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江苏卷地理学科试题分析
江苏省特级教师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蒋小润
今年江苏省的地理卷坚持能力立意,考查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充分体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命题的角度看,这是一份很好的试卷。
试卷结构合理
这份试卷结构合理,首先表现在内容比例合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比例大体相当,人文地理比例略高。这个比例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也与中学教学内容比例相符。其次表现在试卷有一定的难度。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适当的难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但地理是按比例划分等级,考生是能坦然面对的。再次表现在试卷很好地诠释了地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对中学地理教学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试题素材熟悉,设问巧妙
其一,今年的地理试题情境涉及的内容,均为大家熟知、社会关注的现象与事件,如微信红包、交通方式变化、人口老龄化、雄安新区、粮食供需空间差异等。这样的情境很“接地气”,考生易于接受。而不落俗套的设问,需要考生答题时审视生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联系,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这样可以测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整合、应用、表达水平和价值观的达成度,也就是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和素养。
其二,试题素材的呈现形式也为考生熟悉。图表为载体是地理学科特点之一,今年的地理试题大量使用了地理图表,包括区域地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地形地质剖面图和多种形式的统计图,这些地理图表都是平时复习的重点,也是地理学科能力考查的重点。
其三,考查的就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和能力。试题的情境源于生活,考查的内容所涉及的地球运动、地质地貌、天气与气候、人口城市和产业活动等,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干。这也要求学生能审视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如试题中通过“微信红包”考查的是区域特点,通过“绿色出行”考查了对城市的影响。
其四,题目的设问,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思想和价值观。例如粮食供需差异空间分析,引导考生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审视一个地理现象;深圳、浦东、雄安新区的区位分析、山东半岛城市可持续发展让考生感受因地制宜的学科思想和人地和谐的价值观。
南报网记者谈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