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他们并没有由此明确地引申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们所制定的实在法这一革命性的结论。”据此分析罗马人认识的“自然法”是
A.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B.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
C.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D.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
18.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兴办的精类教育学校,女性数量很少,她们学习为教土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一一古典学”,也被鼓励掌握历史,学习骑马、跳舞、唱歌以及诗歌鉴赏等,但是她们不能学习算术和修辞。这类学校兴起于
A.古罗马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19.右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商业革命”的兴起
20、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
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21.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发明,英国工业革命中帽幼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纺纱技术的改进,又呼唤织布技术的革新。下列发明,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手摇纺纱机 ②骡机 ③飞梭 ④水力织布机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22、20世纪上半期,有科学家认为:假如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消失了,时间和空间会与物质一同消失。支撑其观点的科学理论是
A.自由落体定律 B.天演论 C.相对论 D.加速度定律
23、大数据分析为历史认识提供了新的方法。下图所示为德国在1820一1870年、1870-1913、1913-1950、1850-1973年四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结合所学分析判断,反映1913-1950年经济增长情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4、《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家伙奈垫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该历史事件是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慕尼黑协定的达成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25.右图漫画所反映的是

A.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B从关贸总协定走向WTO
C.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
D.中国从“复关”到“入世”
26.【加试题】20世纪60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迹两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这种讨论方式说明
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B.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鹄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
C.历史学家应像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D.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27、【加试题】清朝官员斌椿考察欧洲,所著《乘槎笔记》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历欧洲的记述。下列项中,不可能在其笔记中出现的是
A.在伦敦,访威斯敏斯特宫(议会所在地),“高峻宏敞”
B.到曼彻斯特,观纺织工厂“皆用火轮法,总轮有四百匹马力”
C.在巴黎,见“电机寄信法,………通都大邑以及乡村镇市,线到处,皆可通信。”
D.到柏林,访帝国议会,见“会议厅甚大………旁有皇座,备德皇降临之用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