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979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散件加工”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某领导则批示:“看来,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这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B.引进国外技术造成竞争加剧
C.对外开放政策尚未真正执行 D.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
32.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B.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
C.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 D.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
33.按照英国<权利法案>的设计:国王是国家元首,拥有行政权;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士和市民,由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这表明当时英国
A.国王依然掌握实权 B.下院成为权力中心
C.资产阶级主导政权 D.形成三权分立机制
34.1946年初,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写道:“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这一言论
A.拉开了美苏冷战序幕 B.导致了两个德国形成
C.宣告了美苏关系破裂 D.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
35.下表为1947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及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单位:十亿美元)。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A.技术革新步伐减缓B.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C.产业结构调整加速D.知识经济开始崛起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135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市的统称。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将“西海固”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清水河是“西海固”地区的主要河流,该河河水苦涩,矿化度高,一般不能直接饮用。图5示意清水河水系分布,下表是清水河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资料。
(1)概括“西海固”地区的水资源特点。(8分)
(2)推测该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6分)
(3)该地区家家户户在院落里建有水窖,用来蓄积各种淡水,供人畜饮用。分析夏冬季节水窖淡水的补给来源。(8分)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地球除了热带雨林,还有“温带雨林”。图6中的W岛是世界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地区之一,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只有在树木相对稀少的局部地带才能见到低矮的阔叶植物,这是温带雨林与热带雨林最大的不同。云杉和冷杉林颜色暗绿,树冠浓密,透光量很小,林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图7为W岛温带雨林局部景观。
W岛东西部环境差异明显。冬季岛上平均气温2~4℃,西部可达5℃以上。降水量西部沿海达2000—3000mm.东部沿海只有600—800mm。
(1)说明W岛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原因。(6分)
(2)分析该岛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多地区偏高的原因。(6分)
(3)推测W岛雨林分布的主要地区并说明理由。(6分)
(4)与热带雨林相比,分析W岛雨林地区树种单一的原因。(6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出台各项农业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材料一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是有效供给跟不上,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象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导致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二是绿色生产跟不上,不合理的供给结构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三是新的动能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有所减弱。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结合材料一和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上述问题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14分)
材料二 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大在推进农村土地改革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12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清代诗人尚镕写到:“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黄河流经千里,山西在黄河边建起鹳雀楼,王之涣为此写下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江西滕王阁,王勃写下“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北黄鹤楼,李白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当下,许多城市有名山名水,但只注重修庙建寺,而不注重建楼题词。这实际上是一种短视行为,只看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发展。缺乏文化支撑,必定没有生命力。
我国历史名楼多建于水陆交通枢纽,多为木质结构,在经历了风霜雨雪的侵蚀或战乱的破坏后,留存至今的多只剩下遗迹(址)。鹳雀楼历唐经宋,元初(公元1272年)毁于战火。数百年来,无数观光游人只能望河兴叹,空留下无尽的遗憾。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楼内还设有两部楼梯间和两部载人电梯上下相通。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滕王阁,1300多年来历经兴废28次。现楼是1983年10月1日第29次重修.1989年落成的滕王阁。
有人认为,这些装了电梯的“名楼”是一种假古董,没必要重建,关于这些“名楼”重建的质疑也一直存在。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特点和文化传承的知识,回应“名楼”重建的质疑。(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知识,分析说明清代诗人尚镕观点对当前楼阁建设的指导作用。(12分)
(3)结合材料,谈谈楼阁建设中应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4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
——摘编自梁甲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一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13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
结合材料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从四大支柱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探讨这个(些)要素与西方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要求:自行拟定论题,围绕该论题展开探讨。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2.【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漠河县北极村是中国最北的村镇,其凭借中国最北、神奇天象等独特资源,被列为最具魅力旅游景区之一。近几年,漠河北极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游规模仍相对较小。图8示意漠河地理位置。
分析北极村旅游规模相对较小的原因。
43.【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黑河是保护区的杰要水源。2016年12月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黑河仍遭受着严重污染,祁连山生态破坏依然严重。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水力资源较丰富,已有梯级电站近10座。张掖市位于黑河上中游,人口126万,是甘肃金属、非金属、能源矿产的集中产地,也是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9是黑河流域简图。
分析黑河污染严重的原因
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为了健全和维护户籍制度,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造籍时,必须选用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户籍是上计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从西汉惠帝时开始,已实行普遍给天下民户主赐爵的制度。到东汉时又给流民欲占者赐爵,其目的在于以赐爵的荣宠去欺骗农民,使之地著,不随便脱籍流亡,即使脱籍了也乐于再占名籍,借以维护和巩固户籍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