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背越式跳高
(1)助跑
助跑大多采用8—12步,全程呈抛物线曲线,或者是一条直线接抛物线曲线。这种助跑路线的优点是便于加速和使速度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最后3—5步在曲率逐渐加大的曲线上跑进,使身体的内倾逐步地加大,至最后第二步摆动腿支撑垂直部位时达到最大内倾。助跑的最后一步,约与横杆成30度角。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近似于短跑的途中跑,但要求身体重心高而平稳,上体略有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抬腿积极自然,动作连贯,两臂配合大幅度地摆动。在弧线上跑进时,身体逐步地向内倾斜,加大外侧臂和腿的摆动幅度,头、躯干和腿的支撑点应在力的作用线上。助跑的整个过程,加速节奏明显,尤其是最后几步应积极跑进,加大每一步支撑阶段身体重心前移的幅度和速度。为了使助跑快速、连贯地过渡到起跳,要求最后第二步保持继续跑进的姿势,动作结构无明显的变化。摆动腿着地以后,身体重心迅速地移至支撑垂直部位,并依靠摆动腿的“牢固”支撑,保持身体的内倾姿势。此后摆动腿有力地蹬伸,直至脚扒地蹬离地面,推动髋部和躯干大幅度地快速前移。这瞬间膝关节约成150—160度角,蹬伸幅度达到50—60度。摆动腿的这一主动动作,对加快身体重心前移的速度和迅速踏上起跳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起跳
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在起跳脚踏向起跳点时,要求保持身体的内倾姿势向前送髋和前移躯干,并使起跳腿一侧的髋超越摆动腿同侧髋,同时控制肩轴几乎与横杆垂直,形成肩轴与髋轴的扭紧状态。然后,起跳腿以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着地。着地时起跳脚外侧跟部接触地面,接着通过脚的外侧滚动至全脚掌,脚尖朝向弧线的切线方向。随着身体由内倾转为垂直,迅速地完成缓冲和蹬伸动作。蹬伸动作依次由髋、膝、踝顺序用力,躯干和三个关节充分伸展,运动员顺势向上跳起。
为了加快起跳的速度,在起跳过程中,腿臂的协调配合起着积极的作用。摆动腿采用屈腿或折叠式的摆腿方法,在助跑最后一步蹬离地面以后,以髋发力加速前摆大腿,同时小腿随着惯性自然地向上折叠。起跳腿着地瞬间,摆动腿已靠近起跳腿,膝关节的弯曲接近最大程度。然后大小腿的角度有所展开,摆动腿沿着助跑弧线的延续方向加速上摆,直至减速制动,这时大小腿约成90—120度角。摆臂的方法有双臂摆动和单臂摆动两种。前者有助于加大摆动的力量,后者有助于缩短起跳时间。但无论采用何种摆动方法,都要求快速、充分,与摆动腿的摆动协调配合。
(3)过杆
过杆是最终决定跳跃成败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过杆技术应利用人体旋转,以及根据人体与横杆相对位置的改变,控制旋转速度的变化,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顺利地越过横杆。当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起跳以后,身体应保持住较伸展的姿势向上腾起,同时在摆动腿和同侧臂的带动下,围绕身体纵轴旋转,使身体转向背对横杆。当头和肩越过横杆以后,及时地仰头、倒肩和展体,并利用身体重心向上的速度,收腿挺髋,形成身体的背弓姿势。这时两腿屈膝稍后收,两臂置于体侧,这样可以缩短半径,加快围绕身体额状轴的旋转。当身体重心移过横杆时,则应做相反的补偿,即含胸收腹,控制上体继续下旋,同时以髋部发力,带动大腿和小腿加速向后上方甩腿,使整个身体脱离横杆。 整个过杆动作是沿着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向,顺势、依次和快速地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多余的动作,特别是过大的挺腹和收腹,引起髋部的位置急剧的上升或下落,都会给过杆造成困难。此外,还应根据助跑的快慢和起跳以后相对于横杆位移的速度,确定适宜的背弓程度。通常背弓越大,完成过杆动作的时间越长。
(4)落坑
落坑技术比较简单,在向后上方甩腿之后,保持着屈髋伸膝的姿势下落,最后以上背部或背部落于海绵坑。落坑后做好缓冲,防止受伤。
五、跳远
跳远的完整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4部分组成。它们之间密切相联,不可分割。快速、准确的助跑是获得优异跳远成绩的前提。如何利用助跑速度,正确地完成起跳,创造合理的腾起角度和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是跳远技术的关键,也是跳远技术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一)、动作要领
1、助跑
跳远助跑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并为准确踏板起跳创造条件。跳远成绩与助跑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获得高的助跑速度,必须有相应的助跑距离。助跑距离(步数)的确定与考生短跑能力密切相关。助跑距离的长短还要受考生助跑方法和步长的大小以及跑道、风向及身体状况的影响。考生应学会根据天气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距离,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地进行助跑起跳。助跑中,一般设两个标志:第一个设在起跑点,第二个设在最后6—8步起跳脚着地处。
2、起跳
起跳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助跑速度获得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向空中腾起。起跳动作可以分为起跳脚着地、缓冲和蹬伸三个阶段。在助跑最后一步,为了加快上板动作,采用像跑时那样的“扒地”动作,积极下落着板,脚跟与脚掌几乎同时接触起跳板。此时,躯干与地面的角度为90—107°,小腿与起跳板的夹角为65°左右,膝关节的角度为175—178°。起跳脚着板后,由于惯性原因迫使起跳腿的髋、膝、踝关节弯曲缓冲。缓冲时膝关节最大弯曲程度为135—145°。此时,身体保持较直的姿势,使身体重心保持较高的位置,积极加速身体前移。当身体重心达到支撑点上方时开始进行蹬伸动作,此时,两眼正视前方,上体保持正直,提肩、拔腰,同时下肢快速蹬伸,髋、膝、踝三个关节充分伸直,身体伸展向前上方腾起。腾起角度一般为18—24°
3、空中动作
空中动作的任务是减缓由于起跳所产生的身体向前的旋转力,有限度地利用身体重心抛物线轨迹,为合理落地做好准备。起跳结束后就进入了腾空阶段。考生要保持起跳结束时的“跨步”姿势向前、上腾起。这一步“跨步”姿势称为“腾空步”。“腾空步”之后的空中动作一般有以下三种:
(1)蹲踞式
起跳成腾空步后,上体仍保持正直,摆动腿的大腿继续高抬,两臂向前挥摆,起跳腿开始向前上方提举,逐渐与摆动腿靠拢,形成空中蹲踞的姿势。
(2)挺身式
起跳成腾空步后,摆动腿的大腿随即积极下放,小腿由前向下呈弧形摆动,髋关节伸展,两臂向下向后上方摆动,这时留在身后的起跳腿与向后的摆动腿靠拢,臀部前移,胸、腰稍向前挺,形成展体挺身的姿势。
(3)走步式
起跳进入腾空后,摆动腿以髋为轴开始下放,并向后摆动,同时起跳腿屈膝,大腿向前提,随即向前伸小腿,形成空中换步动作,两臂配合腿的动作做大幅度环绕摆动。随后摆到身体后面的摆动腿向前收与起跳腿靠拢,并向胸部提举形成空中两步半的走步式。如果在空中继续将起跳腿下放,摆动腿前提,然后起跳腿靠近摆动腿向胸部提举,双脚落地就形成了在空中迈三步半的走步式。
4、落地
落地的任务是选择合理的落地技术充分利用身体重心腾起的远度,创造尽可能远的跳跃距离,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落地的方法有两种:折叠式和滑坐式。
(1)折叠式落地法
运动员在腾空阶段经过最高点后,开始将两腿向上、向前伸出,上体向下折叠,两臂从上面向前并在落地前向后快摆。蹲踞式和挺身式的运动员多采用这种方法。
(2)滑坐式落地法
在腾空最高点就开始做折叠动作。及早做折叠动作,不影响和改变腾空路线,到最后把腿及骨盆前移,上体稍后仰,落地时好像坐着,故称滑坐式。两种落地方法相比,滑坐式优于折叠式。因为滑坐式动作的身体重心相对后移,所得效果远远大于折叠式动作。有人对同一运动员用两种方法进行实验,结果滑坐式落地比折叠式落地远20—30 cm。
六、三级跳远
三级跳远是通过助跑,直线进行单脚跳(第一跳)、跨步跳(第二跳)、跳跃(第三跳)的三次不同技术形成的连续跳跃的项目。
(一)动作要领
1、助跑:助跑是为了获得向前的水平速度 ,为起跳做准备。三级跳远的助跑基本上同跳远,但后几步步长更均,身体前倾较大,起跳脚踏板更靠近重心的投影点。测试者助跑距离一般为30~36米,优秀运动员可达40~43米。
2、第一跳(单足跳):起跳放脚积极趴地,屈膝及时缓冲,上体迅速前移。摆动腿大小腿折叠积极前摆,起跳腿爆发性蹬伸,躯干向前上方伸展,腾起离地。腾起后空中换步,两臂后摆。
3、第二跳(跨步跳):第一起跳腿摆至前方后迅速前伸,继而髋发力带动大小腿向后扒压,以脚跟着地滚动至全脚掌,同时摆动腿和两臂有力向前摆动,身体前移。屈膝缓冲结束后迅速蹬伸,身体向上伸展腾起离地。腾起后两大腿保持较大的夹角,随之两臂后摆,起跳腿开始前提,摆动腿小腿前伸。
4、第三跳(跳跃):第二跳落地前,在摆动腿小腿前伸的同时,髋发力带动大小腿向后下方积极下压,完成扒地式落地动作。起跳腿和两臂向前上方摆动,随即摆动腿快速蹬伸腾起。第三跳空中和落地动作同跳远。
5、三跳长度的比例关系:三级跳远是由三个不同跳跃形式组成的完整技术。在连续三次跳跃中,无论哪一跳的技术遭到破坏,完整技术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失败。因此,适宜的三跳长度的比例关系的非常重要的。
七、推铅球
推铅球可分为握持器械、准备姿势、滑步、最后用力和铅球出手后的身体平衡这几个部分构成。本章主要介绍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以右手为例),供考生和教练员参考。
(一)握持器械:
1、握球动作
五指自然分开,把铅球放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根处,拇指和小指扶在球的两侧,手腕背屈,掌心不触球。
2、持球
握好球后,将球放在锁骨窝处,贴紧颈部,头部稍右转,右肘抬起稍低于肩,掌心向内,左臂自然上举。
(二)准备姿势
1、高姿势:握持球后,背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站立,右脚尖靠近投掷圈内沿左脚尖着地,左臂自然上举,重心落于右腿上。
2、低姿势:握持球后,背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站立,相距50-60厘米,两腿弯曲,上体前屈,左臂自然下垂。
(三)滑步
1、滑步前的预摆
滑步前一般做1-2次预摆动作,采用高姿者,预摆时左腿自然弯曲平稳向上摆起,右腿伸直,上体前屈,左臂微屈前伸或下垂;摆腿至一定高度,回放左腿靠近右腿,同时右腿屈膝完成团身动作,为蹬右腿摆左腿创造条件。采用低姿者,预摆时左腿自然弯曲平稳向上摆起,右腿略微伸直,然后迅速回摆左腿,右腿屈膝完成团身动作,为滑步蹬伸创造条件。
2、滑步动作
滑步身体移动快,重心起伏小,滑步结束时是身体处于投掷前的最有利用力预备姿势。当预摆左腿靠近右腿时,臀部稍后坐,立即开始滑步动作。简单概述可按下列口诀进行:移(重心移向投掷方向)、摆(左腿摆向抵趾板)、蹬(右腿蹬伸)、收(拉收右小腿)。滑步最后左脚落地瞬间,既形成上体后倒扭紧,超越器械的最后用力预备姿势,为最后用力做好准备。滑步时脚的移动有以下特点:右脚以脚跟滑动,以前脚掌落地;右脚落于投掷圈中央;双脚几乎同时落地,右脚略早于左脚落地;左脚前脚掌内侧先着地。
(四)最后用力
最后用力是推铅球中最重要部分,完美的最后用力动作,应表现为以最大的出手初速度和适宜的出手角度、出手高度投出器械。因此,用力前应形成良好超越器械预备姿势、预加速与最后用力紧密结合、全身协调用力以及左侧稳固支撑是正确完成最后用力动作的基本保证。
滑步结束右脚着地后右膝内扣,标志着右腿开始发力,左脚着地后,右腿继续迅速有力地蹬伸,推动髋部向投掷方向积极前移,髋轴进一步超越肩轴,右腿不停顿地蹬转,加速右髋向投掷方向转送和上体的前移,体重逐渐移至左腿,左腿的支撑和蹬伸对提高推铅球的效果十分重要。
在下肢的蹬撑作用下,髋轴超越肩轴,并带动上体在迅速抬起中加快向投掷方向的转动,身体由背对转至侧对投掷方向,身体形成推球前的“侧弓”姿势,此时左侧制动,使右侧快速转体,抬头挺胸,使肩轴迅速超过髋轴,为加速送肩伸臂的推球动作创造条件。
非投掷臂的作用不能忽视,在上体快速转动和抬起时,左臂以肘领先由胸前向左前上方摆动,有牵引身体向投掷方向转动的作用;投掷臂不仅要控制好球,在最后阶段要迅速送肩伸臂推球,腕指快速拨球,以最高速度推球出手,铅球出手角度一般为34°~39°。
最后用力动作可用几个字概括:蹬(右腿蹬伸)、送(送转髋)、撑(左腿支撑)、抬(上体抬起)、转(躯干向投掷方向转动)、挺(抬头胸部充分拉紧)、推(肩伸臂推球)、拨(腕指快速拨球)。
(五)铅球出手后的身体平衡
当最后用力完成铅球出手后,双眼向下看,迅速降低身体重心,左右腿交换位置,保持身体平衡,防止越线犯规。此动作虽然简单,但对获得有效成绩非常重要。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最初阶段很容易忽视,经常出现犯规现象,教师应反复强调此动作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不断提高投掷的成功率。
八、掷标枪
掷标枪技术可分为握持器械、助跑、最后用力和器械出手后的身体平衡这几个部分构成。本章主要介绍现代式握枪法及肩上直接向后引枪掷标枪技术,供考生和教练员参考。
(一)握持器械
现代式握枪法:用拇指--中指握住标枪线把上端,有握枪稳固,力臂长等优点,被大多数运动员普遍采用。
肩上持枪法: 大多数运动员都采用此种方法,其特点是动作简单,便于掌握,有利于控制标枪。要点:手在头的侧上方,枪尖略低于枪尾。
(二)助跑
1、预跑阶段
从第一标志线至第二标志线阶段,通常距离12—20米,8—14步完成 。
目的:获得预先速度,为投掷步做准备。
要求: 速度的快慢应与投掷者的技术水平相适应,不应过快,直线性强。
2、投掷步助跑阶段
第二标志线开始,通常为左脚踏第二标志线开始。通常距离为8—10米,跑4—6步等。
任务:保持预跑速度,完成引枪动作为最后用力做准备。
形式:跳跃式和跑步式两类。
要点:节奏感强(4步投掷步节奏:1-2-34),1步大、2步小、3步最大、4步最小,引枪平稳,控制好标枪,眼睛向前看,动作连贯,不减速,形成超越器械动作,为最后用力做好准备。
(三)最后用力
最后用力是标枪获得速度的最关键动作环节。投掷步最后一步右脚落地后,右腿被动屈膝缓冲,身体继续后倒向前运动,左腿(直)积极向前插。左脚着地,制动支撑,上体积极有力迅速向前转动,投掷臂翻转形成“满弓”动作。胸部继续向前,同时带动投掷臂做爆发式的挥臂鞭打,将标枪沿纵轴弹拨出手。
1、有力的左腿制动支撑是形成躯干用力的基础
2、左腿支撑的状态直接影响最后用力的效果,是下肢支撑用力的重点
3、右腿的动作不能忽视,应在器械出手后右脚方能离地
(四)维持身体平衡
最后用力结束时,在标枪出手后立刻向前跨一大步,降低重心保持身体平衡,防止越线犯规。
第四节 考生注意事项
1、考生须持本人准考证参加考试。
2、考生须提前30分钟到检录处检录。考试者如果迟到,且其他考试者进入考试场地,则判为弃权。
3、径赛项目的考试者提前15分钟进入考试场地;田赛项目考生提前25分钟进入考试场地。
4、考生进入考试场地后须听从考评员的统一安排。
5、正式考试前,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练习。
6、考试结束后,考生到考评员处取回本人的准考证,并在考评员的带领下离开考试场地,不得逗留和围观。
7、考生使用考务办提供的器材。
第七章 体 操
第一节 考试内容、方法和要求
一、考试内容
技巧、单杠(男子、女子相同)。
二、考试方法和要求
(一)男子
1.技巧(动作总分值25分)
原地跳起趋步侧手翻(3分)接并腿跳接踺子跳成直立(6分)雁式平衡2秒成直立(2分)单腿蹬摆手倒立接前滚翻成直立(5分)助跑2至3步前手翻单腿依次落地接鱼跃前滚翻成直立,(6分+3分)结束。
2.高单杠(动作总分值15分)
连续10次屈臂引体翻身上。
(二)女子
1.技巧(动作总分值25分)
原地跳起趋步侧手翻(4分)接并腿跳接踺子跳成直立(6分)雁式平衡2秒成直立(3分)单腿蹬摆手倒立接前滚翻成直立(5分)鱼跃前滚翻成直立(3分)纵劈腿成两臂侧平举(4分),结束。
2.单杠(动作总分值15分)
连续10次单腿蹬摆引体翻身上。
三、考试顺序
体操专项考试,按照每年统考《秩序册》所编的分组出场顺序进行。其考试项目顺序如下:技巧→单杠。
各项目只有一次考试,按照评分规则执行。
第二节 评分标准
技评评分标准参照《国际体操评分规则》,以完成动作技术的正确性、完成动作中身体所表现的良好姿态和完成动作的情况三大要素作为评分依据,并结合体操项目高考的特点而制定的。
一、技术动作评分标准
(一)动作连接及未完成动作
1.由于技术原因造成动作连接中断或明显停顿每次扣1.0分。
2.中断或停顿后,可以在30s内在上一个动作的结束姿势起继续做下一个动作,如果超过30s再做动作,后面所做的动作不予承认。
3.如果不做上一个动作,而只做下一个动作,除扣上一个动作的分值外,还应追扣1.0分。
4.其他错误均按“(四)其他技术、姿势错误评分标准”执行扣分。
(二)静止动作评分
1.所有静止动作必须停止1s以上,否则扣该动作分值。
2.每少1s扣0.5分。
3. 其他错误均按“(四)其他技术、姿势错误评分标准”执行扣分
(三)其他技术、姿势错误评分标准
1.技术错误评分标准
在完成动作中出现与正确技术规格有差别的动作。如摆动的高度、倒立的垂直度和侧手翻分腿的开度等。它分为4个等级进行扣分:
(1)小错:与正确技术有微小偏差,扣0.2分。
(2)中错:与正确技术有明显的偏差,扣0.4分。
(3)大错:与正确技术有大的偏差,扣0.8分。
(4)特错:几乎没有按技术要求来完成动作,扣去该动作分值。
2.姿势错误评分标准
所有与正确姿势的偏差均是完成中的错误,如需用直臂或直腿完成的动作中出现臂、腿弯曲,用并腿完成的动作中出现分腿等。按角度分4个等级进行扣分:
(1)分腿错误
①小错:分腿至15°,扣0.1分。
②中错:分腿在16°~30°之间,扣0.2分。
③大错:分腿在31°~60°之间,扣0.4分。
④特错:分腿在61°以上,扣去该动作分值。
(2)臂、腿弯曲错误
①小错:弯曲至165°,扣0.1分。
②中错:弯曲在166°~150°之间,扣0.2分。
③大错:弯曲在151°~135°之间,扣0.4分。
④特错:弯曲在134°以下,扣去该动作分值。
二、量化动作评分
(一)连续单杠引体翻身上(10次)
(1)必须先屈臂引体,后收腹举腿,否则不算动作数量。
(2)两腿弯曲不能小于136°,否则不算动作数量。
(3)不允许用摆动来完成动作,否则不算动作数量(女生除外)。
(二)量化动作分值
男、女单杠引体翻身上动作分值(见表7-1)。
表7-1 男、女单杠引体翻身上成绩换算表
考评数量 分值(男) 分值(女)
1 - -
2 - -
3 - -
4 3 3
5 5 5
6 7 7
7 9 9
8 11 11
9 13 13
10 15 15
“表7-1”说明:
1.单杠考试成绩是以考评数量来计算的。
2.举例:考评数量为6,男子得7分,女子得7分;考评数量为8,男子得11分,女子得11分。
(三)技巧成绩换算表
表7-2 技巧成绩换算表
考评
成绩 技巧
得分 考评
成绩 技巧
得分
10.00 25.00 7.75 17.00
9.50 24.00 7.50 16.50
9.25 23.00 7.25 15.00
9.00 22.00 7.00 14.50
8.75 21.00 6.75 13.00
8.50 20.00 6.50 12.00
8.25 19.00 6.25 11.00
8.00 18.00 6.00 10.00
注:男子、女子相同。
“表7-2”说明:
1.考试成绩得分是依据考评成绩来换算的。
2.考评得分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小数点后第二位数四舍五入。
3.换算举例:
以技巧项目为例,考评员3个有效中间分的平均分为(8.00+8.00+8.10)÷3=8.03分,小数点后第二位数为3,不足5应舍去,最后成绩以8.00分来换算,即技巧考试得分为18.00分。
第三节 考试技术要领
一、主要动作
(一)技巧
1.侧手翻(图7-1)
图7-1 侧手翻动作图解
动作要领:(以左侧撑为例)
⑴正向跳起趋步,右脚落地,左脚向前迈步,
⑵上体前压,
⑶左手外展前下撑,左脚蹬,右腿后摆,
⑷右手支撑,经分腿倒立姿势,
⑸左手推离,右脚落下微屈膝,
⑹右手推离,立上体,左脚落下,微屈膝,
⑺右脚蹬,左侧倒,
⑻左手撑,左脚蹬,右腿摆,
⑼右手支撑,经分腿倒立姿势,
⑽左手推离,右脚落下微屈膝,
⑾手推离立上体……成分腿站立姿势。
2.俯平衡(燕式平衡,图7-2)
图7-2 俯平衡动作图解
动作要领:
直立,两臂上举,同时向前迈出一小步,重心前移至前脚,后腿慢慢抬起,抬头、挺胸,上体慢慢前倾,两臂由上举慢慢置于侧平举。当后举腿膝关节超过头水平位置时,成俯平衡姿势停止不动。
3.踺子(图7-3)
图7-3 踺子动作图解
动作要领:(以左侧撑为例)
⑴趋步跳,
⑵右脚落地,左脚向前迈步,上体下压,
⑶左脚蹬、右腿摆、左手撑,
⑷左脚蹬离地面后在倒立部位前迅速靠并右腿,同时右手在左手前侧处支撑,
⑸顶肩、推手、立腰,两腿积极下插,
⑹臂前上举、微屈膝,留肩、臀(重心)后移,
4.手倒立前滚翻(图7-4)
图7-4 手倒立前滚翻动作图解
动作要领:
⑴由两腿前后分立开始,
⑵上体前倾,两臂伸直与肩同宽,五指分开,含胸,
⑶顶肩、撑地,同时前腿蹬地,后腿后上摆,
⑷当摆动腿至垂直地面时,
⑸蹬地腿靠上与摆动腿并拢成手倒立。
⑹⑺腿稍前移,当感觉要失去平衡时,迅速屈臂低头含胸,
⑻当前滚至背部时迅速团身抱膝,
⑼站立。
5.前手翻、脚依次落地接鱼跃前滚翻(图7-5)
图7-5 前手翻、脚依次落地接鱼跃前滚翻动作图解
动作要领:(以左蹬右摆为例)
⑴趋步跳,
⑵右脚落地,左脚迈步,
⑶上体前压,拉开肩角积极远撑,
⑷左脚蹬地,右腿后摆同时制动,
⑸顶肩、推手,
⑹右腿下压,
⑺⑻右脚落地、跟肩、立腰,
⑼⑽手臂前摆、左脚前迈,
⑾⑿前蹬、后摆,后并腿,
⒀臂远伸、落地撑,
⒁⒂屈臂、低头,
⒃⒄团身站立。
连接要领:
推手迅速跟肩立上体,并保持单腿立撑姿势,前脚落地,两腿同时屈膝,重心前移,迅速向前上方蹬跃起。
6.单杠引体翻身上(图7-6)
图7-6 引体翻身上动作图解
动作要领:
⑴由正握悬垂开始,
⑵两臂弯曲拉杠向上引体,
⑶⑷同时收腹举腿后仰,
⑸倒肩翻臀,
⑹腹部靠杠,
⑺⑻翻腕、抬头,
⑼挺身,两臂伸直成支撑,稍停。垂直落下成悬垂后再做第2、3……次引体翻身上,直至完成动作数量。
7.单杠:单脚蹬摆引体翻身上(图7-7)
图7-7 单脚蹬摆引体翻身上动作图解
动作要领:
⑴站立悬垂开始,
⑵⑶屈臂,体靠杠,单腿蹬摆,
⑷引体、并腿倒肩,
⑸稍伸髋,腹靠杠,
⑹抬头、挺身、翻腕,成支撑,稍停;跳下,再做第2、3……次单脚蹬地翻身上,直至完成动作数量。
第四节 考生须知
1.按检录时间准时到达检录处检录
2.带齐自备考试所需用具
3.每项目有3分钟适应器械时间,自行做好其他准备活动
4.考试中不清楚的问题及时向考评长提出,其他人无权解释
5.考评结束后注意了解自己的考试成绩
6.其他规定参阅考生须知
第八章 武 术
第一节 武术考试内容、方法和要求
一、考试内容
(一)专项素质
行进间正踢腿,腾空飞脚。
(二)套路
少年规定拳(二级套路)
注:不得选用除规定套路以外的其他任何套路参加武术专项的考试。
二、考试方法和要求
(一)考试方法
1.考试程序先考专项素质后考套路。
2.专项素质
(1)考试顺序:行进间正踢腿→腾空飞脚。
(2)分组形式:每组4–5人。采取单个动作的考试方法,每人逐项按要求进行考试。
(3)各项素质均采用套路考评的方法集体进行考评。4个考评员必须同时对同一考生进行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中间两个分数的平均值即为该考生该项的考试成绩。记分时最后得分只取小数点后两位数,小数点后第三位数不做四舍五入。
(4)所有专项素质考评完后,再进入武术拳术套路的考评。
3.套路
考评顺序:考生分组逐个上场。
(二)考试要求
1.考试前,考生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以避免损伤事故的发生,确保技术水平的发挥。
2.考试时,考生必须穿运动服(或武术服装)带准考证进入考场。经记录员点名,考生报到,考评长示意后,方可进行考试。
3.考试中,考生应按考试内容、动作顺序和规格要求进行考试。
4.拳术套路中侧空翻若不能完成者,可改为侧手翻,评判员根据考生完成动作质量的高低给予评分。
第二节 武术评分标准
一、专项素质评分标准
(一)行进间正踢腿
左、右各踢3次,交替进行。
1.分值(6分)
每踢一腿得1分,少踢一次扣1分,依此类推。
2.扣分标准
(1)与规格要求轻微不符者,每出现1次扣0.1分。
(2)与规格要求显著不符者,每出现1次扣0.2分。
(3)与规格要求严重不符者,每出现1次扣0.3分。
(4)一次踢腿出现多种错误时,扣0.5分。
(二)腾空飞脚(2次)
1.分值(4分)
2.扣分标准
(1)考生动作过程中每出现一次与规格要求轻微不符者,扣0.1分。
(2)与规格要求显著不符者扣0.3分。
(3)与规格要求严重不符者扣0.5分。
二、武术套路考试评分标准
套路选用少年规定拳(二级长拳)一套。
1.分值(30分)
考评员按10分制进行考评。将考生考评最后得分乘以3,即为考生套路的成绩。如某一考生考评最后得分为8.50分,他的套路成绩为8.50分×3=25.5分。
套路成绩转换公式(由电脑换算):考生套路成绩=考生考评最后得分×3。
2.扣分标准
(1)考试时,考生因动作遗忘、失误等原因造成中断需要重做者,每重做一次扣1分。
(2)拳术套路时间的规定:考生必须在2分内完成套路,1分51秒时考评长鸣哨示意;若套路完成时间超出2分,不予评分,考生套路成绩以0分计,不予重做。
(3)套路考试中考生出现其他错误的扣分按《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执行。
第三节 武术考试动作要领
一、正踢腿
1.动作说明:两脚并立,两手立掌或握拳,两臂侧平举左脚向前上半步,左腿支撑,右脚脚尖勾起向前额处猛踢。两眼向前平视。左右交替进行,共6次。
2.规格要求:支撑腿伸直,全脚着地。另一腿膝部挺直,脚尖勾起前踢、接近前额、动作要轻快有力、上身保持正直。
3.要求与要点:
(1)挺胸,立腰,收腹,沉髋。
(2)踢腿时,脚尖勾起绷落,腿过腰后加速。
二、腾空飞脚
1.动作说明:右脚上步,左腿向前、向上摆踢。右脚蹬地跃起,身体腾空,两臂由下向前、向头上方摆起,右手背迎击左手掌。在空中,右腿向前上方弹踢,脚面绷直,右手迎击右脚面,同时左腿屈膝,左脚收控于右腿内侧,脚尖向下,左手在击响的同时摆至左侧变勾手,勾尖向下,略高于肩,上体微前倾,两眼平视前方。
2.规格要求:摆动腿高提,起跳腿上摆伸直,脚面绷平,脚高过肩,击手和拍脚连续快速、准确响亮。双脚同时落地或右脚先落地,落地轻稳。
3.要求与要点:
(1)右腿在空中踢摆时,脚必须高过肩。左腿在击响的瞬间,屈膝收控于右腿侧。
(2)在腾空的最高点完成击响动作。拍击动作必须连续、准确、响亮。
(3)在空中,上体正直,微向前倾,不要坐臀。
三、套路技术要点:
姿势正确,动作规范,方法清晰,动作协调,劲力顺达,力点准确,精神饱满,节奏分明,内容充实,风格突出。
第四节 考生须知
1.考生必须按规定内容进行考试,其它内容不能参加考评。
2.其他规定参阅考生须知。
第九章 游 泳
第一节 考试内容、方法和要求
一、考试内容
(一)必游项目
50米自由泳、100米自由泳、50米仰泳、100米仰泳、50米蛙泳、100米蛙泳、50米蝶泳、100米蝶泳、
(二)选游项目
1. 组合一:自由泳50米+蛙泳50米。
2. 组合二:自由泳50米+仰泳50米。
3. 组合三:仰泳50米+蛙泳50米。
二、考试方法和要求
(一)考试方法
1. 考试内容由必游项目和选游项目组成。
2. 考生应从必游项目中任选一个单项,从选游组合中选一个与必游项目不重复的泳姿进行考试。(例如:选择自由泳50米为必有项目,则只能选取仰泳+蛙泳组合)
3.必游项目与选游项目考试间隔至少20分钟以上。
4. 考试所有项目均按国家最新游泳竞赛规则要求进行。
(二)考试要求
1.考生的泳装应符合最新的游泳竞赛规则要求。
2.同一考生第二次出发抢码则取消该项目考试资格。
3.考生必须按时到达专项考场报到等候点名,听从考评员的安排。
第二节 评分标准
游泳专项总分为40分,必游项目与选游项目各占20分。当某一项考试成绩达不到某一档次评分标准时,应采用就低的原则计分。评分标准见表9-1、表9-2。
1.男子游泳考试评分标准(表9-1 )。
2.女子游泳考试评分标准(表9-2 )。
表9-1 男子游泳考试评分标准
分值 50米
自由泳 100米
自由泳 50米
仰泳 100米
仰泳 50米
蛙泳 100米
蛙泳 50米
蝶泳 100米
蝶泳 100米自由泳
+仰泳组合 100米自由泳
+蛙泳组合 100米仰泳
+蛙泳组合
20.0 28.50 1:07.00 36.50 1:16.00 38.00 1:22.00 33.50 1:13.00 1:15.00 1:19.00 1:22.00
19.5 29.00 1:08.00 37.00 1:17.00 38.50 1:23.00 34.00 1:14.00 1:15.50 1:19.50 1:22.50
19.0 29.50 1:09.00 37.50 1:18.00 39.00 1:24.00 34.50 1:15.00 1:16.00 1:20.00 1:23.00
18.5 30.00 1:10.00 38.00 1:19.00 39.50 1:25.00 35.00 1:16.00 1:16.50 1:20.50 1:23.50
18.0 30.50 1:11.00 38.50 1:20.00 40.00 1:26.00 35.50 1:17.00 1:17.00 1:21.00 1:24.00
17.5 31.00 1:12.00 39.00 1:21.00 40.50 1:27.00 36.00 1:18.00 1:17.50 1:21.50 1:24.50
17.0 31.50 1:13.00 39.50 1:22.00 41.00 1:28.00 36.50 1:19.00 1:18.00 1:22.00 1:25.00
16.5 32.00 1:14.00 40.00 1:23.00 41.50 1:29.00 37.00 1:20.00 1:18.50 1:22.50 1:25.50
16.0 32.50 1:15.00 40.50 1:24.00 42.00 1:30.00 37.50 1:21.00 1:19.00 1:23.00 1:26.00
15.5 33.00 1:16.00 41.00 1:25.00 42.50 1:31.00 38.00 1:22.00 1:19.50 1:23.50 1:26.50
15.0 33.50 1:17.00 41.50 1:26.00 43.00 1:32.00 38.50 1:23.00 1:20.00 1:24.00 1:27.00
14.5 33.70 1:17.50 41.70 1:26.50 43.20 1:32.50 38.70 1:23.50 1:20.50 1:24.50 1:27.50
14.0 33.90 1:18.00 41.90 1:27.00 43.40 1:33.00 38.90 1:24.00 1:21.00 1:25.00 1:28.00
13.5 34.10 1:18.50 42.10 1:27.50 43.60 1:33.50 39.10 1:24.50 1:21.50 1:25.50 1:28.50
13.0 34.30 1:19.00 42.30 1:28.00 43.80 1:34.00 39.30 1:25.00 1:22.00 1:26.00 1:29.00
12.5 34.50 1:19.50 42.50 1:28.50 44.00 1:34.50 39.50 1:25.50 1:22.50 1:26.50 1:29.50
12.0 34.70 1:20.00 42.70 1:29.00 44.20 1:35.00 39.70 1:26.00 1:23.00 1:27.00 1:30.00
11.5 34.90 1:20.50 42.90 1:29.50 44.40 1:35.50 39.90 1:26.50 1:23.50 1:27.50 1: 30.50
11.0 35.10 1:21.00 43.10 1:30.00 44.60 1:36.00 40.10 1:27.00 1:24.00 1:28.00 1: 31.00
10.5 35.30 1:21.50 43.30 1:30.50 44.80 1:36.50 40.30 1:27.50 1:24.50 1:28.50 1:31.50
10.0 35.50 1:22.00 43.50 1:31.00 45.00 1:37.00 40.50 1:28.00 1:25.00 1:29.00 1: 32.00
9.5 35.70 1:22.20 43.70 1:31.20 45.20 1:37.20 40.70 1:28.50 1:25.20 1:29.20 1: 32.20
9.0 35.90 1:22.40 43.90 1:31.40 45.40 1:37.40 40.90 1:29.00 1:25.40 1:29.40 1:32.40
8.5 36.10 1:22.60 44.10 1:31.60 45.60 1:37.60 41.10 1:29.50 1:25.60 1:29.60 1:32.60
8.0 36.30 1:22.80 44.30 1:31.80 45.80 1:37.80 41.30 1:30.00 1:25.80 1:29.80 1:32.80
7.5 36.50 1:23.00 44.50 1:32.00 46.00 1:38.00 41.50 1:30.50 1:26.00 1:30.00 1:33.00
7.0 36.70 1:23.20 44.70 1:32.20 46.20 1:38.20 41.70 1:31.00 1:26.20 1:30.20 1:33.20
6.5 36.90 1:23.40 44.90 1:32.40 46.40 1:38.40 41.90 1:31.50 1:26.40 1:30.40 1:33.40
6.0 37.10 1:23.60 45.10 1:32.60 46.60 1:38.60 42.10 1:32.00 1:26.60 1:30.60 1:33.60
5.5 37.30 1:23.80 45.30 1:32.80 46.80 1:38.80 42.30 1:32.50 1:26.80 1:30.80 1:33.80
5.0 37.50 1:24.00 45.50 1:33.00 47.00 1:39.00 42.50 1:33.00 1:27.00 1:31.00 1:34.00
4.5 37.60 1:24.20 45.60 1:33.20 47.10 1:39.20 42.60 1:33.20 1:27.20 1:31.20 1:34.20
4.0 37.70 1:24.40 45.70 1:33.40 47.20 1:39.40 42.70 1:33.40 1:27.40 1:31.40 1:34.40
3.5 37.80 1:24.60 45.80 1:33.60 47.30 1:39.60 42.80 1:33.60 1:27.60 1:31.60 1:34.60
3.0 37.90 1:24.80 45.90 1:33.80 47.40 1:39.80 42.90 1:33.80 1:27.80 1:31.80 1:34.80
2.5 38.00 1:25.00 46.00 1:34.00 47.50 1:40.00 43.00 1:34.00 1:28.00 1:32.00 1:35.00
2.0 38.10 1:25.20 46.10 1:34.20 47.60 1:40.20 43.10 1:34.20 1:28.20 1:32.20 1:35.20
1.5 38.20 1:25.40 46.20 1:34.40 47.70 1:40.40 43.20 1:34.40 1:28.40 1:32.40 1:35.40
1.0 38.30 1:25.60 46.30 1:34.60 47.80 1:40.60 43.30 1:34.60 1:28.60 1:32.60 1:35.60
0.5 38.50 1:26.00 46.50 1:35.00 48.00 1:41.00 43.50 1:35.00 1:29.00 1:33.00 1:36.00
表9-2 女子游泳考试评分标准
分值 50米
自由泳 100米
自由泳 50米
仰泳 100米
仰泳 50米
蛙泳 100米
蛙泳 50米
蝶泳 100米
蝶泳 100米自由泳
+仰泳组合 100米自由泳
+蛙泳组合 100米仰泳
+蛙泳组合
20.0 32.00 1:14.00 38.50 1:22.00 41.00 1:30.00 36.50 1:21.00 1:21.00 1:28.00 1:32.00
19.5 32.50 1:15.00 39.00 1:23.00 41.50 1:31.00 37.00 1:22.00 1:21.50 1:28.50 1:32.50
19.0 33.00 1:16.00 39.50 1:24.00 42.00 1:32.00 37.50 1:23.00 1:22.00 1:29.00 1:33.00
18.5 33.50 1:17.00 40.00 1:25.00 42.50 1:33.00 38.00 1;24.00 1:22.50 1:29.50 1:33.50
18.0 34.00 1:18.00 40.50 1:26.00 43.00 1:34.00 38.50 1:25.00 1:23.00 1:30.00 1:34.00
17.5 34.50 1:19.00 41.00 1:27.00 43.50 1:35.00 39.00 1:26.00 1:23.50 1:30.50 1:34.50
17.0 35.00 1:20.00 41.50 1:28.00 44.00 1:35.50 39.50 1:27.00 1:24.00 1:31.00 1:35.00
16.5 35.50 1:21.00 42.00 1:29.00 44.50 1:36.00 40.00 1:28.00 1:24.50 1:31.50 1:35.50
16.0 36.00 1:22.00 42.50 1:30.00 45.00 1:36.50 40.50 1:29.00 1:25.00 1:32.00 1:36.00
15.5 36.50 1:23.00 43.00 1:31.00 45.50 1:37.00 41.00 1:30.00 1:25.50 1:32.50 1:36.50
15.0 37.00 1:24.00 43.50 1:32.00 46.00 1:37.50 41.50 1:31.00 1:26.00 1: 33.00 1:37.00
14.5 37.20 1:24.50 43.70 1:32.50 46.20 1:38.00 41.70 1:31.50 1:26.50 1:33.50 1:37.50
14.0 37.40 1:25.00 43.90 1:33.00 46.40 1:38.50 41.90 1:32.00 1:27.00 1:34.00 1:3800
13.5 37.60 1:25.50 44.10 1:33.50 46.60 1:39.00 42.10 1:32.50 1:27.50 1:34.50 1:38.50
13.0 37.80 1:26.00 44.30 1:34.00 46.80 1:39.50 42.30 1:33.00 1:28.00 1:35.00 1:39.00
12.5 38.00 1:26.50 44.50 1:34.50 47.00 1:40.00 42.50 1:33.50 1:28.50 1:35.50 1:39.50
12.0 38.20 1:27.00 44.70 1:35.00 47.20 1:40.50 42.70 1:34.00 1:29.00 1:36.00 1:40.00
11.5 38.40 1:27.50 44.90 1:35.50 47.40 1:41.00 42.90 1:34.50 1:29.50 1:36.50 1:40.50
11.0 38.60 1:28.00 45.10 1:36.00 47.60 1:41.50 43.10 1:35.00 1:30.00 1:37.00 1: 41.00
10.5 38.80 1:28.50 45.30 1:36.50 47.80 1:42.00 43.30 1:35.50 1:30.50 1:37.50 1:41.50
10.0 39.00 1:29.00 45.50 1:37.00 48.00 1:42.50 43.50 1:36.00 1:31.00 1:38.00 1:42.00
9.5 39.10 1:29.50 45.60 1:37.50 48.10 1:43.00 43.60 1:36.50 1:31.20 1:38.20 1:42.20
9.0 39.20 1:30.00 45.70 1:38.00 48.20 1:43.50 43.70 1:37.00 1:31.40 1:38.40 1:42.40
8.5 39.30 1:30.50 45.80 1:38.50 48.30 1:44.00 43.80 1:37.50 1:31.60 1:38.60 1:42.60
8.0 39.40 1:31.00 45.90 1:39.00 48.40 1:44.20 43.90 1:38.00 1:31.80 1:38.80 1:42.80
7.5 39.50 1:31.50 46.00 1:39.50 48.50 1:44.40 44.00 1:38.50 1:32.00 1:39.00 1:43.00
7.0 39.60 1:32.00 46.10 1:40.00 48.60 1:44.60 44.10 1:39.00 1:32.20 1:39.20 1:43.20
6.5 39.70 1:32.50 46.20 1:40.50 48.70 1:44.80 44.20 1:39.20 1:32.40 1:39.40 1:43.40
6.0 39.80 1:33.00 46.30 1:41.00 48.80 1:45.00 44.30 1:39.40 1:32.60 1:39.60 1:43.60
5.5 39.90 1:33.50 46.40 1:41.50 48.90 1:45.20 44.40 1:39.60 1:32.80 1:39.80 1:43.80
5.0 40.00 1:34.00 46.50 1:42.00 49.00 1:45.40 44.50 1:39.80 1:33.00 1:40.00 1:44.00
4.5 40.10 1:34.50 46.60 1:42.20 49.10 1:45.60 44.60 1:40.00 1:33.20 1:40.20 1:45.20
4.0 40.20 1:35.00 46.70 1:42.40 49.20 1:45.80 44.70 1:40.20 1:33.40 1:40.40 1:45.40
3.5 40.30 1:35.50 46.80 1:42.60 49.30 1:46.00 44.80 1;40.40 1:33.60 1:40.60 1:45.60
3.0 40.40 1:36.00 46.90 1:42.80 49.40 1:46.20 44.90 1:40.60 1:33.80 1: 40.80 1:45.80
2.5 40.50 1:36.20 47.00 1:43.00 49.50 1:46.40 45.00 1:40.80 1:34.00 1:41.00 1:46.00
2.0 40.60 1:36.40 47.10 1:43.20 49.60 1:46.60 45.10 1:41.00 1:34.20 1: 41.20 1:46.20
1.5 40.70 1:36.60 47.20 1:43.40 49.70 1:46.80 45.20 1:41.20 1:34.40 1: 41.40 1:46.40
1.0 40.80 1:36.80 47.30 1:43.60 49.80 1:46.90 45.30 1:41.60 1:34.60 1: 41.60 1:46.60
0.5 41.00 1:37.00 47.50 1:44.00 50.00 1:47.00 45.50 1:42.00 1:35.00 1:42.00 1:47.00
第三节 动作要领
竞技游泳有4种姿势:自由泳(爬泳)、仰泳、蛙泳和蝶泳(海豚泳)。
一、自由泳(爬泳)
自由泳时,身体俯卧在水中,几乎与水面平行,两脚交替上下做鞭状打水动作,两臂轮流由空中前移,在肩前入水,经腹下向后划水。上体随着两臂划水动作而围绕身体纵轴自然转动,同时向侧转头呼吸,两腿打水配合臂的动作。动作配合一般是两臂各划水1次,两腿打水6次,呼吸1次,以保持身体平衡。
现代短距离自由泳技术特征:
1.手臂入水后很快向前下方伸展。
2.划水的发力点提前,划水路线长。
3.花水中保持高肘,划水路线呈S形。
4.划水过程中,手掌与划水路线角度约为37度。
5.6次打腿紧凑有力,打水幅度小而频率快。
6.呼吸次数少。
二、仰泳
仰泳时,身体几乎水平仰卧在水中,髋关节自然伸展,头、肩稍高于臀,两腿交替向上踢水和向下压水,两臂轮流经空中前移,在肩前方入水,再经体侧向后划水。动作配合是:两臂各划水1次,两腿打水6次,呼吸1次。
现代仰泳技术特征:
1.身体在水中保持良好的流线型。
2.手臂垂直向后移臂。
3.手臂入水点远,下划深,高肘划水。
4.两臂交替划水,肩绕着纵轴左右转动;两臂一般采用后交叉配合,即一臂入水时,另一臂划水结束;肩横轴与水平面夹角约为45度。
三、蝶泳(海豚泳)
游蝶泳时,身体俯卧在水中,两腿并拢,躯干和腿做上下波浪状的打水动作,两臂在水中由前向后做对称的划水动作,然后经空中同时向前移臂,当两臂向后划水及移臂开始阶段,头抬出水面吸气。动作配合是划臂1次,打腿2次,呼吸1次。
现代蝶泳技术特征:
1.移臂趋于低、平、直。
2.划水的发力点提前,划水路线呈钥匙洞形。
3.下体起伏小,上下肢动作配合连贯。
4.两臂入水时第一次向下打腿,抓水过程中结束向下打腿,在继续抓水和內划时向上打腿,手臂上划时第二次向下打腿,空中移臂时腿再次向上打腿。
5.打腿幅度趋向适中,节奏紧凑稳定。
四、蛙泳
游蛙泳时,身体几乎水平地俯卧在水中,头微抬起。腿臂动作对称,并且始终是在水下进行。动作周期是从两臂向侧下方划水开始,随后把脚收近臀部,在两臂开始前伸时收腿并翻脚结束,臂伸直时,腿向两侧后方做弧形蹬夹水。动作配合是划臂1次,蹬腿1次,呼吸1次。
现代蛙泳技术特征:
1.高肘划水,并将上体向前上方拉起来(但不是上仰)。
2.划水结束后,肘不能贴近肋部,并要不停顿地前伸。
3.头随着手臂前伸低头潜入水下。动作频率快,潜入水下起伏小。
4.蹬水最后部分,两脚内旋和伸踝鞭水直至并拢。
第四节 注意事项
1.考生考前必须穿符合规则要求的游泳衣、裤,戴泳帽。并要求带上保暖的衣服或大浴巾。
2.检录到达专项考场后,进行30分钟陆上和水下的准备活动。
3.考试按检录顺序逐一进行,先考必游项目,后考选游项目,必游项目与选游项目考试间隔至少20分钟以上。
4.审核成绩登记表,如出现书写错误,与考评长一起填写成绩改错表并签名。
5.考试结束后在成绩表上签字并与考评长一同将成绩表格送回材料组。
6.其他规定参阅考生须知。
第十章 举 重
第一节 考试内容、方法和要求
一、考试内容:
1.专项技术:抓举、挺举、成功率、技术评定
2.专项素质:力量推、窄硬拉、颈后深蹲
二、考试方法和要求
(一)专项技术考试
1.专项技术考试内容为:抓举、挺举,成功率,技术评定。
2.专项技术考试按考生体重标准分级和最新的举重竞赛规则进行,男子分52公斤、56公斤、62公斤、69公斤、77公斤、85公斤、94公斤、105公斤、+105公斤9个级别,女子分44公斤、48公斤、53公斤、58公斤、63公斤、69公斤、75公斤、+75公斤8个级别。
3.每名考生必须参加抓举、挺举两种举式的考试,每种举式允许有3次试举机会,不能只参加一种举式考试。
4.考试动作成功与否,由场上3名考评员独立判决。
5.考试时,每次试举所增加的重量必须是1公斤的倍数。
6.成绩评定以考生举起两种举式中的最高成绩相加所得出的总成绩及成功率技术评定计算分值。
7.不管哪种举式,出现以下犯规动作即判为失败:
(1)从悬垂状态提铃。
(2)提铃过程中有停顿。
(3)除两脚外,身体任何部位触及举重台。
(4)在完成动作时,两臂伸展不平均或不完全。
(5)伸展臂部过程中有停顿。
(6)用推举完成动作。
(7)起立时臂有屈伸。
(8)在试举过程中离开举重台,即让两脚触及台外地方。
(9)在考评员发令前将杠铃放下。
(10)在考评员发令后杠铃从身后落下或故意从身前摔下。
(11)未能使两脚站在与杠铃和躯干的平面相平行的同一横线上来完成。
(12)放铃时,未能使杠铃整体接触举重台。
(二)专项素质考试内容:力量推、窄硬拉、颈后深蹲、每人每项试举两次,取其中一次最好成绩。动作要求为:
1.力量推:考生可用高翻或下蹲翻动作将杠铃提至锁骨上,起立或两腿伸直后,考生即可用两臂力量将杠铃贴近面部从胸上推起至两臂伸直。在上推过程中两膝不能弯曲,两脚不能移动,待考评员发出“下”的口令后,方可放下杠铃,否则判为失败。
2.窄硬拉:做动作时,考生必须用挺举提拉至胸的窄握距,利用伸腿、伸髋的力量,将杠铃贴近身体拉起至身体完全伸直,在上拉过程中始终保持挺胸直腰姿势。待考评员发出“下”的口令后,方可放下杠铃,否则判为失败(上拉时不准使用拉带)。
3.颈后深蹲:杠铃放在深蹲架上,考生面对杠铃双手握杠,将杠铃置于颈后两肩上,起立后走出深蹲架。身体直立,然后平稳屈膝下蹲,下蹲时膝关节角度小于90°,完成下蹲后即可快速伸腿起立,待腿与身体完全伸直、考评员发出“下”的口令后,考生方可将杠铃放回深蹲架上。在下蹲起立中,两手撑大腿或膝盖碰地均为犯规动作,如怕出危险,考生可申请保护,保护人员身体任何部位都不能触及杠铃或考生,否则均算犯规。
第二节 评分标准
一、专项技术满分为35分,其中总成绩(抓举和挺举两项总成绩的总和)为30分,成功率为3分,技术评定为2分(见表)
二、专项技术评分标准
表10-1 总成绩评分表
分 值 标 准
30 总成绩达到二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27.5 总成绩低于举重二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0kg
25 总成绩低于举重二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5kg
22.5 总成绩低于举重二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0kg
20 总成绩低于举重二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5kg
17.5 总成绩达到举重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15 总成绩低于举重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5kg
12.5 总成绩低于举重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0kg
10 总成绩低于举重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15kg
7.5 总成绩低于举重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0kg
5 总成绩低于举重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5kg
2.5 总成绩低于举重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30kg
0 总成绩低于举重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35kg
表10-2 男、女试举成功率评分标准
分 值(分) 标 准(次)
3.0 6
2.5 5
2.0 4
1.5 3
1.0 2
0.5 1
0.0 0
表10-3 男、女技术评定标准表
分 值 标 准
2.0 杠铃贴身,发力明显,下蹲积极,支撑平稳,动作正确
1.5 杠铃贴身,发力较明显,下蹲较积极,支撑较平稳,动作较正确
1.0 有发力与下蹲,能基本完成动作
0.5 动作完成较差
0.0 试举失败
注:技术评定由场上三名执行考评员以打分方式进行,计分办法为:将三名执行考评员所打的分数相加再除以3得出最终技评成绩。
三、专项素质评分标准与方法
1.男女专项素质评分标准
表10-4 男子专项素质评分表
分 值 52~69kg 77~94kg 105~+105kg以上
5 7.0 6.0 5.0
4 6.5 5.5 4.5
3 6.0 5.0 4.0
2 5.5 4.5 3.5
1 5.0 4.0 3.0
表10-5 女子专项素质评分表
分 值 44~53kg 58~69kg 75~+75kg以上
5 5.0 4.0 3.0
4 4.5 3.5 2.5
3 4.0 3.0 2.0
2 3.5 2.5 1.5
1 3.0 2.0 1.0
2.专项素质评分方法:
分别将力量推、窄硬拉、颈后深蹲3项最好成绩相加除以体重得出每个人的分值。例:某男考生力量推80kg,窄硬拉130kg,颈后深蹲150kg,体重为64kg。80+130+150=360kg。360kg÷64kg=5.6,然后查男子专项素质评分表,该考生的专项素质得分应为3分(5.6分已超过5.5分应往上靠,按6.0标准算)。
第三节 动作要领
一、举重竞赛考试动作要求
(一)抓举
抓举是个快速、连续地将杠铃从举重台上提起上举至两臂在头上完全伸直、支撑住杠铃的动作。抓举的整个技术动作由预备姿势、开始提铃、发力、下蹲支撑与起立五个动作环节相互衔接组成的。
1.预备姿势:运动员走近杠铃,两脚位于横杠中部,自然分开,小腿贴住横杠,上体前倾,肩部在横杠前上方,腰背肌收紧,挺胸直腰,头部正直,目视前下方,并深吸气、憋气。
2.开始提铃:将杠铃从地面提至胸前,用力方式是伸膝,以腿肌的力量伸展膝关节带动杠铃贴近小腿向上运动,当杠铃提起至大腿中上部位时,利用伸髋引膝的力量将杠铃贴近大腿举起,为发力创造条件。
3.发力:这阶段主要以爆发的用力收缩做急剧地伸髋、蹬腿、伸展躯干、耸肩、提肘与起踵上拉杠铃,所有这些动作都必须是在一瞬间完成。
4.下蹲支撑与起立:在上拉发力后身体迅速向杠下屈膝蹲低以缩短上举杠铃的距离,伸直两臂在头上支撑杠铃,并换气、憋气,支撑住杠铃后伸腿站起,完成抓举的动作。
(二)挺举
挺举是由提铃至胸和上挺两步动作组成的。
1.提铃至胸:是将杠铃由地面提至胸上的动作,这是完成挺举动作的先决条件。因为提铃至胸动作如果完不成,就无法进行上挺。提铃至胸可采用下蹲翻或箭步翻两种方式,开始提铃前深吸气、憋气。如采用下蹲翻时,当杠铃到达大腿中上部后以伸髋、蹬腿、耸肩、提踵动作使杠铃产生惯性,然后依靠惯性运动,迅速下蹲将杠铃翻上锁骨处然后起立;如采用箭步翻,在发力后迅速前后分腿成弓箭步,以肩为轴转肘将杠铃翻上胸后停在锁骨与两肩上,然后蹬直前腿并后收半步,再将后腿前收,两脚平行站在一条横线上,身体站直成上挺的预备姿势。
2.上挺:上挺动作是由预蹲、发力、下蹲支撑与起立几个环节连接而成的。
(1)预蹲:提铃至胸起立后,调整两脚距离,膝关节向脚尖方向微屈,使上挺发力时主要工作肌群——伸髋、伸腿肌群预先得到拉长以利发力,预蹲必须做到直、稳、适中,并换气、憋气。
(2)发力:发力是给杠铃一个急剧向上的力量使杠铃向上运动,为下蹲支撑创造条件。因为上挺发力的主要力量是来自伸髋与伸膝肌群的收缩(即夹臀与蹬腿),所以在发力时要用夹臂带动两腿急速蹬地,使伸髋与伸腿肌群两部分力量协调配合起立。
(3)下蹲起立与支撑:发力后,两腿迅速前后分腿,形成箭步式,同时伸直两臂在头上支撑住杠铃,然后收腿起立。
(三)力量推:
预备姿势同上挺,上推时由臂部发力,当杠铃推至前额部位时,向前下方送髋,躯干移至杠下,使身体重心与杠铃重心接近,两臂继续伸直,推起杠铃,随即髋部后收,上体回到垂直部位。在举杠铃的过程中,两脚不能移动保持静止状态。
(四)窄硬拉:
预备姿势,开始提铃同挺举,杠铃拉至大腿中部后,继续用伸膝、伸髋、伸展躯干的力量将杠铃拉起至身体挺立。
(五)颈后深蹲:
将杠铃放置颈后,然后屈膝下蹲,下蹲时大小腿之间的夹角要小于90°,整个动作要求上体保持正直,挺胸、抬头、腰收紧。
第四节 注意事项
1.考生需在考试前2小时自带准考证和身份证称量体重,以确认报考级别。
2.考生需在考试前30min到达考场做准备活动。
3.考试时,考生可穿举重服和举重鞋,如穿其他服装,上衣必须是短袖圆领,衣袖不得超过肘关节,裤子必须是短裤,裤腿不能遮盖膝关节。
4.其它规定参阅考生须知。
举重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男子: 单位:公斤
级 别 国际级健将 运动健将 一级运动员 二级运动员 三级运动员
52公斤级 230 200 170 130
56公斤级 285 260 230 195 150
62公斤级 305 280 250 210 175
69公斤级 330 310 275 245 205
77公斤级 355 340 305 275 225
85公斤级 375 355 320 290 240
94公斤级 383 365 330 298 248
105公斤级 393 375 340 305 263
+105公斤级 403 388 353 323 273
女子: 单位:公斤
级 别 国际级健将 运动健将 一级运动员 二级运动员 三级运动员
44公斤级 170 140 120 100
48公斤级 200 182 152 132 112
53公斤级 215 195 165 145 125
58公斤级 230 207 177 157 137
63公斤级 242 220 190 170 150
69公斤级 252 232 202 182 162
75公斤级 262 242 212 192 172
+75公斤级 272 252 222 202 182
注:以上成绩为在一次比赛中获得。
1、运动健将: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前八名并达到成绩标准者;全国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全国大学生锦标赛、全国青年锦标赛前六名并达到成绩标准者。
2、一级运动员:全国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全国大学生锦标赛、全国青年锦标赛前八名并达到成绩标准者;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前八名并达到成绩标准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主办的综合运动会、锦标赛、冠军赛前八名并达到成绩标准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