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呼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2018年备考建议
一切考试都是面向过去,针对考题、考情的研讨、归因、探法才是面向未来!
关于2017语文试卷(横向共时,研究试卷的过程)
•考了什么?→ 考点
•怎么考的?→ 题型
•用什么考的?→ 材料
•为什么考?→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学生
一、积累与运用
•1题、2题
•考了什么?
•【命题立意】
① 本题考查易读错常用字的读音与易错写常用字的 规范书写,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体现关注语言实际运用、学以致用的理念。
② 规范书写。
③ 考查常见成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与运用。
•怎么考的?
•1题、2题
•题型
•主观题
•识记名词术语到体会运用之妙的变化趋势
•用什么考的?
•1题为例(效果、方法)
•选材:
•(1)来自于教材八下《敬畏自然》(蓬蒿、咫尺) 难度:0.34
•(2)来自于名著阅读语段(廓、颓废)
难度:0.30
没有技巧可言,只有规律遵循
(一)落实在日常教学设计里服务于文本理解
•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而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
化妆:打通生活:词义(词形)、手法(情感)
莅临:辨义:光临、莅临;手法(情感)
造访:同义词积累、语体色彩体味手法(情感)
吝啬:课下注释与词典的注释
• 《雨的四季》(人的情味)
•《四季的雨》(自然的原生态意味)
(二)遵重记忆的规律,设计掌握的过程
1、规律:刚记完100℅,一天后33.7℅,一周后25℅
•实验:不复习,刚记完100℅,一天后36℅,一周 后13℅
•实验:复习(不定时提醒),刚记完100℅,一天 后98℅ ,一周后86℅
2、设计掌握的过程(理解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①随文学习
② 作业落实(比如课后写文段,一周写作文)
③第二天检测(早自习、课前)
④ 整合作业、检测(学情)
⑤作业、检测侧重点
⑥一周整合、运用、测试
⑦两周……⑩单元总结课…… ……正确识记、理 解、运用理解识记运用、积累整合识记、理解运用。(由质到量 •由量到质)
•初三复习阶段的字、词复习
•内容处理
•范围:教材字词+课外字词
•方法:整合、归类(6—9册) →前测(定重点范围)→第二次整合、归类∥切分讲、练内容∥按计划有步骤进行练(运用)、测(运用)、整合……小、大循环与写作紧密结合运用
•时间:化整为零
•目的:化零为整
•课外字词,随文记忆,随时填补。
一、积累与运用
•为什么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一)识字与写字(落实程度)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为什么考?
•《呼和浩特市中考说明》(落实程度)
(一)语音
掌握容易读错的常用字的读音。
(二)汉字
掌握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的书写。
(三)词语运用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积累运用常见成语。
•学生是最终学习成果的体现者(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课程标准” →(“中考说明”)/“教材”∥ →学生
•教材(文本) ← 教师 → 学生
名著导读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名著主要人物与作者,熟悉、 掌握名著重点回目和段落。
•题型:主观 填空题
•材料:《格列佛游记》中故事内容 •熟悉、掌握的 最基础的部分,能力的要求比较低。需要的是日常 踏实、认真的依据文本规律的阅读过程,只要落实 了这个过程,考生不会丢分。
•教材选段《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形象
•体现他机智、勇敢的细节描写
•【试题难度】0.33
•问题出在:
•阅读安排主要目的在于促成学生对重点课文的记忆,而不是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8年名著考查范围:
•《朝花夕拾》
教材内与《朝花夕拾》相关的内容
•《名人传》
教材内与《名人传》相关的内容及《贝多芬传》 目的:真阅读,表达阅读的感受和体验
6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这样 表述7—9年级学段目标与要求:“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 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 味。”
•第一题:文学常识 难度系数:0.24
•文体规律之下的文本整体阅读
•第一题(2):既有语文课程这部分能力,又落实语文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如果考生调动起生物课程 的基本储备,对于这道题的完整解答会有帮助。
•对联会继续考查(纵向历时研究试卷)
三、文言阅读
•9题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难度系数0.28
文言文的生命力(中华文化自信)
•10题
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
难度系数0.42
有理有据,通顺的一句话。
四、现代文阅读
•(一)12题 难度系数0.23
解答本题首先要整体阅读、理解、分析文本(精读),在此在基础上,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概括‘三叔’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与“概括‘三叔’的形象”两种问法的不同之处,然后明确答题区间,进行相对准确的概括。
•13题 难度系数0.30
•五种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的文本中的运用
•15.“但‘○’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作者对它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请你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品析重要段落。
•【审题】
1、通常
2、别具匠心〝别〞具体体现在哪里?
3、回到文中(承上启下)、段中(本身特点)找原 因到,才能得到答案。
•本题考查品析重要段落,这一类和这一个的特点。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调动并运用在解答12题时对文本整体阅读、理解、分析的结通常果,其次审题,明确:本题考的是品析重要段落在全文结构安排上起到的作用。既有这一类又有这一个。作答时运用关于“结构作用分析”的知识与能力会得出“承上启下”这个答案,并不能得全分数,还要关注到这一篇文本这一句话的特点:转折句,起强调的作用,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作答。
【试题难度】0.11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转折句,有强调的作用。它独立成段,承上启下,凸现了强调的意味。在结构上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突出了三叔的遗憾使“我”生命觉醒人生奋发的中心。
•(二)19题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考生要熟练掌握《呼和浩特 市中考说明》中规定备考的八种说明方法,并能理 解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在阅读考题文本时,代入 相关说明方法的知识和能力,结合④段内容,选择 分析其中一个运用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得出答 案即可。
•【试题难度】0.17
【参考答案】 作比较,100年前喀什绿洲和现在 绿洲相比,说明现在绿洲生机勃勃并且面积扩大 了,喀什人对水的利用更有效了。(或 作比较,内 地河流与喀什河流枯、洪期来水特点相比,说明喀 什的河流枯、洪期来水差异较大,洪期水势凶猛难 以驾驭。)
•(三)21题(要阅读习惯、要文本规律的掌握、要思 维能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及理 解议论文的行文特色。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考生首先在议论文文本规律 之下,整体把握文本。对文本整体阅读、理解、分 析,考生会发现第1段与第2段之间的关系是论据与论 点,答案顺理成章;第二问理解驳论文的行文特 色,文本驳论据的目的是为立论服务的 ,“中国人 发展着自欺力”就是作者通过分析“有人”的论据 得出的结论。
【试题难度】0.10
•22题
•【参考答案】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 生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调动并运用解答21 题时的在议论文文本规律之下,整体把握文本的阅 读成果。对文本整体阅读、理解、分析的过程中,考 生会发现谈自信心的作用的仅限第4段,筛选提炼即 可。
•【试题难度】0.11 •
•23题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体会议论文语言(逻辑关 系)。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调动并运用解答21 题时在议论文文本规律之下,整体把握文本的阅读 成果,找到划线句所在的段落,依据上下文内容, 确定划线句逻辑关系。
•【试题难度】0.19
•求知、明理和审美。
•自始至终紧扣文本解读,自然亲切。其次,从感性 到理性,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文本“意图”不是揣摩出来的。
•文本的复习内容不是“想出来”的。
•文学作品阅读通法:
•依据文体规律的整体把握(体味) 【不要肢解文 本,不要知识的泛滥或贫乏】
•整体感知里教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用相的“语 文知识”读懂文本。
•引火、导路(导读、点拨)
•用借来的“慧眼”返回作品再体验再品味
• 【在课堂情境中的学生阅读,必须含有高于学生在 非此情境中所能获得的“滋味”】
•在“整体感知(把握) ”的格局里教语文知 识,“复述”是一种笨办法。教师心中有法,口中 无法。不追求“学生应该知道的某个语文知识准确 定义”,追求学生会用某个语文知识来表达他们对具 体作品的体味。
【 “正常的阅读”是怎样,上课就应该怎样“教 会”(构建)学生怎样去阅读】
•示例:“……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 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祝福》
•谁能说说“剩”在这段话中的含义?
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 感,仿佛被世界所遗弃,孑然地存在着了。而且连 四叔何时离去,也都未察觉,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 为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是不投机的 了。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儿,鲁迅方发现只有自 己一个人剩在那里。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 走。
•学生收获:这个词有味道,有琢磨的必要;这个词 对于人物形象塑造,全文主旨达成很重要(牵一词 而全文动)。涵泳(怎么做→沉吟品味语言,可以 置换) 。
•老师心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考纲)
涵泳(怎么做→沉吟品味语言,可以置换“呆”)
•这里可以用点拨吗?点拨什么?(学情,入文入 情,代入)
•“慧眼是”什么?(打通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 •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写作
•26题(写作也是阅读)
•主要问题:
•没有审清情境
•合情合理的联想、想象能力不足
•详略处理设计不到位
•没有回看意识
大作文:
首先审题目做选择:两个全命题作文题目看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总体的写作手法相同(以小见大),不同在于事件选取范围,写好自己真实生活,考虑自己日常观察、体味、熟悉的人、事、物、景的范围在哪里就做相应的选择。
其次,审题目要求:
1、文体自选;
2.、特别强调记叙文切忌泛泛
而谈,意味着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要体现鲜明的文体特色,写什么文体是什么文体,不能写成四不像;
3、写出地域与人物特点;
4、思想感情的要求要满足,写出真感情(不满与期待也可以);
5、两种表达方式,规定的两种修辞手法要有意识地在文中落实。
6、人名、校名要求,字数要求、文面要求要关注。
最后选择典型材料,布局谋篇,把审题结果落到实处。
【试题难度】0.74
•27题
•主要问题:
•同质化严重(同一双眼睛看同一事物得到相同的感 受,比如蒙古包里热情接待?)。
•如果写记叙文,要以真实而具体的人、事、物、景 写出你心目中内蒙古或呼和浩特的特点。
•缺乏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味(生活引导、文 本学习,读写结合) 【以我手,写我心】
•布局谋篇意识淡薄(缺少文本规律之下的整体把 握,尤其段落之间的关系没学清楚,没有做到“读写 结合”)
•27题
•主要问题:
•手法与修辞的原生态(缺少读写结合)
•规范书写
