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 | 改革后 | |
志愿设置 | 平行志愿以学校为志愿单位,“1个学校+若干专业”为1个志愿。 | 平行志愿以“专业(专业类)+学校”为志愿单位,1个“专业(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 |
填报方式 | 分本科批、专科批填报。本科提前批设首次志愿和1次征集志愿;本科普通批设首次志愿和2次征集志愿。专科提前批填报1次志愿;专科普通批设首次志愿和1次征集志愿 | 提前批安排2次志愿填报。常规批安排3次志愿填报,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 |
志愿个数 | 本科普通批12个院校志愿 | 常规批96个“专业(专业类)+学校”志愿 |
提前批和特殊类型批的志愿设置,与改革前相比变化不大,仍然实行以学校为单位的志愿模式,“1个学校+若干专业”是1个志愿。
改革前 | 改革后 | ||
录取批次 | 本科提前批、本科普通批、专科普通批3个批次 | 保持不变 | |
分数线划定 | 艺术类以普通文理类本科文化控制线为依据分美术、音乐等按照规定比例确定,专科文化控制线与普通文理类专科文化控制线相同。 | 划线是以普通类一段线依据分美术、音乐等按照规定比例确定,专科与普通类二段线相同。 | |
志愿设置及填报 | 本科提前批 | 安排两次志愿填报,均实行以学校为单位的志愿模式。 | 保持不变 |
本科批 | 安排三次志愿填报。 统考、联考专业(专业类)实行以院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首次志愿和第一次征集可报12个院校,第二次征集可报10个院校。 校考专业不实行平行志愿,每次只能填报1个院校志愿。 | 安排三次志愿填报。 统考、联考专业(专业类)均实行以“专业(专业类)+学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模式,考生每次志愿填报的数量不超过60个; 校考专业不实行平行志愿,每次只能填报1个院校志愿。 | |
专科批 | 安排两次志愿填报。艺术类使用本校校考成绩的高校专业实行单一志愿,可填报1个高校志愿;其他高校和专业均实行平行志愿,考生均可填报12个院校志愿。 | 安排两次志愿填报。经教育部批准可以组织专业校考的部分专业(专业类),不实行平行志愿,每次志愿填报1个院校志愿;除此之外的其他专业实行平行志愿,按“专业(专业类)+学校”志愿模式填报,考生每次志愿填报的数量不超过60个。 |
各批次志愿设置及填报如下图:
专业成绩 | 文化成绩 | |
美术类专业(使用统考成绩) | 70% | 30% |
文学编导类(使用统考成绩) | 30% | 70% |
播音主持类(使用联考成绩) | 30% | 70% |
书法类(使用联考成绩) | 40% | 60% |
音乐类、舞蹈类联考专业根据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投档。
3.专科批。校考专业遵循志愿,关联专业合格成绩全部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统考专业遵循考生志愿,根据综合分数按照招生计划的1:1投档,由高校审核录取。其他专业认可相同或相近本科专业联考和校考成绩,遵循考生志愿,根据文化成绩按照招生计划的1:1投档,由高校审核录取。
(三)体育类
体育类录取变化也较大,主要变化与普通类相似,体现在如下方面:
改革前 | 改革后 | |
录取批次 | 录取批次包括本科提前批、本科普通批、专科普通批3个批次。 | 改为提前批、常规批2个批次。 |
划线办法 | 划定体育专业本科及专科文化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在体育专业合格生源范围内,按招生计划1∶1.4的比例确定 | 不再划定文化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在专业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计算综合分数,按综合分数划定体育类一段线、二段线,按照体育类本科招生计划数的1:1.2划定体育类一段线,分段填报志愿 |
志愿设置 | 平行志愿以学校为志愿单位,“1个学校+若干专业”是1个志愿。 | 平行志愿以“专业(专业类)+学校”为志愿单位,1个“专业(专业类)+学校”就是1个志愿。 |
划线办法:
体育类在专业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按综合分数划线。综合分数按照专业成绩占70%、文化成绩占30%的办法计算。按照体育类本科招生计划数和生源情况的1:1.2划定体育类一段线;按照体育类本、专科招生计划总数和生源情况划定体育类二段线,作为考生参与二段录取的最低控制线。
与普通类考生一样,未达到一段线的考生也可填报本科志愿,不再有本科录取最低控制线的概念。而且一段线是依据综合分划定,不再单独限定文化控制线,体育专业成绩突出的考生即使文化成绩相对较低,也可能达到一段线,进而首先填报本科志愿,突出了专业成绩的重要性。
各批次志愿设置及填报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