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即将进行。近日,社会群众不断反映,少数不法分子和招生中介组织又在四处招摇,从事招生诈骗活动。考生及家长如何防范招生诈骗分子?有关部门打击招生诈骗活动有什么新举措?省教育厅负责同志就此类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为什么要严厉打击招生诈骗活动?
答:现在,人民群众十分重视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让子女能上大学、上好大学,已成为广大家长的迫切愿望。但由于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缺,还不能满足所有人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于是,便有一些不法分子和招生中介机构利用考生求学心切、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大肆行骗,诈取钱财。同时,高校招生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有许多招生类别和一系列政策规定,不少家长对此缺少必要的了解,这也为那些不法分子和招生中介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每年高招期间和录取结束以后,总有不少考生和家长到有关部门投诉上当受骗的事情,有的被骗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元,最后有的什么学校都没有录取,既要不回钱也找不着人,有的被骗后上的实际是自学考试助学班、网络教育班或其他非学历教育班。一些考生和家长不仅被骗走钱财,而且考生也失去了本应得到的上学机会,更有甚者,致使考生精神失常,家破人亡。招生诈骗活动严重干扰了招生秩序,破坏了招生信誉,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给社会增加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必须旗帜鲜明地给予严厉打击。
问:招生诈骗活动为什么屡禁不止?
答:招生年年搞,考生年年新。招生诈骗活动之所以能够得逞,主要是招生骗子利用考生和家长不熟悉招生政策,不了解招生程序,家长望子成龙、想让孩子上大学、上好大学心切,有的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达到目的,并想走捷径、急于求成的心理,故意蒙骗考生和家长。比如,他们假借定向招生、机动指标等名义,编织花言巧语,声称认识教育厅和招办领导,甚至租用机关房屋,打出横幅标语,有的还安排有“托”,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上当受骗。
问:机动指标是咋回事?
答:为了解决各省上线生源不平衡问题,国家允许部属及跨省招生的地方高校预留少量计划,根据各地上线生源情况而进行调节使用,多录取优秀考生,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机动指标”。教育部明确规定,调整计划的使用必须经学校集体研究,不得降低录取标准指名录取学生(即“点招”),更不得与收费挂钩。各省对高校投放的调整计划,要完备手续,严格按高低分顺序投档。总体上讲,大多数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使用调整计划非常严格、非常规范,坚持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往年也确有个别学校管理不严,被一些不法分子和招生中介机构钻了空子,他们与个别学校的个别人相互勾结,一方负责提供录取信息,另一方负责网罗上线考生,编造所谓的“点招”名单,许诺交钱可以上好学校,大肆活动。从过去情况看,有的收费高达数万元之巨,其中大部分被这些不法分子和招生中介机构鲸吞。为此,教育部对调整计划的使用和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明确规定计划调整要一律通过计划管理网进行。各省级招办在投档时对学校投放的调整计划也要按考生志愿在上线考生中按照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投档。对不执行这一招生规定的学校和单位将给予相应处罚。这样可以更好地贯彻教育公平的原则,也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维护良好的招生工作秩序。
问:自主招生是想招谁就招谁吗?
答:自主招生是国家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多样化选拔培养高素质及拔尖人才而进行的一项招生改革试验。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学校必须经教育部批准,招生计划不超过当年该校招生计划总数的5%。今年经教育部批准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共59所。自主招生的对象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程序是中学推荐,高校从德智体几方面综合考察后进行公示,并经省招办审核备案。入选考生必须参加当年高考,分数必须达到学校所在批次的录取分数线。高校在公示合格、报考该校达到重点分数线以上的考生中自主录取,录取结果公开、公示。可见,自主招生非常严格、非常规范。因此,那种声称有自主招生指标,学校想招谁就招谁,不需参加高考,不需要经过省招办,不论分数高低都能交费上学的谎言,纯属欺人骗财之谈。
问:怎样识别招生诈骗活动呢?
答:少数不法分子打着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咨询公司、高校招生站等旗号,利用招生搞诈骗,他们有的经常冒充高校招生人员、招办工作人员,或自称与高校领导、招办领导有密切关系。总之,不管他们以什么面目出现,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千方百计引诱考生及其家长上当,骗取他们的钱财。
不法分子诈骗的伎俩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吹嘘自己掌握着定向招生计划、高校扩招名额、学校内部指标、自主招生指标等,谎称只要你交钱,即使考生分数不够也可通过他们的运作而进入各类大学。二是宣称可将不够本科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专科学习,一年后包你转入本科学习,毕业后的文凭、待遇与正式本科生完全相同,但考生进校后才发现上当受骗。三是根据考生的成绩和所报志愿本来可以正常录取,骗子凭借自己比考生家长消息灵通,在录取中打时间差,编造情节,要家长拿钱去“疏通关系”,不然就威胁考生家长说可能会被别人“挤掉”,让考生家长“花钱买保险”,录取后编造谎言把功劳归自己而要钱。四是故意混淆普通高考招生与其他学历文凭教育招生的区别,将不够分数的考生骗到一些院校的自学考试助学班、远程网络教育班,等考生报到后才知道真相,原来此类辅导班注册便可入学,谁都可以上。五是直接伪造录取审批手续和录取通知书,待学生入校时才发现,此时招生骗子已逃之夭夭。有的用平时了解到的领导和招生工作人员的电话号码、基本情况,冒充是其亲属和朋友,鼓吹能办成录取手续,以给他们送钱、买物为名要钱。
这里还要提醒广大考生及其家长,国家严禁教育行政部门、招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及高校的教职员工参与中介机构的招生诈骗活动。凡是发现上述部门和学校的工作人员参与招生诈骗活动的,请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我们将认真查明事实,严肃处理。
问:不法分子的“金蝉脱壳”之计是什么?
答:招生骗子言之凿凿的“许诺”,指天为誓的“保证”,热情关切的“服务”,往往使焦急紧张而又不熟悉招生政策的考生家长落入圈套,迫于无奈把自己的钱财交给骗子。然而,一旦钱财到手,骗子们总会想出种种办法脱身而去:一是卷钱走人,溜之大吉,留给家长的电话突然成了空号,住所和所谓办公的地方也人去楼空;二是拿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的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家长;三是私刻公章,伪造录取审批表和录取通知书欺骗考生;四是谎称因考生分数低,为了保密不能立即办理,让考生回家耐心等待,有的考生因过分相信骗子,直到年底还在痴痴地等待,连复习再考的准备时间都没有;五是谎称考生交的钱已作为活动经费花完了或是交给招办和高校的人了。受骗上当的考生及考生家长苦不堪言,有的为了凑足“高额学费”,向亲朋好友借债几万元,最后“打了水漂”,学没上成,也找不到“中介人”,既耽误了孩子,又失去了钱财;有的入学几年,临近毕业才发现没有学籍,毕业后国家不承认学历,也不给发就业报到证,只是一个拿钱跟班读的学生,有的上了当、吃了亏,碍于面子,说都不好意思说,后悔莫及,教训十分深刻。
问:今年我省有关部门将采取什么“硬招”、“实招”严厉打击招生诈骗活动呢?
答:今年招生工作要按照教育部办人民满意高考的要求,严格管理,规范操作,确保公正公平。同时要重拳出击,更加严厉地打击各种招生诈骗活动,切实保护考生的合法权益。具体措施有五条:
一是继续实行和完善网上录取。今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继续实行远程网上录取,计划核对、投档、录检、审核录取都由省招办和招生院校在网上进行。以各种名义进行的所谓代办、代录,都不可能经过省招办在网上办理录取手续。对绕开招生管理部门违规招生和伪造录取手续的,都是非法的,也是无效的。学校在接受新生报到时,还要增加核对网上录取结果这一程序,没经过网上录取办手续,学校也不可能接受学生报到入学。
二是全面深入实施“阳光工程”。继续加大招务公开力度,严格执行“六公开”、“六不准”的要求,进一步增加招生工作透明度。以河南省招生考试信息网为平台,向考生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招生信息。同时免费向考生提供考试成绩、录取结果和招生信息查询。免费向考生印发服务指南,全面介绍招生考试日程安排、各级招办及高校的招生网站和热线服务电话等,方便考生咨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省、市、县三级教育、招生部门服务体系,完善招生考试综合服务大厅,录取期间与省录取现场网络连通,信息同步,直接面向考生做好政策宣传、信息查询、咨询服务、信访接待和志愿征求等工作。
三是实行录取考生信息确认制度。今年,省招办将为每一个录取考生打印“录取信息确认表”,加盖省招办录取专用章,作为对考生被录取情况确认并直接告知考生的环节。该确认表由录取院校在寄送录取通知书时一并寄送考生,考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及录取信息确认表后,还可到市、县服务大厅或登录河南省招生考试信息网查询、确认。凡是通过正规录取的学生,都能在
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上查到,在网上查不到,拿伪造的新生名册和入学通知书也不起作用,实际上也无一人办成入学。
四是实行严格的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制度。按照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经省招办办理录取手续的考生,其录取信息统一在河南省招生考试信息网发布,随后进入教育部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并据此进行入学后的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否则,国家不予承认学生的学籍,学生毕业时拿不到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也拿不到就业报到证。
五是继续保持严打态势。省教育厅、公安厅、监察厅联合成立的打击招生考试诈骗活动办公室,将在全省范围内对招生诈骗活动进行专项打击,同时下发关于打击招生诈骗活动的通告,重申招生录取政策和对录取工作人员的要求,公布有关部门的举报电话。在此,我们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及考生家长一定要认真了解国家招生政策,保持清醒头脑,不要抱侥幸心理,不要相信拿钱可以降分、可以买指标的无稽之谈,千万不要给所谓招生中介机构和招生骗子交什么“中介费”、“点招费”、“定向费”、“上网费”,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疑问可向当地招生部门或相关高校进行咨询,也可以到河南省招生考试信息网上查询。不要轻信中介机构和招生骗子的花言巧语,不要轻信中介机构和非法网站的欺骗宣传。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