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第七中学“科技实验班”培养方案
为深化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宜昌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行动计划》精神,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特制定“科技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办班宗旨
1.按照因材施教原则,积极构建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科技特色学校科技人才培养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
2.探索科技实验班管理新思路,培养“具有敢于质疑、勇于求异,善于探究、勤于实践的原创力”的高素质的科技尖端领袖人物,提升学生将来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学校将对具有高度责任心、执着进取和质疑的精神、超常的悟性、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品质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从而提高我校在科技特色办学方面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培养目标
坚持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突出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学科探究实践、突出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素质优良化、学习终身化、思想国际化、创新个性化人才,实现学生的多元优质发展。
依托宜昌市丰厚的科技教育资源,通过配备导师、精选科技课程、采用灵活多样教学学习方式、提供科研平台等特殊的培训方式,以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学生科技素质提高为目标,结合高考学科内容、未来高校学习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进行拓展教学,力图使科技创新班学生毕业时较同阶段学生具有更扎实的学习能力和更广博的知识储备。创新班学生毕业时,可通过高考或自主招生等形式报考所有大学。
三、选拔方法
学校采取自主招生形式,每年5月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选拔考试。
四、师资配备
1.班主任。班主任选任程序:教师个人提出申请---实验班工作小组进行考核-----实验班领导小组评估----校长聘用。
职责:班级管理;协调学科教师、科技辅导教师的教学;发现、培养拔尖学生;定期召开班级教育教学研讨会;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记录实验班管理手册。特设心理辅导教师一名,负责科技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发展监测。
2.任课教师。任课教师选任程序:同班主任选任程序一样。
职责:学科教学;协调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导师工作;发现培养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能力。
3.督查:由教学校长为主的领导小组负责、督促进行管理。
职责:科技实验班由学校主要领导专职垂直管理,管理者有对教学管理和各种情况应对措施采纳的决定权,教学教育追求实效,不务形式;管理者负责研究班级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发展规划、教学测评。
领导小组对实验班教学可进行调研,但不宜进行行政干预,只提供建议;领导小组一学期或半学期对班级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书面评估结果直接向校长汇报,由校长确定最终结果。
五、课程设置
(一)课程体系
1.国家课程
针对我校招收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倾向、不同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研究分层处理各科必修、选修内容,制定分科分层教学要求,建立完善选课制度,编制选课指南,指导学生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出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育人。
2.科技特色课程
通过构建STEAM课程体系,打造科技特色项目,提升和培养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审美等方面的素养。学校拟逐步开设如下科技特色课程:
①信息技术特色课程
C语言入门基础、简单人工智能与汇编技术、图形与图像处理
②物理科技特色课程
物理与科技前沿、水利发电与城市电网、LED照明系统与电路设计、纳米材料与科技
③化学科技特色课程
化学与科技前沿、化学材料与环境、化学材料与新能源、化学材料与科技
④生物科技特色课程
生物与科技前沿、发酵与微生物技术、微生物的认识与培养、植物的组织与培养
⑤综合特色课程
自动化与机器人、无人机基础与操控、通用技术与手工制作、3D打印与汇编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各学科内部和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面向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加强学生自主研修课程,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目的。
(三)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高一第一学期,专家系列讲座,参观,科考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科学方法;
第二阶段:高一第二学期和高二,根据学生研究的兴趣,在专家教师指导下,进行专项学习,参加相关的竞赛,获得名次及奖项;
第三阶段:完成第一第二阶段课程基础上,学生设立自己的研究志向,与大师对话,进行自我设计,专业选择,参加大学的自主招生。
六、培养方式
1.适才课程支持:科技班单独设定课程课时标准,融合普通高中基础课程、科技创新实验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实行模块教学和学分制,同时考虑海外研修、大学课程体验、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前沿创新小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如“全国中学生信息奥赛”、“全国科技创新大赛”、“NOC实践创新大赛”等品牌赛事。
2.双导师制规划:采用“校内导师+校外专家”的双导师制,学校与省市内高校、研究所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校外专家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来,共同规划学生成长。
3.教学方式变革: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科学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配备“电子书包”,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4.创新实验成为学习常态:学校建设大量体现现代科技前沿的创新实验室,另设创意工作坊和通用技术实验室等。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让学生有大量机会在高中阶段走进国家实验室,走到著名学者和科学家身边,在专家的指导和影响下不断成长。
5.校内外联合培养:学校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大学课程进校园、大学教授进讲堂。根据课程和教学的需求,把校外教育资源纳入教育教学之内,为学生校外学习和实践搭设平台。
6.全额奖学金资助:对于“科技班”学生,每年有学校“创新人才奖助学金”提供研究奖励和学习资助。
七、工作量计算
实验班专职竞赛教师、实验班其它教师的工作量、课时津贴可按学校绩效工资规定计算。
八、职责分工
成立由教务处牵头,政教处处、年级组等部门参加的“实验班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对实验班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等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和审定,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各单位的具体任务如下:
1.教务处
教务处全面负责实验班的统筹、协调、监督等方面的宏观指导工作。职责:组织实验班学生的选拔工作;组织制定实验班的培养方案;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组织对实验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研讨;聘请知名学者、专家等为实验班学生开设讲座;组织参加大学学科夏令营、冬令营等。
2.政教处
政教处负责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日常管理等。职责:协助做好实验班学生的选拔;指导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研究制定针对实验班学生的各项特殊政策;指导做好实验班班主任的配备工作。
3.年级组
负责落实好各项工作。
九、管理与评价
1.学习模式上,实行“宜昌市第七中学双学双导”的有效课堂教学。
2.创设竞争机制,开展有效评价与激励。建立学生学习上的竞争机制,根据综合性评价结果进行高校的自主招生推荐,教师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验班工作小组优化督查反馈机制,及时对教育教学进行检查和修正,学校对终结性评价进行奖励。
3.实验班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以上家长会,充分听取家长和学生在学校管理、班风学风建设等方面的意见,不断修订和调整,提高管理实效。
4.实验班根椐需要,每学年参加学校同年级阶段性检测或期中、期末考试,采取难度大于普通班级的试卷进行考试,提高区分度。
十、评估及奖罚
1.学校实验班领导小组定期对实验班教育教学进行调研、评估,调研评价结果提供给校长和实验班管理者。若中期目标出现偏离,校长亲自过问和责询,管理者提供现象的原因和今后要采取的措施。
2.长期目标没有实现,根据原因分析做出合理处罚,比如:三年内不能上实验班,年度考核中有相应体现。
3.三年后目标实现奖励参照高考奖励方案,成绩出色班级,由实验班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奖励费用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