通的缺乏拉开了亲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在忙碌生活中,家是亲人的心灵归依,家是亲人最好的依靠。②……(结合自我成长或阅读体验来谈) (作者对于亲情的体验3分,结合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亲情体验的感受3分,共6分)
【解析】这是一道体验式探究题,体验式阅读要求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链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快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人在都市”《子夜》《骆驼祥子》两篇课文为这道题做了很好的示范,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去体会都市人物情怀。题干要求结合“成长记忆”与“读过的文学作品”的关联,构成了区分度。每个人对亲情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独到体验,有相关的记忆积淀,有不同的阅读视野,答案不求统一。可从成长记忆出发来谈, 如现实生活的重压造成父母生活工作的忙碌与孩子的青春叛逆发生冲撞,孩子对父母的不理解乃至情感伤害,父母对孩子的疏离忽略等拉开了心与心的距离;而从文学作品来谈,可谈对父爱或母爱的认知过程,一开始不理解亲情,读了文学作品,如朱自清《背影》,想到平时父爱或母爱的点点细节,顿悟、领会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内涵,一下子消除了与父母的心理距离,隔膜消失了,亲情复原了等等。
【难度】最困难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审美体验和对文章内涵的领悟能力。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答案】D(3分)
【解析】这段话整句颇多,可据对偶的修辞特点先断出“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 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再据语境——指责皇帝不能见逆乱而警惕自己的行为,反而更加放纵,起居无度,整天燕游享乐,亲近奸人,以致朝纲大乱,故其余断为“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难度】困难
【知识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
11.【答案】A(3分)
【解析】乡试第一名称之为“解元”,会试第一名方是“会元” 。
【难度】较困难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涉及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文言实词的能力。
12.【答案】B(3分)
【解析】“受到应有的惩处”表述不妥,据原文,“巡盐河东,劾去贪污运使刘愉”,可见刘愉被免职;但史宣事“士隆劾奏之”,“又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原文并未提及结果如何。
【难度】普通
【知识点】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13.【答案】⑴薛凤鸣,是宝坻人,先前担任御史,( 因)犯罪被取消官籍,逢迎侍奉众多奸佞之臣,尤其与钱宁交好。(采分点:判断句、坐、削籍、善、句意)(5分)
⑵状词牵连到宝坻县令周在和平素所仇视的几十个人,全部逮捕交付司法衙门,薛凤鸣却得以释放。(采分点:连、素、悉、逮付、句意)(5分)
【解析】⑴“凤鸣者,宝坻人”是典型的“……者,……”判断句式; “坐”译为“犯罪”;“削籍”意为“取消官籍”,且宜补为被动句式;“善”意为“与……交好”,可从必修1《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迁移。
⑵据语境,“连”当作“牵连”解;“素”意为“平素,向来”, 可从必修1《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迁移;“悉”为副词,表全范围,可译为“全部,都”;“逮付”可译为“逮捕交付”。
【难度】较困难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